刘阳 王天琦 景钰
摘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正处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全省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以数字乡村战略为宏观政策支撑,构建合理、高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关键词:吉林省;数字乡村战略;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7;F724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3.04.010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而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十大重点任务,其中,“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两个任务均将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数字化作为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全省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以数字乡村战略为宏观政策支撑,构建合理、高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十分必要。
一、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
●吉林省农业发展概述
吉林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热量充足、光照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位于世界著名的黑土带,吉林省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土地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3万公顷,黑土耕地约83.2万公顷,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重点农业大省。吉林省的农产品种类丰富、产量丰厚,水稻、玉米、大豆等都是富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从而促进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
●吉林省农产品流通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已较为成熟,农产品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虽然农产品电商等新形式新业态发展势头迅猛,但仍以传统的流通方式为主。
1.农产品流通渠道情况
目前,吉林省有多个农产品流通渠道(详见下图),发挥主要作用的有三种: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消费者;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终端(超市、市场等)→消费者;农产品生产者→零售终端(超市、市场等)→消费者。这三種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涉及主体众多、流通环节繁杂、整个流通渠道较长且数字化程度不高、信息流通不顺畅,加大了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创新难度。
2.农产品流通市场情况
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以批发市场为主要环节,批发市场在农产品集散、供需调节和价格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加强批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但受互联网电商发展等因素影响,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数量、成交额方面较前几年有所减少。
3.农产品流通成本情况
吉林省冬季气候较寒冷,农产品流通很大程度会受到季节因素影响,大量依赖外省市的运输,导致流通成本较高。例如,冬季需要运输反季的蔬菜、水果等,这类农产品流通的成本会占到总成本的60%—70%,不仅如此,这类农产品在运输中的损耗率也较高,容易因运输保存不当而造成经济损失。
二、数字乡村战略下制约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
现阶段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
●缺乏相关管理制度与配套措施
农产品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是保障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平稳运行、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关管理制度与配套措施。一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且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监管部门,部门之间有时会存在权责不清的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导致行业监管水平很难提高。二是缺少相关财政支持与金融服务。农产品流通有效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吉林省农业信用担保体系也有待继续完善。
●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尚不健全
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既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还能够使农产品流通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过程涉及众多主体,流通环节繁杂,流通渠道长,难以制定全程的统一标准,现有的标准也仅针对流通中的部分环节,且因缺乏强制性规定难以落到实处。在数字乡村战略影响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更是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吉林省已经建立“拱e拱”生猪追溯系统、“鼎e鼎”牛羊追溯系统等多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但仍存在追溯制度体系不完善、追溯平台专业化统一标准缺乏、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物流和冷链等基础设施较落后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特别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非常重要。[1]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整体比较陈旧,数量较少且容量较小。在冷链物流方面,吉林省冷库总容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5%,冷藏车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5%,产地和销地冷链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二是城乡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城市的农产品集散网点相对较多,农村的集散网点较少。农村集散网点少就会导致配送半径较大、物流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和供给规模。
●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
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有着先导性的作用。[2]现阶段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不错成绩,但数字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却明显不足。一是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水平不高,信息资源对农民供给不足。农民无法及时获得信息,流通中有部分环节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二是数字产业化基础薄弱,数字信息技术未与农产品流通领域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的数字化能力不足。虽然吉林省的农村网络零售额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能够应用“互联网+”,通过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形式新业态在线上销售农产品的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占比较少。
●缺少农业流通相关的专业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才,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产品流通更是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目前,吉林省缺少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农产品现代流通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是人才引进困难且容易流失。一方面,农产品流通主体众多且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相关的工作辛苦且节假日经常加班,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二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农产品流通相关专业的目标都是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但是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还需要具备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技能的专业人才。
三、数字乡村战略下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根据数字乡村战略提出的“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等十大重点任务和“完善政策支持”“强化人才支撑”等五个保障措施,吉林省应努力突破制约因素,构建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加强农产品流通制度保障,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吉林省农产品流通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健全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明晰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界限,厘清各部门的负责范围和工作职责,使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形成工作合力,从而提升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水平,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发展。二是加强财政支持。坚持和完善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改革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方式,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设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争取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农村电商等相关项目投入和专项资金,建立起有效的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的投入效果。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持续健全金融支农体系,明确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国家级各商业银行和吉林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在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中发挥作用,鼓励证券、基金、期货等各类金融资源进入吉林省农村地区,促进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等机构有序发展;发展乡村普惠金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地区,为农产品流通的各类主体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健全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打造更多农产品品牌
一是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标准化建设。农产品流通标准化需要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要标准化,既包括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又包括仓储、运输、交易等环节。一方面,要依托“吉字号”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流通标准化。针对水稻、玉米、大豆、木耳、山野菜、人参、蓝莓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政府组织生产者和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标准,在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制定相应的具体标准,通过品牌标准化建设倒逼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相关企业等主体广泛参与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人员、运输人员和销售人员等基层工作人员的标准化培训工作。二是完善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一方面,加快出台吉林省可追溯管理地方性法规,逐步实现可追溯体系的全覆盖。对于带有地理标志、绿色有机等认证标识的农产品可直接进入可追溯体系,允许小农户运用承诺合格證的方式进入。另一方面,推动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标准化。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大平台,统筹好现有的多个平台,统一农产品分类、编码规则、数据格式等关键标识,积极对接省级大平台,实现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此外,还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生产者、消费者了解它的优势和作用,不断提升平台影响力,在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都保障质量安全。
●推动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冷链物流的发展
一是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提高对农村道路的资金投入,尤其是产地的农村道路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要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向偏远地方倾斜;同时,要扩容升级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仓储设备,扶持农村地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建设现代化多功能产地综合性集配中心,加速推进梅河口市农产品冷链及现代化智慧物流园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人口、道路、产量等实际情况,在农村设立更多的农产品集散网点和配送中转站,从而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一方面,完善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冷链物流体系,打造“1+2+3+N”现代冷链物流空间布局,即以长春经济圈为核心,连通长春、四平两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三条冷链物流通道,布局N个冷链物流节点,从而畅通东三省农产品产区、连通我国六大农产品产区,推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完善冷链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产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移动冷库、中转冷库等,鼓励企业更换节能环保的新型冷藏车并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具体而言,产销地冷链集配中心的建设要根据冷链农产品的产区而定,例如,吉林省中部应围绕长春、四平等地建设大米、玉米集配中心,东部应围绕通化、延边等地建设人参及土特产集配中心,西部应围绕白城、松原等地建设杂粮、杂豆集配中心。
●大力应用数字和信息技术,实现流通数字化转型
一是大力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体系。一方面,要加大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农村继续建设5G基站,扩大宽带网络的覆盖率,提升农村地区的网络信号和网速,实现5G网络技术乡村全覆盖,从而推动互联网与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商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吉农云”“吉农码”在全省范围内的落地应用和普及使用,应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更新升级。扫“吉农码”可以登录“吉农云”,“吉农云”联通吉林省23个服务“三农”系统和平台,农民可以对农产品的价格行情、学习现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在线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市民可以搜索乡村旅游地点、购买优质特色的农产品。二是推广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继续推动“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实施,大力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支持建设“电商镇”“淘宝村”“电商村”;积极培育孵化农产品电商企业、直播电商企业、网店网商、网络主播、直播选品,从而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创新农产品的流通模式,提升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另一方面,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产品电商从业人员的信息素质,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农村电子商务的培训。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建设专业化人才体系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完善农业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人才在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工资奖励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从而通过激励政策、家乡情怀等吸引专业人才来吉林省发展。另一方面,采取柔性引才方式,通过聘请咨询顾问、兼职聘用、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农产品现代流通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吉林省开展科技研发、教学推广和成果转化。此外,还要完善省外大学、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来吉林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支持政策,利用省外的先进经验和专业人才促进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二是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一方面,政府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开办数字乡村、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商相关的专题培训班,扶持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等学习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农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业务骨干。另一方面,支持省内高校完善农业相关学科建设,尤其是农产品流通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农产品现代流通所需要的农村电商、市场营销、冷链物流等等。此外,健全产学研对接合作机制,制定激励制度,鼓励省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技术创新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科研人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推动吉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超凡.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变革:理论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21,(10).
[2]郭俊敏.论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J].农业经济,2021,(10).
作者简介
刘阳,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
王天琦,吉林工商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景钰,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组织人事处三级主任科员。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教育培训。
责任编辑 王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