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民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行为动词“理解”是结果的对象,说明理解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学科教育视野下,既重视认识的结果目标,并突出了认识过程的目的,这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提炼单元大观念
《新课标(2022 年版)》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观察现实世界,通过数学思考方法,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并用数学语言来表现现实世界。人教版多边形的面积包括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梯形与组合图形中的区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开始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由“列数×行数”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即相同面积单位的累计。因此,在学生五年级学习多边形第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图形的面积,但同学们在测量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用相同面積单位去度量时,他们将遇到面积单位“正方形”并非“整个网格”这个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有的教师就对学生说,不满一格当半格数。或者把半格转化成整格,或者直接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采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并且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通过“转化”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还能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种教学重点放在推导计算公式,在理解中不知不觉摆脱死记硬背,深刻地记住了公式。
二、合理构建课程内容
新课程标准建议“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性整合,探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知识内容和教学实际,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以单元概念为引领,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设计:第一是对“准备环节”进行了设计,建立单元学习的大背景,并介绍单元学习的主要问题“: 长方形的面积=每行面积单位的数量×行数,其他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也基于每行面积单位的数量×行数吗?第二,设计“探究实验环节”,鼓励同学们“大胆推测,认真审视”,有助于同学们明确单元学习中的重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开始学习单元。第三是“复习环节”,引导学生在“估算验证”中完成探究过程,提炼“多边形的面积=每行的面积单位数×行数”的概念,掌握“本单元学习的一般方法”。最后“应用环节”,在这一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几何图形进行分类讨论,使他们认识各种几何图形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培养其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运算打下基础,同时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时单元大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三、创设单元学习情境
第一步:创造一种情境,一起在花园赏花,欣赏花园的美丽风景。这些花坛图案包含哪些图形?他们的面积是指什么范围?通过欣赏形状不同的花坛—呈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花盆都是一行一行摆放,渗透“每行”和“行数”,支持学生寻找面积计算实质。
第二步:鼓励大胆假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长×宽”,也就是每行面积单位数×行数,其他多边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用“每行面积单位数×行数”计算?通过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假设,释放他们理性思考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第三步:布置任务。我们使用“大胆猜测,仔细验证”的方法来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确认学生假设的基础上,建议“大胆猜测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把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这一艰巨任务应该引导学生应用“大胆猜测和仔细验证”的方法,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数学规律,促进通用方法单元教学的发展。让学生沉浸在数学知识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主动学习,让理解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