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推动儿童阅读教学健康发展,分析了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具有的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儿童阅读思维、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和多元化发展、培育儿童数字化生存能力、丰富学科课程的内涵等价值,总结出创新教学教法设计、多渠道丰富教学资源建设、科学实施教学活动、开展阅读教学多元评价等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策略,进而对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工作建议,以期推动全学科儿童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全学科阅读;儿童阅读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5-0076-07
作者简介:林芳,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习作教育教学。
自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0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最初的“倡导”到如今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全民阅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阅读业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阅读研究所名誉所长、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朱永新认为,中小学生的精神成长中,特别需要精神养分搭配全面的、成体系的阅读,特别需要学科内在知识与精神的相互融合与共同滋养。但是,儿童阅读大多被简单地窄化为语文阅读、文学阅读,这样的阅读难以释放各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品质,难以达成儿童阅读的目标。江苏省特级教师徐飞认为,全学科阅读(也称为全科阅读)遵循个体全面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深层次激发大脑“融会贯通”的潜能,让学生在各学科阅读中进行融通学习、自主学习,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科阅读能力,使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1]。因此,以全学科阅读为主要形式,以探索各学科奥秘及其文化特质、传承发展优秀文化、为儿童未来发展奠基为目的的全学科阅读理念便应运而生。
为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推动儿童阅读教学健康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的价值,探讨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策略,并对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工作建议,以推动全学科儿童阅读教学升级发展,提升儿童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儿童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儿童阅读思维
阅读能力不是语文、英语等学科的专属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语言理解和信息分析,而要注重阅读思维的培养。所谓阅读思维,即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指阅读者在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心智,去感知、理解、评价阅读材料的心理过程。当前,各学科按照本学科的逻辑组合知识,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科局限导致了儿童阅读思维被人为割裂。全学科阅读立足本学科特征,对学科知识进行再丰富、再拓展,各学科形成合力,打破壁垒,实现融合[2]。儿童在阅读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扩大了知识面,升华了精神生命。
(二)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和多元化发展
全学科阅读对阅读素材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大大增加儿童的课外阅读量,使儿童建构起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各个学科的内在价值和品质,掌握各个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学科思想,感受各个学科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阅读兴趣的引导下,儿童不仅能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和自主学习方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能通过全学科阅读对学科本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深入探究学科内涵,学会总结和反思,培育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融合信息技术阅读,培育儿童数字化生存能力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中国儿童的信息素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儿童阅读不能仅限于纸本阅读,还应重视和培养儿童的融合信息技术阅读能力。音频、视频等的融合,是全学科阅读在阅读方式和载体上的拓展延伸,能有效抓住当前“数字原住民”的阅读兴趣,培育儿童信息素养,为培养儿童数字化生存能力奠定基础[3]。
(四)进一步丰富学科课程的内涵
全学科阅读在立足课堂阅读教学、进行多学科延展、开发阅读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重知识灌输,到兼顾思维发展、动手能力,这是对学科课程内涵的极大丰富,有助于形成基于学科融合的整体化课程设计,教师在不断的磨合、探讨中提升教学能力,为儿童打造阅读活动的经典教学模式和案例。以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该中心开发了“小记者阅读与文字表达课程”,将记者阅读与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现场协调等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儿童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在此基础之上,儿童通过参与深度融合的阅读活动,各方面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检验自己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历来高度重视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实施现状调查,通过剖析全学科阅读教学的现实困难、当下儿童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做好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基于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梳理出当前全学科阅读理念下儿童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无论校内阅读教学还是校外阅读推广活动,可供教师利用的学科阅读资源相对匱乏;(2)教师能够直接获取的阅读教学素材背后的知识含量偏低,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满足当前少年儿童读者的阅读核心素养发展需求;(3)仅有的阅读教学素材的内容存在与新课标要求、“双减”政策严重脱节的现象,如阅读量不足、阅读难度过低等;(4)阅读教学活动评价体系简单,缺乏发展性和科学性,不足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少年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5)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能力较弱,无法胜任全学科阅读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结合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数十年的儿童阅读教学经验,现分别从教学教法设计、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实施和教学多元评价四个方面出发,总结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一)创新教学教法设计
在全学科儿童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开展阅读教学,并在阅读实践中探索全学科介入教学,在更加广阔的时间、空间内开展阅读活动,提升儿童阅读素养。儿童阅读主要包括“学会阅读”和“通过阅读进行学习”两个主要阶段[4]。教師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授儿童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帮助儿童通过阅读掌握学科知识。同时,教师要借助有限的阅读资源,出新招奇招,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挖掘儿童阅读潜力,促进儿童全学科阅读能力提升。
1.儿童文学素养:拓展解读
以中国传统节气知识阅读为例,教师要引导儿童进行阅读、交流,开展“神奇的节气”系列阅读活动。首先,要引导儿童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风俗活动。儿童自主建立学习小组,共同制作一份思维导图或者手抄报。其次,海量收集与节气有关的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举行作品诵读会,共同品读诗词作品的内涵,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再次,进行实践操作,儿童分组学习制作一份节气生产生活须知表,探讨中国节气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2.儿童思维素养:合作交流
以《爱丽丝梦游仙境》阅读为例,教师要引导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交流。首先,要引导儿童学会运用想象思维,领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丰富的想象世界和奇妙的梦境。其次,通过教师的讲解,儿童认识到作者刘易斯·卡罗尔还有另外一重身份——数学家,他曾在牛津大学当过数学讲师,其文学作品肯定会受此影响。再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儿童自主交流书中的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文学创作,自觉构建文学与学术的互通思维。
3.儿童审美素养:欣赏品鉴
以《江山如此多娇》阅读为例,教师要引领儿童欣赏和品鉴美术作品中的祖国大好河山,培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首先,教师要指导儿童通过绘画作品的阅读,了解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其次,教师要引导儿童大量阅读山水诗词作品,深入理解中国美术与中国文学、中国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儿童品鉴中国绘画作品的丰富人文内涵。再次,教师要向儿童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特点和技巧,提升儿童审美素养。
(二)多渠道丰富教学资源建设
教师要在教研活动中,分组开展阅读资源建设工作。与传统学校教学的备课环节不同,校外教育机构的全学科阅读教学资源的收集和获取,需要教师开拓视野,基于本机构软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基本特征,并参考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5]。以英语阅读为例,教师要学会认真挑选书目,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科性、趣味性、适切性原则,形成学科拓展类阅读、方法指导类阅读、跨文化视野类阅读、品格培养类阅读等系列阅读资源,可以多渠道搜集有关国内外民间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历史传承的阅读材料。
各学科教师还要学会课程整合,将阅读活动贯穿于各学科领域,并不断改革课堂结构,改革教学范式和学习方式,丰富课堂知识结构和文化内涵。全学科整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可以联通知识的不同领域。全学科阅读的精彩绽放,既得益于在中英文文学阅读课堂上对文本深层的理解,良好的数学思维、科学思维能力,也得益于美术课堂上绘本的创作及音乐欣赏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全学科阅读的整合,从一本书或一“群”书出发,为少年儿童打开一个全新的、立体的视角。例如,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时,既要与课内语文学科教学进行联动,学会分析文本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又要结合全学科思维,进行丰富、大胆、浪漫的想象,解构故事情节及其背后的逻辑;还要与数学学科教学进行联动,总结归纳作品中的数学元素(如九九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十万八千里、四万八千年、三昧真火……),感受数学与文学之美,深入品读文本背后的数学逻辑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总之,各学科要紧紧围绕“阅读”这一主题,通过阅读教学资源建设和完善,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挖掘儿童的内在动力,引领儿童实现从阅读方法、技能的学习,向通过阅读提升素养的转化。
(三)科学实施教学活动
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拓展。教师要深入钻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对海量的阅读内容进行精选和甄别,最大程度调动儿童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儿童合理利用时间,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对阅读内容进行删繁就简的高效阅读,如制作故事卡片、画思维导图、做手抄报等[6]。对于青少年校外教育单位的阅读教学来说,教师还应重视儿童的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要引导儿童从海量阅读到经典诵读再到美文精读,逐步掌握阅读技巧。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少年儿童常态化开设语言和故事大讲坛,组织儿童进行故事大赛、辩论大赛等,其中绝大多数活动都是由课内阅读生发而来的。例如,红色经典故事拓展阅读、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故事课本剧演出等。
互联网技术与阅读教学深度融合。开展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拓展,培养儿童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参与。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利用集中备课软件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搜集和整合全学科阅读资源,为备课工作服务。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局域网,调用本单位教学资源库里的教学材料,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儿童搭建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平台,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推动阅读活动取得效率的最大化。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还要求教师引入“互联网+”技术,集中采购网络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如专家讲座、名师解读等),借助著名作家、著名出版机构的网络自媒体平台,为阅读教学活动赋能增值。
此外,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十分重视本活动中心的阅读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本中心微信公众号、内部通讯、活动宣传册等媒介,向儿童及家长普及全学科阅读理念;利用楼宇宣传栏、文化长廊、借阅室等场所,传播全学科阅读知识和技巧,举行全学科阅读知识讲座等。
(四)开展阅读教学多元评价
全学科阅读教学通过打通课内外阅读壁垒,实现大阅读深入课堂,连接课外,走向社会,其教学评价应紧紧围绕儿童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而展开。第一,教学评价要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引导。第二,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观察儿童阅读的全过程,不能以某一阶段、某一次的阅读表现来武断地下结论,注重儿童阅读行为的提升过程,善于从漫长的儿童个人成长过程中,总结提炼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轨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及时提出指导建议。第三,教学评价要重视儿童阅读活动和能力的发展性,即儿童对阅读活动的理解、想象、重构能力,要特别关注阅读活动对儿童未来发展的作用[7]。具体而言,教师要制订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对儿童的阅读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注重儿童的阅读态度、阅读效率、阅读成果、阅读体会等。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儿童全学科阅读制订了科学详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通过考察儿童的阅读量、阅读效率、阅读理解、阅读交流、阅读创作等情况,全面立体地评估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素养的发展状况。教师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分班分组,有针对性地制订阅读计划、阅读书目和阅读指导策略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三、全学科阅读理念下的儿童阅读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升级改进,已打造出多个儿童全学科阅读教学和阅读推广创新成功案例,形成了多个品牌读书活动,培养了一批全学科阅读指导老师和阅读推广人,赢得了广大小读者、教师、家长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儿童阅读教学实践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要切实认识阅读素养和能力目标在儿童阅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不可否认,在当前许多儿童阅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打着“全学科阅读”的旗号,实际只是先设定一个阅读任务或阅读主题,然后将各学科知识进行简单的拼接,并未从根本上融合多学科知识和阅读思维,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切实认识阅读素养和能力目标在儿童阅读中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各学科自身阅读教学机制和特征,要从各学科的知识点和核心素养出发,科学选取学科阅读的拓展点并整合相关阅读资源,再将这些阅读素材有机融入学科学习之中,向儿童反复强调以使其内化学科知识体系,才能真正提升儿童的学科阅读素养[8]。
(二)全学科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还应该强调阅读效益的积累
阅读的最终指向目标是阅读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当前儿童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满足于阅读量的增长和阅读面的拓展,而忽略了阅读效益的积累。当然,阅读效益的积累,也不是简单的阅读测评、阅读评比、阅读考级就能体现的,而是基于阅读核心素养的巩固充实和展示。因此,教师应引导儿童主动背诵名篇佳作,搜集整理阅读资料,创新和提升阅读体验,同时还应引导儿童学会表达、交流和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积极与老师、同学、家长分享阅读心得,进行阅读经验交流,在阅读学习共同体内取得共同进步。
(三)要拓展全学科阅读空间,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阅读
作为儿童阅读实践的引导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面临着阅读教学活动无从下手的问题,儿童的阅读活动也便成了为阅读而阅读的机械动作。其实,阅读教学资源随处可见。比如,可以利用校园硬件环境,设计打造不同的阅读场景、阅读空间,让阅读融入儿童的生活。同时,教师还应学会引导儿童利用学科的视角来观察和描摹世界,形成有学科属性的观点、方法、思维、习惯等。比如,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说明书、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操作手册等作为阅读素材,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儿童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飞.该全科阅读登场了[N].中国教育报,2023-07-12(09).
[2] 黄琳.全学科阅读: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新路径[J].小学语文教学, 2023(15): 27-29.
[3] 宋雅丽.全科阅读实践策略研究——以小学教育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1(05): 47-50.
[4] 宫茜.全学科阅读:追寻更有意义的学习[J].未来教育家, 2021(05):47-49.
[5] 吴颖惠,陆云泉.学科阅读通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6] 徐雁.大阅读·大思考·高提升[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陆云泉,张晓玉.全学科阅读: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有效路径[J].人民教育,2022(20):46-48.
[8] 梁学仪.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阅读推广的实践探究——以“书韵大阅读”项目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 2021(01):27-29.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for Child Read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Full-Disciplinary Reading
LIN Fang
(Fuzhou Youth Activity Center)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for childrens read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at childrens reading teach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full-disciplinary reading, and indicates that it has the function of breaking down disciplinary barriers, cultivating childrens reading thinking, promoting childrens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childrens digital survival capability, and enriching subject courses. It has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strategy for child reading, such as innovating on the teaching method design, enriching teaching resources via multi-channels, implemen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a scientific manner, and conduction diversifi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for child reading.
Keywords: Full-Disciplinary Reading; Teaching for Childrens Reading; Innovative Practice Strategies
(責任编辑: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