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耕地确权与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

2023-11-08 02:27:32邝晓燕
南方农村 2023年5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人际化肥

邝晓燕,胡 凯,2

(江西农业大学 1.经济管理学院;2.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一、引言

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提高作物单产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粮食增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在产量目标导向下,化肥等农业化学品的密集施用解决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1]。然而,过量的、不合理的化肥施用也导致了土壤性状恶化,耕地质量、产品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直接阻碍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为改进化肥施用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我国积极实施了化肥减量化的相关举措。譬如,农业农村部于2015年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2020年制定《2020年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指导意见》确保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落实落地。得益于国家系列政策的实施,全国化肥施用量有了明显下降。但我国化肥施用过量的问题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主体,覆盖范围广,地区差异大,为此实现化肥减量化仍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2-3]。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是能否实现化肥减量投入的关键决策者。从农户这一微观主体出发,探讨影响其化肥施用行为的因素对实现化肥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农业生产主体而言,有学者发现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高、劳动力的老龄化现象严重是导致其过量施用化肥的重要原因[4-5];而农户的社会资本、化肥施用知识、技术的掌握度等对其化肥减量行为具有促进作用[6-7];二是就农业经营条件而言,现有研究表明农户采用农机社会化服务[8]、进行土地托管[9]以及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0]等皆会推动化肥投入的减量化。同时,有研究从土地流转契约角度切入,发现如果在租赁期内出现违约,农户使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肥的概率会下降[11],因此,出于规范性和稳定性的考量,实行书面契约和契约期限固定可以促进土地转入户化肥施用量的减少[12]。

综上可知,现阶段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但同时可以发现,既有文献更多是从农户的个体特征和经营特征等内部环境方面展开研究,较少从社会嵌入或社会结构等外部环境方面进行考量。社会网络具备社会学习功能和信息渠道功能,使得具备较强的关系网络的农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禀赋,还有助于缓解在生产决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信息约束。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度较低的农村地区,社会关系的好坏更容易影响农户信息资源的获取。除社会网络外,农户化肥减量过程受到制度规范的影响也较少得到重视。已有研究也表明:环境法规、社会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实施等都会对农户的化肥减量行为产生影响[13-14]。而耕地确权从政策法规方面确定了土地的权属关系,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益,增强了农户在耕地上长期投资的信心,从而更愿意通过减少化肥施用量以保护耕地质量。

为此,本文基于2021年江西省“百村千户”调研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和耕地确权是否会对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产生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存在,二者的影响效应又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社会网络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社会网络主要是指群体间通过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关系网络[15],是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同时也是“社会人”,容易受到社会网络等外部环境的影响[16],况且我国农村社会是以地缘、血缘、亲缘为连接纽带的熟人社会,农户之间更容易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实践信息的传播。社会网络作为农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农户较难从线上网络获取农业信息的问题。通过农户彼此交流、相互学习的方式对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进行宣传,不仅可以加强理解,也可以通过熟人之间的信任感影响农户的生产决策。相关研究也表明农户在农业生产技术采纳[17-19]、耕地质量保护[20]、宅基地退出[21]等行为决策方面皆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农户接收化肥减量新知识、采用化肥减量新技术等方面也会受到自身社会网络的影响。

本文认为社会网络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农户与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别是邻里之间,需要拥有良好亲密的邻里关系。由于地理空间上的邻近关系,当农户在减少化肥施用量或采用某项技术时,邻居较容易在第一时间获知,此时则需要心理上的邻近,才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互动,传播信息。当农户在实施化肥减量行为的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或者缺乏相关工具的情况下,较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提供帮助[22]。二是农户对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周边人的信任。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打破信息壁垒、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成本,促使农户在社会网络中可以通过人际信任增强其对采纳化肥减量技术的正面态度[23]。因此,本文将社会网络分为邻里关系和人际信任两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邻里关系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H2:人际信任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二)耕地确权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经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投入,是农户获得生存资料的重要来源,能够使其生活得到充分保障。自古以来,农户对土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耕地确权不仅在法律层面保障了农户权益,也在感知层面上较大程度提升了农户的产权安全性[24],从而增强农户对所确权耕地的保护意识。在耕地确权之前,由于没有明确农户对土地的相对权利,对于未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容易导致在生产上只顾眼前而忽视未来发展的局面,会出现短期性掠夺的经营行为,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对耕地质量及环境质量造成威胁。此外,提升耕地质量的保护性措施见效时间长,如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等,地权的不稳定往往会不利于农户采取这类保护措施[25]。确权颁证后,通过法律赋权的方式,明晰了地权边界,增强了地权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农户为此可以树立长期拥有土地的信心,也更有动力采取相应措施来投资耕地和保护耕地质量。研究发现,农地确权通过提升地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强化农户层面的耕地生态保护,减少每亩化肥农药额的投入[26]。所以耕地确权有利于农户减少化肥施用,保护耕地质量,为后续生产提供保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耕地确权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三)社会网络和耕地确权的交互效应

耕地确权和社会网络分别有着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特征,对于具备较强熟人关系网络的农村社会而言,非正式制度总是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农户彼此之间的交流或者是产生某种行为。自实施农地承包制以来,农地在边界、地貌等各方面皆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引起这些变化的影响因素中,熟人社会的共享社会规范(非正式制度)具有重要作用[27]。熟人之间因为彼此了解、互相信任,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风险,对于农地的转出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交易往往又是人情交易,会出现因手续短缺、程序失范等导致的矛盾和冲突[28],这无论是对于交易本身还是双方关系来说都会受到损害。耕地确权则是可以通过明晰地权边界、为面积不准和空间位置无法还原等问题提供依据[29],从而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避免因出现道德风险而引起的农地纠纷,同时也可以降低交易风险。由于农地的规模流转可以显著降低农户的化肥使用强度[30],所以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需要维持良好的交易关系,此时,社会网络和耕地确权之间会存在部分的功能重叠,对于降低交易风险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替代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邻里关系和耕地确权交互效应为正,二者存在替代关系。

H5:人际信任和耕地确权交互效应为正,二者存在替代关系。

观察图3中的曲线发现,CNTs/EP复合材料存在明显的PTC(正温度系数)现象。起初,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电阻缓慢上升;当加热温度从120 °C升到160 °C之后,复合材料电阻明显升高;当温度从160 °C升到180 °C时,复合材料的电阻随着温度的提高表现出指数般上升趋势;在温度超过180 °C后,出现NTC(负温度系数)现象,复合材料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结合刘相等[13]的时温等效原理,选取了超过温度拐点的200 °C以及处理时间5 h对材料进行老化。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21年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联合开展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江西省“百村千户”。调研内容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展开。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江西省12个县36个乡镇。在镇级单位中根据地形和区域的划分将样本规模定为108个村,共1080户家庭,并进行追踪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入户访问,村庄整体情况采取村委会干部座谈的方式获得,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对样本进行合理选择,在样本筛选过程中剔除没有施用化肥的农户,并对村庄数据和个体数据进行匹配与合并。所有数据合并整理完成后,再剔除数据中存在的缺失值、不合理的样本,最后共获得459个样本。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借鉴纪龙等[31]的研究,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将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划分为3个等级:合理、过量、严重过量,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首先,确定化肥投入的环境风险指数R=F/(F+T),其中F表示亩均化肥投入量(按折纯量计算),T表示化肥投入的环境安全阈值250kg/hm2(根据中国生态县建设的化肥施用强度标准确定)。其次,对环境风险指数进行测算,根据是否超过环境安全阈值、是否超过环境安全阈值的2倍进行划分,即R值是否超过0.5和0.67。当R≤0.5时,表示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合理;当0.50.67时,表示农户化肥施用行为严重过量。最后,将农户化肥施用行为从合理、过量、严重过量依次赋值为1、2、3。

2.核心解释变量。将社会网络分为邻里关系和人际信任两个维度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邻里关系选用当家中有人生病急需5000元时,愿意借钱邻居的比例值来进行表示,根据比例值由小至大赋值1~5;人际信任选用对周围人的信任程度表示,由低至高赋值1~5。

3.调节变量。选择耕地确权为调节变量。根据前文分析,农户耕地是否确权会对其化肥施用行为产生影响,则选择用农户耕地是否确权进行机制检验。

4.控制变量。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生态认知、政策关注反映农户个体特征;选取劳动力占比、自评经济条件反映家庭特征;选取耕地面积、是否施用有机肥反映经营特征;选取绿色补贴种类数、是否推行测土配肥反映村庄特征。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及赋值见表1。

表1 变量设定与说明

(三)模型选择

1.有序probit模型

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是根据风险大小划分的三个等级:合理、过量、严重过量,取值是1、2、3,这种为有序离散数值,属于有序变量。为此,本文选择Opr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Yi=α+β1X1i+β2X2i+β3Ci+μi

(1)

其中,Yi表示农户i的化肥施用行为;X1i为农户的社会网络,包括邻里关系和人际信任两个变量;X2i为耕地确权变量;Ci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特征、村庄特征等;μi为随机干扰项。假设μ~N(0,1)分布,则Oprobit 模型可表示为:

P(Y=1|X)=P(Y*≤r1|X)=
φ(r1-β1X1i-β2X2i-β3Ci)

P(Y=2|X)=P(r1φ(r2-β1X1i-β2X2i-β3Ci)-
φ(r1-β1X1i-β2X2i-β3Ci)

P(Y=3|X)=P(r2≤Y*|X)=
1-φ(r2-β1X1i-β2X2i-β3Ci)

(2)

2.调节效应模型

为进一步检验耕地确权是否在社会网络与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之间发挥着显著的调节效应,通过建立社会网络与耕地确权的交互项并将其纳入模型,故而调节效应模型设定为:

Yi=α+β1X1i+β2X2i+β3X1i*X2i+β4Ci+μi

(3)

其中,X1i*X2i表示的是社会网络与耕地确权之间的交互项;β3是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1、β2、β4分别表示社会网络、耕地确权、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μi为随机干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避免因各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过高等问题造成模型不稳定,使估计系数失去解释意义。本文通过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进行检验。通常认为,当方差膨胀因子VIF≤5时,各变量之间则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32]。根据检验结果,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5,其中均值为1.15,满足样本的独立性要求,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网络和耕地确权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1.社会网络的影响。根据表2模型1和模型3的结果可以得知,邻里关系会在10%的水平上对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产生影响,且系数为负,表明邻里关系的和睦能够促使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更加合理,促进化肥减量投入,假设H1得到验证。人际信任会在1%的水平上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产生影响,且系数为负,即农户对周围人的信任程度越高,化肥过量施用的可能性会越低,更有利于实现农业化肥减量化,假设H2得到验证。并且从结果上能够看出,人际信任对于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程度要显著高于邻里关系,表明虽然邻里传达重要信息以及提供帮助很重要,但是想要真正促使农户将有效施用化肥的相关知识、技术内化为自身行动还是在于对他人的信任,或者说是对知识技术的信任,只有在相信该技术方法能够促进化肥减量施用且对自身利益不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才会付出行动,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2.耕地确权的影响。根据表2的模型2和模型3可以得知,耕地确权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产生负向影响,即和耕地未确权的农户相比,已确权农户过量施用化肥的可能性更低,发生减量施用化肥行为的概率会提高,因此假设H3得到验证。由于模型1汇报的是未纳入耕地确权这一变量的结果,此时邻里关系和人际信任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804、-0.2595,而模型3汇报的则是纳入耕地确权这一变量后的结果,此时邻里关系和人际关系影响系数的绝对值有所下降,影响系数分别为-0.0774、-0.2589,同时耕地确权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也有所下降,所以从影响系数上来看,邻里关系和人际信任与耕地确权之间可能存在交互效应,在互不考虑双方因素存在时,会出现夸大双方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程度的现象。

3.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表2模型3为本文的最终讨论的回归结果。在农户个体特征层面,年龄会在5%的显著水平上对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年龄越大的农户,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进行施肥,而且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接纳程度会更低,越有可能过量施用化肥。健康状况会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因为化肥、劳动力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户更倾向于外出就业,从而使用较多的化肥投入来实现劳动力的转移[33]。农户的生态认知和政策关注分别在5%、10%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农户对化肥施用过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认识性越强,出于道德层面的考量,越有可能减少化肥使用;农户在平时对国家或地方关于绿色或有机农业的政策关注度越高,越有可能会了解到国家或地方对绿色生产的补贴政策,在获得补贴的基础上,因化肥减量导致产量减少的损失程度会变小,所以更愿意减少化肥施用量。在家庭层面,劳动力占比会在5%的显著水平正向影响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根据当前农村老龄化状况判断,其原因可能是:虽然家庭劳动力较多,但更多选择是外出就业,也可能会倾向于过量的化肥投入来实现劳动力转移。自评经济条件会在10%的显著水平上负向影响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对于采纳新技术、新产品存在的风险接受能力会更强,从而增加减少化肥施用的可能性。

(二)社会网络与耕地确权的交互效应分析

表3模型4和模型5分别对邻里关系和耕地确权、人际信任和耕地确权的交互效应进行了检验。根据结果显示,邻里关系与耕地确权的交互项不显著,假设H4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在于:邻里关系与耕地确权的替代作用主要是发生在农地流转的情况下,而农地流转的主体不一定是邻里之间,和村中的其他人或者是陌生人之间皆有可能。邻里关系只是众多涉及主体中的一方,虽然会有影响,但是并不明显。人际信任与耕地确权交互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假设H5得到验证,表明人际信任与耕地确权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二者可以在不同层面减小交易风险以促进农地流转,从而增强农户的化肥减量行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乡村社会逐渐边缘化,熟人社会也逐渐陌生化,社会网络在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中的影响可能会变小,此时需要注意耕地确权与社会网络之间的替代关系,充分发挥耕地确权在农户化肥减量化中的作用。

表3 交互效应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一是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的测量方法,将安全阈值替换为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kg/hm2进行测算,再次划分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三个不同等级;二是更换模型,将文中使用的Oprobit模型替换为Ologit模型进行回归。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模型的结果如表4,可以发现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与前文模型4和模型5相比,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认为结果是较为稳健的。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江西省459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耕地确权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结论如下:第一,邻里关系和人际信任对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皆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比邻里关系更高。第二,耕地确权对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第三,人际信任与耕地确权对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存在交互作用且系数显著为正,二者在某种条件下存在替代关系。第四,农户的年龄、健康状况、生态认知、政策关注度、家庭劳动力占比以及自评经济条件也会对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促进农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村干部可以积极搭建农村的各类社交平台,促进农户的交流,从中获得更多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借助重大节日活动等,以邻里小组为单位进行安排,促进邻里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了解,增进感情。在平时也需要加大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让邻里和睦共处的思想深入农户的心里,从而促进良好邻里关系的形成,在邻里之间也能构建出信息的互通共享机制,方便化肥施用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

第二,强化农户人际信任,营造互惠互利的文明乡风。在心理学中,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信念,维系着社会共享价值和稳定,是个人对他人话语、承诺和声明可依赖的整体期望。建立农村的人际信任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户对村干部的信任,村干部在平时的村务处理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村民利益为主体,倾听村民的意见和诉求,不能损害农户以及村集体的利益,需要在村民心中树立权威,增强农户对村组织的信任度,在化肥减量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借此减少阻力,获得更多农户的支持;二是农户之间的信任,通过成立互助合作组织或者是支持设立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加强农户之间的交流,帮助增强农户的相互信任。同时,选择具有较大信服力的农户作为化肥减量化措施的示范,充分调动他们对采纳化肥减量化相关技术的积极性,通过他们的影响力传播和引导更多农户投入化肥减量实施队伍。

第三,加强耕地确权内容宣传,提高农户感知层面的地权稳定性。鉴于农户在知识水平上的局限,村干部应通过入户讲解、座谈解答等方式对耕地确权的内容进行宣传,增强农户对地权稳定性、安全性的认识,才能够在保护耕地质量上付诸实践,减少化肥的使用。

第四,制定村规民约、奖惩机制等令环保行为与农户的利益挂钩,帮助农户切实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农村绿色或者有机农业等政策落实的有效监督,保证地方政府、村组织等相关部门能够将政策的相关内容宣传到位,传播至农户各家,提高农户的政策关注度。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人际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44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温州卷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剑南文学(2015年2期)2015-02-28 01:15:20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