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把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融入其中,激活地方文化“韶文化”之魂。聚焦地方文化,采用“学”“研”“展”的模式实践探索班级文化育人新路径,发挥“韶文化”育人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 地方文化;“韶文化”;班级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说,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的文化。班级文化也是如此,它是班集体成员实践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作用于师生所处的班级环境,便产生了物质文化;作用于班级这个“准社会”,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作用于班集体成员本身,便产生了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我在带班育人过程中注重激活地方文化之魂,把独具特色的“韶文化”和班级文化进行融合。通过家校合作,以小组研学、班级活动、学科融合等方式,采用“学”“研”“展”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一、活学“韶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为了更好地掌握当地学生对“韶文化”的了解程度,我们设计了“有关韶关红色文化和善美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区域内三所学校近千名1—6年级的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对韶关文化非常感兴趣,认为在班队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非常有必要。他们喜欢韶关的红色景点和韶关文化思想,对韶关人物故事非常感兴趣,喜欢通过故事在班会课上了解更多的韶关红色文化和善美文化。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家乡的教学单元,我们拓展地方教育资源,上好思政课,开展爱家乡系列班会,让学生活学“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调查了解“韶文化”
为了让学生知晓“韶文化”,懂“善美”,我指导学生设计了调查表(见下表),通过走访、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韶关。
通过调研,学生了解到“韶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马坝人遗址、石峡遗址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云门寺、南华寺为代表的禅宗文化;以乳源瑶寨、南雄珠玑巷为代表的民族民系文化;以余靖、张九龄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学生感受到的“韶文化”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激发了他们作为韶关人的自豪感。
(二)释字讲古懂“善美”
学生通过“韶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查字典,解释“韶”字。有的学生说在新华字典里,“韶”字左边的“音”字指器乐、音乐、奏乐;“召”是“呼唤”“引导”的意思。“音”与“召”连在一起,表示用乐曲欢迎宾客。有的说“韶”字还表示“美好良善”。学生一个个韶关历史故事展示了“韶关”是美好之关。在释字讲古中,学生懂得“善美”,深入了解善美韶关。
(三)源于善美立班魂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个班级所有或大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包括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方面,它们共同构成班级文化体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韶关是一个风物美、人心善的城市,同时让他们为创建善美韶关出一份力,成为一名善美韶关少年,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建立以善美为主题的班级特色文化。以“善”立班魂,以“乐善中队”为名,以“日行一善,善美与共,快乐一生”为班级口号,还制定了班徽、班级公约等。以善美为主线的班级特色文化的建立,形成了学生们遵循的群体价值观。在参与寻找“韶文化”和讲善美故事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小主人位置,從而热爱班集体,乐于为班级作贡献。“班级文化体系”的教育合力促进了班级善美群体价值观的形成。
二、活研“韶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一)亲子研学,寻访“韶文化”
韶关这片红色的热土历史文化深厚,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开展“童心向党”活动,带领学生寻访红色足迹,了解韶关革命文化,打卡“韶关红”,传承“韶城美”。
学生在调研韶关名人文化中收获很大。学生小江和家长一起到张九龄纪念公园实地调研张九龄名人文化,完成了《张九龄名人文化调研报告》。他说:“张九龄是唐朝开元名相,是个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勤奋好学的人。我们要学习他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还前往余靖纪念馆和风采楼实地考察。在《风采楼和余靖调研报告》中,大家谈道: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知道了余靖一生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是朝堂上的正义化身。他那为国家竭智尽忠和为人民着想的可贵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知道风采楼虽然重建了很多次,但风采依旧,它是古城的一个象征。作为韶关人,我们要学习余靖精神,展现韶关善美,传承韶关文化。
有的学生还到中山公园、丹霞山、梅岭、乳源瑶寨、犁市当铺、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旧址等地开展调研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韶文化”。
(二)小组研学,讲述“韶文化”
我们采用分居住地设定社区假日研学小组的形式进行研学,学生2—5人一组。学生居住地的周边就有很多韶关文化景点,有韶关市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旧址、北伐战争纪念馆、犁市当铺、风采楼、余靖纪念馆、百年东街等旅游景点。家长和学生利用假期到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游玩、调查、访问,并且拍摄短视频。假期结束后,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分享,他们在讲述“韶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在小组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分小组在周末走进韶关,体验韶关的善与美。在“喜感韶关人善美”活动中,小组成员走进小书房,开展阅读活动,体验韶关人“阅读之美”;韶关那一条条马路上的礼让斑马线让学生看到韶关人民遵守规则的“礼让之美”;党员志愿者、师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活跃在校园、校门口、社区里的身影,展现了韶关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服务之美”;观看搜集到的韶关红色党史故事微纪录片第5集《这只红军碗五代相传》,学生观看后交流感悟,讲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感受到了“传承之美”。
随着小组研学活动的开展,我探索形成了一套社区小组活动模式(见下图)。
(三)课程融合,传承“韶文化”
作为一线班主任,同时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们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亲子调研实践活动。学生们围绕自己喜欢的主题,如“传统游戏我会玩”“特产与传统美食我知道”“奇妙的节日风俗”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调研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中指出:“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一课上,我以“喜”字为主线贯穿全课堂,结合了解和感受家乡韶关的发展变化活动,着重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对比的教学方式,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巨大变化,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德育内涵在每一个环节中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实现了有效教学。课堂从家乡大名人、家乡普通人、新家乡人三个角度多元呈现,让学生懂得家乡美好离不开所有家乡人的努力。
三、活展“韶文化”,精选故事育人
(一)故事宣讲,传承红色文化
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去搜集红色故事和善美故事,采用韶关故事视频、故事微课、家长讲故事、孩子讲故事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韶关的历史和韶关善美之人,弘扬红色基因,传承善美文化。
在家庭中,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党史故事。在学校里,老师指导学生讲党史故事,演绎故事人物情节,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开展了“讲活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上台讲述自己搜集到的韶关红色故事,一粒粒“红色种子”种进学生心田。
(二)班级活动,践行善美文化
韶关“人心善,风物美”,我们在班级里开展以“讲善美韶关故事,做善美韶关少年”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学生讲述韶关最美南粤少年的故事、抗疫英雄故事、红色人物故事、韶关好人故事。
我们形成了“故事搜集—故事讲述—故事分享—故事导行”聚焦故事的育人模式,在故事分享中,学生了解身边的善美故事,了解善,感悟善,传承善文化,懂得善就在身边。
资源融入班级文化不仅具有指向性,更具有弥散性,形成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场,存在于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真正做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本文系廣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21年度课题“基于红色基因和善美文化的班级文化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QW2021MBX003)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度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课题编号:2022ZDJS044)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方静.“韶文化”:打开岭南文化的一把钥匙[N].韶关日报,2019-04-20.
[2]李国汉,杨连山.班主任新兵法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宇.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王志亮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风采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