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岩 李一冰 李凤银 纪 宁
(1 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192 2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河道水环境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在排涝、补给地下水、改善局部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河道水环境污染问题频发,不但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而且水中的病原体还危害着水生物和人类的健康。因此,为了防治水污染,采用综合技术手段恢复水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生态治理理念应运而生。以下结合笔者实践,探讨了河道水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措施,为同业人员提供参考。
某地河流总长度约1220km,其中劣Ⅴ类河流的总长度为301km,占比24.7%。2021 年1 月,调查数据显示黑臭水体总长约50km,污染面积达到18km2。其中,X 河道是当地水系的一条支流,总长度为1.5km,因水环境建设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导致河道水环境污染严重。检测结果显示,该河道符合劣Ⅴ类地表水标准,TP 平均值为4.6mg/L,COD 平均值为83.6mg/L,NH3-N 平均值为44.2mg/L,属于重度黑臭水体。
1.2.1 雨水污染
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垃圾废物,而且往往会被随意丢弃或堆放,在雨水地表径流的作用下,这些垃圾废物会移至河道内污染水体。另外,周围农业、工业用水与河道水汇合后,导致河道水质失衡,出现富营养化情况,从而降低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
1.2.2 河道水源补给不足
城市河道多是当地水系的支流,由于水流量小导致水体循环速度慢,而且还具有季节性特征。一些河道在雨季容易发生雨水污染,在非雨季又会造成断流。总体来看,河道内水量不足,水位变化不大,水体无法实现自净,久而久之形成污染。
1.2.3 河道淤积
造成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有3 个,即雨水携带、水土流失和废水排放。在这3 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水中杂质、病原菌数量增多,在夏季还会产生腐质性的臭味。
1.2.4 截污不彻底
一方面,进入河道中的水体成分复杂,既包括自然水,又包括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另一方面,城市水系统截污不彻底,单纯采用雨污分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1]。一旦混杂污染物的水体进入河道内,就会加重水体的污染程度,最终形成黑臭水体。
1.2.5 河道管理不到位
河道水污染的形成还有一定人为因素。城市建设过程中,一般会对河道水体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如沿岸绿化,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然而往往由于日常管理不到位,乱丢垃圾、随意排放废水污水,导致河道水体污染。
本项目中,实地调查发现河道水污染来源包括4 个方面,即①河道两岸植被稀疏,出现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②河道内长期未清理,大量泥沙淤积,导致水流缓慢;③水生植物少、种类单一,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④存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的情况。
对于常见的亲水性分子,离子色谱检测的灵敏度高、检测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目前在大气检测、土壤检测、水质检测中普遍应用。
河道水体中的离子种类多,采用离子色谱法进行检测的工艺流程见图1。采集水样后置于输液泵中,经离子色谱选择阀对分离柱样本进行离析,检测酸碱度,划分离子成分,再经电导装置析出废液,对不同成分进行定量检测,最终生成检测报告。本项目中,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河道水体进行检测,主要用于划分水体的阴阳离子、测定水体的酸碱度,并与传统检测技术相配合。
图1 离子色谱法对河道水环境污染检测的流程图
采用离子色谱法,将水体中的离子分离出来,如负一价的氟离子、负二价的氮氧离子、负四价的磷硫离子等,有助于判断阴离子的浓度。然后使用相同浓度的淋洗装置,对样本加热处理,采用元素梯度分离法,抑制阳离子与阴离子交换。实际操作时,使用低浓度盐酸、DAP 作为清洗液,对水体中的氮氢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进行分离,并交换盐酸和疏水性离子。淋洗样本后,一次性进样检测,引入阳离子分离柱,使析出的阴离子依附在分离柱上。一般情况下,只需15min就能完成阴阳离子的分离。相较于传统检测技术,离子色谱法操作简单,不需使用昂贵的检测装置,而且整个检测过程消耗少,有助于控制成本。
河道水体污染离不开有机酸,划分水体的阴阳离子后,可进一步检测酸碱度。传统检测技术需对水样进行稀释,利用pH 试纸直接检测,若结果>7,说明水中含有碱性物质;若结果<7,说明水中含有酸性物质。采用离子色谱法,先获取乳酸、柠檬酸、丁甲酸、酒石酸等常见的酸,控制酸基中的空基生成气相色谱,建立新的离子团,用样本填充离子团的空隙,两者融合后形成具有强阳性酸基[2]。通过检测,可以明确水中酸性离子的游离形式,判断是否具有腐蚀性。结果显示,传统检测技术得到水样的pH 为6.5,离子色谱法得到水样的pH 为6.3,2 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接近。
对河道沿线仔细检查,对生活污水直排口进行封堵,同时清理河道底部的淤泥。当前常用清淤方法有3 种,即①干水作业,如干土挖掘、水力充填;②带水作业,如抓斗式、链斗式、绞吸式;③环保清淤。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采用环保清淤法,配置环保绞吸式清淤船,使用专用的环保铰刀头具,1 次挖泥厚度达到20~110cm,清除率达到95%。另外,在现场监控系统、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模拟动画观察淤泥的清理过程,并对绞刀进行重新定位或调整,提高清淤效率和质量。
3.2.1 延长水体的驻停时间
从上游起点向下游计算,分别在300m、450m、870m、1150m 处设置生态跌水,来延长水体的驻停时间,增强水体的净化能力。同时,在河道底部埋设管道,将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改至400m 处。
3.2.2 改善水动力
改善水动力的主要方式有3 种,即①引水稀释冲刷;②人工曝气;③人工循环。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采用第3 种方案,在河道上游建设循环水泵站、导流堤等设施,加快水体的循环流动速度,增强水体的交换能力、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在雨季还能有效排洪,避免出现城市内涝。
从上游起点向下游计算,在400m 处沿河道横断方向设置生态滤床,每间隔1m 设置1 道,规格为16m×1m×0.5m,共设置40 道。滤床内部填充过滤性材料,陶粒与砾石的比例为1:3。生态滤床的设置,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不易堵塞,容易管理,既能实现污水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又能促进植物生长。
对河道两岸进行改造,采用生态式河道断面,河底是清淤后的土质河床,两岸采用浆砌片石+生态袋护坡,超高部位进行景观设计。浆砌片石施工期间,砌体勾缝采用凹缝,勾缝前清除表面粘结的砂浆、灰尘、杂物,保持湿润。勾缝砂浆为1:3 的水泥砂浆,勾缝嵌入砌缝内2cm。生态袋护坡具有抗潮湿、抗腐蚀、抗生物降解、抗紫高分子等功能[3]。施工技术要点为码放生态袋时,相邻部位留出3~5cm 的空隙,保证压实后的袋尾与袋头相接,注意不要相互搭接,外侧平面要平顺圆滑,整体厚度为14~15cm。
3.5.1 水生植物系统
从上游起点向下游计算,在420~1150m 处栽植大型水生植物,包括香蒲、水葱、千屈菜、黄菖蒲、睡莲、轮叶黑藻等,栽植密度平均为9.5 株/m2。
3.5.2 微生物系统
从上游起点向下游计算,在870m 处投放复合微生物制剂,浓度为1g/m3,平均活菌含量为2.0×1010CFU/g,投放复合生物酶,浓度为0.3g/m3,平均酶活性>10000 U,投放时间共计60d。此外,在950m 处沿河道横断方向设置水下水草,每间隔1.5m 布置1 组,长度为8~10m,共布置30 组。
3.5.3 水生动物系统
以上治理措施均完成且水体运行稳定后,在870~1150m 处放养水生动物,包括鲤、鲢、鳙、田螺等。
3.6.1 生活垃圾处理
对河道周围居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建立垃圾处理厂,禁止在河道及周围随意丢弃、堆放垃圾。
3.6.2 开展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政府官网、短视频平台等媒介,介绍河道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本次生态治理方案措施,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在河道显眼处设置管理公示牌,明确负责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管理范围。
3.6.3 加强执法监管
严格落实“河长制”,明确执法监管单位、负责人,设置合理的管理目标,建立部门沟通、协调与联动机制,实现河道水环境监管的常态化,严厉打击破坏水环境的行为[4]。
3.6.4 进行舆论监督
发动群众的力量进行监督,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同时,发挥出媒体的作用,对于破坏水环境、造成水污染的企业或个人,及时进行曝光,实现舆论监督的效果。
2021 年3 月,生态治理设施施工完成,河道水环境进入修复期,为了评价治理效果,采用离子色谱技术、水质分析仪、pH 检测仪等进行监测,包括水温、pH、溶解氧、水生植物生物量,以及TP、COD、NH3-N 去除率。
水环境检测参考《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DB43/T 432-2009),时间范围为2021 年3 月至8 月,于每月20 日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分析可知,生态治理后,河道水体的水温回升至27~29℃,pH 维持在8 左右,溶解氧含量在4.6~4.9mg/L,水生植物生物量达到3.1kg/m2,水环境整体改善明显。
表1 生态治理后河道水环境检测结果
水体污染物检测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时间范围为2021 年3 月至8 月,于每月20 日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生态治理后河道水体污染物去除率
以TP 去除情况为例,研究段内河道水环境中的TP 去除率平均为38.96%,定量检测值从治理前的4.6mg/L 降低至治理后的2.2mg/L,从二级标准变为一级B 标准。TP 去除主要依赖3 点,即①生物滤床中的滤料(具有拦截、吸附作用);②微生物系统(具有分解、吸收、转化作用);③水生植物(具有分解、吸收作用)。如,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吸收水体中的正磷酸盐,合成聚磷酸盐并将其存储在细胞内;水生植物的根系周围是好氧环境,能增强除磷菌的活性,提高TP 去除率。
本河道治理前后生态系统对比结果见表3,生态治理完成后,河道水环境的表观特征、水文特征、河道形态、水质、生物丰度均有明显改善。一方面,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有助于污染的防治、降解,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另一方面,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后,有助于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繁殖,提高生态稳定性。
表3 治理前后河道的生态系统对比结果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河道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从截污清淤、行洪提升、设置生态滤床、驳岸改造、重建生物系统、完善管理体系6 个方面介绍了生态治理措施,结果表明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希望本文能为类似污染水环境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助于恢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善城市河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