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上海报道
“一带一路”已成为生命之路和健康之路。
2023 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健康卫生、生物医药等“大健康”领域,“一带一路”全球化合作的价值和优势不断凸显。
据《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卫生健康合作成效显著。中国与14 个共建国家签订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 个共建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体系内对中医药发展予以支持;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投入建设。
上海理工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医疗器械专业的学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医疗器械走出去战略,开展多个人才培养项目。2019 年,该校联合18 个国家55 所机构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BRMDIA)。该联盟自成立以来牵头开展多项活动,包括10 月20 日于吉尔吉斯斯坦举办的中亚—中国高端医药生物展览会。
在筹备会议过程中,联盟了解到中亚国家对眼科医疗的需求,向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寻找上海的医院进行合作,而后者联系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通过本次出海,我们将探讨中亚国家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带一路’中亚医疗中心的可行性,希望通过这个中心,加强交流,开展医学教育、医疗技术培训和医疗管理培训,打造医疗技术先行,探索生物医药产业和医学转化的‘医带医路’模式,为建设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贡献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童天朗说道。
“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秘书长、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院长程云章介绍说,此次去吉尔吉斯斯坦有三个任务。
其一是展示上海的代表性企业;其二是和当地几家医学院签署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其三是把上海医疗器械的创新产品推向中亚国家。
“上海医疗器械产品出海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常有优势。我们的产品出口,1/3 以上在中亚国家,非常受欢迎。而且,我们非常有价格优势,发达国家的某些品牌是我们价格的5 ~10 倍。”程云章对记者说。
关于人才培养,程云章以企业举例,“比如企业想培养留学生,如果国外当地的医学院和我们签约,他们将留学生送过来,我们就可以批量输送给上海的企业。”
程云章表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中,“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占比约30%,且绝大多数是低值耗材,“我们希望这个占比能达到50%以上,这需要往高耗材、有一定创新的产品上突破,以此促进我们在共建国家的份额增长,这是我们的愿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上海头部医院的丰富病源,中国医生的临床经验远高于国外医生,可以派生出非常多的实用诊疗策略和手术技巧,这些细节只有在相对舒缓的自然交流和共同诊疗中才能充分展示。而日常诊疗往往是医药卫生产品和服务释放价值的地方,这正是中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学检验产业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契机。”
此行,上海交大医学院眼科派出5 位专家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医疗机构开展眼科诊疗讲座,并于当地演示4 台手术。
作为本次中亚之行的团队成员之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周慧芳教授为一位严重倒睫、眼部严重刺痛的86 岁患者成功实施睑内翻矫正术。“与中亚的医生在临床诊疗方面深入沟通,充分体现我们在疾病认识、临床经验方面的特长,我们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她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周慧芳教授为患者实施手术
手术后,医生团队和吉尔吉斯斯坦眼科学会主席Chinara Bazarbaeva教授团队就双方合作展开了讨论。双方同意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深入开展两国眼科界合作。在医疗方面,双方约定建立疑难眼病会诊机制,组织中方专家为吉方疑难患者提供诊疗方案;在教学方面,吉方将派遣本国青年医生赴沪进行专科培训,深入学习眼眶病眼整形眼肿瘤诊疗技术;在科研方面,双方将开展以人脸和影像特征为特色的眼眶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体系建设方面,中方团队将协助吉方眼科学会建立各类眼病的诊疗指南,并逐步完善高水平医教研一体化体系构建。
这是“一带一路”在医疗领域开展合作的一个缩影。“医带医路”依托多个医疗项目,中国与共建国家卫生健康合作成效显著,为共建国家培养数万名医学健康人才。“一带一路”成为生命之路和健康之路。
白皮书显示,十年来,共建国家积极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立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23年6 月底,中国已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1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卫生合作协议,发起和参与中国—非洲国家、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等9 个国际和区域卫生合作机制。
白皮书显示,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医院合作联盟、卫生政策研究网络、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计划(2020—2022)等,为共建国家培养数万名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医学科研等专业人才,向58 个国家派出中国医疗队,赴30 多个国家开展“光明行”,免费治疗白内障患者近万名,多次赴南太岛国开展“送医上岛”活动,与湄公河流域的国家、中亚国家、蒙古国等周边国家开展跨境医疗合作。
“一株草药,改变世界”。青蒿素衍生物作为全球迄今最有效的抗疟药物,是无并发症恶性疟疾联合用药的关键组分之一。2023 年8 月,一艘载有10 万支注射用青蒿琥酯的集装箱货轮从上海洋山深水港出发,运抵肯尼亚蒙巴萨港。以上海作为中转枢纽,这批抗疟药产品通过复星医药覆盖非洲34 个国家的配送网络,进入整个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非洲疟疾高发国家。
由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青蒿琥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重症疟疾的首选药物。截至目前,已救治了超过6000 万重症疟疾患者,其中大部分为5 岁以下非洲儿童。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以青蒿琥酯为代表的中国防疟、抗疟药品,以及中国防疟标准多次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共建无疟疾世界的“中国方案”,提升了非洲人民的福祉,也架起了中非健康的桥梁。
儿科医生沃尔特·奥蒂埃诺(Walter Otieno)是马塞拉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主任,他也是肯尼亚首批使用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Argesun 的医生。
2023 年6 月,由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Argesun通过世卫组织的药品预认证 (WHO Prequalification,以下简称“WHO预认证”),成为首个通过WHO 预认证的“一步配制青蒿琥酯注射剂”。和第一代相比,第二代药品将青蒿琥酯两步溶解配制过程合为一步,准备时间由3 分钟缩减到1 分钟。
“Argesun 不仅操作更简单,而且同时适用于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奥蒂埃诺说。
加纳人赛勒斯·巴伊多是复星医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市场经理,像赛勒斯这样的非洲本地员工还有近1000 人。他们的身后是复星医药在非洲“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布局的5 个区域性分销中心,建成后将覆盖约40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90%以上的药品依赖进口,搭建覆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的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以及建设区域性分销中心,将有效缩短药品流通环节和时间。”赛勒斯表示。
中医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提供了优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产品,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企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既是市场活力和创新的源泉,又直接受益于共建国家市场的深度融合。
十年来,以复星医药、海尔生物、陇神戎发、华大基因、康弘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将我国创新的生物医药累累硕果,沿着“一带一路”输送到全球各地。
在埃及,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曼”)已服务超1200 家医院。
在老挝,科曼深度参与援建的老挝玛霍索综合医院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4 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对外援助中规模最大、床位最多、投资最大的医院项目。项目完工后,它将成为老挝规模最大、科室设置最全的综合性医院和最重要的医学教学基地。
海尔生物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其超低温冰箱、低温冰箱、药品柜以及生物安全柜等产品方案已进入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苏丹、尼日利亚等130 余个国家和地区。
2015 年,陇神戎发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甘肃新丝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围绕中药材国内外贸易,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海外注册认证及推广、销售,开展各项经营工作布局,在俄罗斯、新加坡、泰国、吉尔吉斯斯坦开展已注册产品的推广销售业务。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3 年一季度,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32.67 亿美元,其中中药类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同比增长22.1%。
十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放眼国际,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全资公司,建立生产厂区,扩展销售网点,携更多更优质的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走出去。未来,他们将借助国家政策优势,扎根共建国家和地区,继续迈向国际化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