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 北京报道
迪拜光热光伏混合发电项目,项目投产后可为32 万户家庭提供清洁电力;塔乌公路,可缩短塔吉克斯坦南北通行时间5 ~6 小时;安哥拉凯凯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达8566 亿瓦时,将满足安哥拉50%以上供电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
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资金融通之路也越走越宽广,不断凝聚起金融合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繁荣。
雅万高铁动车组停在中铁四局承建的德卡鲁尔动车所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居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愿望强烈,但其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融资需求金额大、期限长,涉及多方甚至多国主体。为了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落地,十年来,中国金融业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专门服务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投资发展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金融机构,也是“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排头兵”。截至2022 年末,该行涉“一带一路”贷款余额 2.2万亿元,覆盖超过 130 个共建国家,占全行贷款余额四成以上。
进出口银行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截至目前该行已支持共建国家建设铁路超4000 公里,公路2.3 万公里,机场40 余个,港口30 余个;金融助力100 多个清洁能源电力项目,每年可节约超过2000万吨标准煤,减少约50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进出口银行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为共建国家带去了紧缺的资金、技术、经验,助力东道国补链强链延链和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吴富林说,该行支持了泰国10万吨钢帘线生产厂、马来西亚光伏太阳能生产线等一大批生产项目,以及泰中罗勇工业园、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马中关丹产业园、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等14 个境外园区。
这只是中资银行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的一个缩影。
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了首单高铁“走出去”项目——印尼雅万高铁,进出口银行支持了中老合作旗舰项目——中老铁路,中国银行支持了南太平洋重要交通枢纽——秘鲁钱凯港、中亚单体规模最大风电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风电项目……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在共建国家落地生根,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末,政策性银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贷款合计3.1 万亿元,同比增长6.6%;大型商业银行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贷款余额约2.3 万亿元。
“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继续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一带一路’金融服务相关工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合作与外资机构监管工作相关负责人卢巍表示,积极稳妥推进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海外布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鼓励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稳步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质效;在有效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境外项目建设的同时,聚焦“小而美”惠民生项目,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东道国人民;同时,进一步深化跨境监管合作,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走出去”并非一片坦途,地缘政治和信用风险给“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带来不小的挑战。由于保险所具备的风险转移、风险减量、损失补偿、资金融通等独特属性,中资保险公司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险保障。
中电胡布2×660MW 火电项目是国家电投在中巴经济走廊三个最大的电力项目之一,建成后可满足数百万巴基斯坦家庭用电需求。
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首席承保了中电胡布项目,提供涵盖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营业中断保险、公众责任险、码头营运人责任险及货物运输保险等一揽子保险保障服务,风险保障达80 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持续搭建境外劳务保险拓展平台,将保险服务延伸到“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通过积极构建意外伤害、医疗费用、紧急救援、住院津贴等多层次境外安全权益保障体系,倾力解决“一带一路”海外人员的民生之忧、民生之盼。
截至目前,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承保97 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身险业务,累计为570 余家中资海外企业提供境外安全保障,覆盖人数超1.5万人次,风险保额近100 亿元。中国人寿财险公司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企业提供企业财产险、工程险、特殊风险保险等综合保险服务,2022 年风险保障超400 亿元。
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贡献,离不开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这一重要创新机制。
2020 年7 月,原银保监会指导11 家中外资保险公司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通过发挥再保险独特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数据标准化,全面提升中资海外利益特殊风险保障水平。目前共同体成员已有23 家。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成员单位之一,中国平安也先后承保多个“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在巴基斯坦,承保“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优先实施项目和“一带一路”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卡洛特水电站;在沙特,参与NEOM新城(沙特新未来城)行车隧道的SPINE 标段全隧工程项目共保;在安哥拉,为非洲三峡——安哥拉凯凯水电站进行承保、融资……在众多大型海外项目保险方案中,都有中国平安保驾护航的身影。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末,“一带一路”共同体累计承保“一带一路”项目74 个,保障境外总资产570 亿元人民币。“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为中远海运港口、招商局港口等海外项目、中石化俄罗斯阿穆尔项目,以及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中国三峡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等,提供了保险保障。
除了提供风险保障外,保险机构还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优势,拓宽“一带一路”框架内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投融资渠道,为大型投资项目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中国人寿海外公司以债券、金融衍生品、基金等多种方式,高效服务‘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促进区域内融资渠道多元化,为新加坡、韩国、沙特、阿联酋、印尼等国家互利合作、共赢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海外公司投资覆盖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金额超120 亿港元。截至2023 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全集团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存量投资规模超1100 亿元。
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延伸,中国人寿对中远海运集团已累计出资超130 亿元,通过保险资金长期投入,充实该集团资金实力,进一步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物资往来提供重要支持。
在安哥拉凯凯水电站项目中,平安银行还通过上海自贸区FT 账户参与“一带一路”海外项目融资。这是平安首次与主权国家开展信贷服务,是平安银行首笔中长期买方信贷融资。
“中国平安将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业务能力,全方位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科技创新及专业人才等多维度的优质资源,持续护航‘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平安集团副总经理付欣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异质性较大,经济规模、发展程度、资源禀赋、增长模式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其对应的投融资方式也需要多元以更好满足不同需求。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金融的助力下,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优势互补,第三方市场合作持续推进,一批合作项目在第三国顺利落地,实现“1+1+1>3”的共赢局面。
迪拜哈翔4×660MW 清洁燃煤电站就是一个多国参与的国际化项目。该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中东首个清洁燃煤电站,投运后可为迪拜提供约20%的电力能源,可大幅降低当地居民用电成本。项目由哈电国际及其他中国施工单位负责建设施工,美国通用集团提供主要设备,法国电力集团负责燃煤供应,迪拜水电局购买电力,德国莱茵集团电力运营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其参与主体众多、结构复杂、国际影响力大,是多边合作的典型案例。
最终,该项目由迪拜水电局、沙特电力、中国哈电国际以及丝路基金联合投资开发,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渣打银行等8 家中外资银行安排24 亿美元融资。
随着“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不断扩大,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丰富投融资主体、完善投融资机制,大力推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
日前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提到,金融合作机制日益健全,投融资渠道平台不断拓展,投融资方式持续创新。
中国出资设立的丝路基金、中国与相关国家一道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数百个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截至2023 年6 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 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 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6 个成员,批准227个投资项目,共投资436 亿美元,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
白皮书指出,中国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为共建“一带一路”融资合作提供指南。
此外,中国已与20 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 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数量、业务量、影响力逐步提升,本币互换与跨境结算规模持续扩大,有效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中国与共建国家金融监管合作不断加强,建立起区域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了金融危机管理和处置框架,提高了共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