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颖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10)
欧洲社会在14 世纪前由宗教统治,宗教主导了当时整个欧洲的信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意大利率先萌芽出了资本主义,也因此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宗教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为更好发展经济推动社会,人们需要冲破教会神权的束缚,需要换发对生活的热情,因此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反对教廷愚昧的压抑人们的天性。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与社会经济的推动,各行各业都开始觉醒,这也使得市民同封建制度在政治、思想及文化各个领域展开斗争,这些因资本主义萌芽而造成的变革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历史转折,恩格斯称文艺复兴运动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激发了当时社会文化与科学热度的普遍高涨,建筑行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众星灿烂的崭新阶段。从时间和风格上划分,文艺复兴的建筑在早期、盛期与晚期有着不同的风貌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整体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而整个文艺复兴的建筑的探索同样为日后的建筑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14 至15 世纪初,是早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这个时期参与复兴运动的主要人员是当时的工匠们,他们在反对中世纪宗教思想统治斗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了卓越的创造性。
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教堂的穹顶被公认为“文艺复兴的春训”[1],它的设计、技术、建造都彰显着一个新时代积极进取的思想精神。佛罗伦萨大教堂(图1)初建于13 世纪末,当时在佛罗伦萨的一些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们从贵族手中胜利夺取了政权后,计划建造一座大教堂并将其视为革命斗争胜利的纪念碑,于是找到建筑师坎皮奥并委托他把大教堂建造成“人类技艺所能想像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坎皮奥设计的主教堂形制在当时极具独创性,虽然整体平面形式还是拉丁十字式,但是突破了中世纪教会的禁制将歌坛设计成为集中式,歌坛平面呈8 边形,顶部计划用穹项覆盖。开工70 年后教堂主体部分基本建成,当开始着手建造穹顶的时候却发现技术十分困难,穹顶不仅跨度十分大并且高度超过了50m,以当时的技术连搭建穹顶合适的脚手架都显得非常困难。
图1 佛罗伦萨大教堂
15 世纪初,伯鲁乃列斯基开始接手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项及顶部采光亭的设计,伯鲁乃列斯基不仅仅是当时出色的工匠,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画家、雕刻家、艺术家。他在数学、几何学等方面都颇有研究。为了设计出比例完美技术可行的大教堂穹项,伯鲁乃列斯基前往罗马悉心研究古代建筑及施工技术。研究归来他制作出了大教堂穹顶和施工脚手架的模型,并深化了大教堂穹顶结构、制定了可行的施工方案。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顶部标高91m,底部标高55m,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脚手架不仅形式简洁,而且搭建方便,这大大节省了脚手架施工所需的木材。由于穹顶距地面高度较高,工人每天多次上下脚手架既耗费体力又浪费时间,为此伯鲁乃列斯基还专门在脚手架上增设了小餐厅给工人们供应食物以节省下时间和体力。此外他还设计了垂直运输机械,利用平衡锤和滑轮组使得一头牛就可以达到以前六头牛才能完成的任务。在穹顶的设计上伯鲁乃列斯基不仅考虑了排水、采光、楼梯检修等问题,还考虑了风荷载、地震等自然气候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470 年在他的带领下历经50 年终于完成了教堂穹顶及顶部采光亭的建设,穹顶在建成之后,建筑学家们将它与古代那些优秀的建筑物相比较而毫不逊色[2]。在穹顶接近完工时伯鲁乃列斯基逝世,他的墓被后人安放在佛罗伦萨大教堂地下墓室里。
佛罗伦萨大教堂从设计到最终建成历经一个多世纪,不论是教堂集中式的平面还是大穹顶的建筑形式在当时都是被教会视为异教的建筑元素,而当时的工匠们不顾教会戒律坚持宣扬人文主义精神打破了教会的精神专制,因此佛罗伦萨大教堂被后人标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
15 世纪30 年代,商业和手工业行会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早期取得的胜利被推翻,银行家美狄奇家族开始建立独裁政权,自此意大利文艺复兴染上了贵族色彩并开始由平民化转向宫廷化。由于经济衰落导致资产阶级将资本转向土地和房屋,一时间刺激了佛罗伦萨活跃的建筑活动,15 世纪下半叶,大量的豪华府邸迅速建设起来,但同时为市民公众享用的建筑物却相应降低了地位。不同于15 世纪上半叶清新明快的市民建筑风格,这些豪华府邸更倾向于追求咄咄逼人的威势。
这一时期建筑的设计师不再是早期的工匠们,而是新兴的知识分子建筑师,这些建筑师致力于研究古代的建筑遗迹和著作,精通古典文化知识,他们给新建筑赋予理论说明,并借鉴古人著作总结实践经验,对建筑学本身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立面构图元素及柱式应用制定了模数化的规范要求,这种种都对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使得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学术著作达到了高潮顶点,这其中最著名的属阿尔伯蒂的《论建筑》与帕拉第奥的《建筑四书》[3]。除了建筑创作和理论构建外,不少建筑师都多才多艺还身兼雕刻家、画家、数学家等等。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阿尔伯蒂、帕拉第奥、达芬奇等都是当时的杰出建筑师代表,他们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贡献了卓越的设计开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盛期。
盛期文艺复兴建筑代表作品之一是由伯拉孟特设计的位于罗马的坦比哀多(图2)。坦比哀多是为纪念耶稣门徒圣彼得殉教所建的小教堂,是传说中圣彼得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坦比哀多是一座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上盖半球形圆顶,平面呈圆形内部是圣坛外部环绕一圈多立克柱廊,柱廊的宽度与圣坛高度相等,这是早期基督教为殉教者所建圣祠的典型造型。坦比哀多饱满的穹顶、集中式的平面、外部环绕一圈圆柱形的柱廊使得整体建筑呈现的体积感强烈,完全不同于15 世纪上半叶佛罗伦萨那些偏重于单个立面打造的建筑。坦比哀多虽小,但富有层次,融合了多种几何体的变化,有虚有实相互映村形象颇为丰富。
图2 坦比哀多
随着意大利经济的衰退,封建势力进一步巩固,从16 世纪中叶起,贵族的势力逐渐扩大,宫廷也在着力恢复中世纪的各种强权制度。与此同时教廷在全欧洲开始疯狂镇压改革,迫害新思想与科学研究,文艺复兴早期取得的思想与成果自此遭到了严重的打击。16 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文艺复兴到了晚期,这时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既不是初期那样的工匠,也不是盛期那样的人文主义学者,而是教廷和封建宫廷的臣仆,还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学院来培养他们。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时建筑出现了两种流派倾向。一种倾向是教条地崇拜古代,把柱式纳入宗教神学的框架,柱式规范被僵化成不顾建筑地点环境的万能公式,并称其为“上帝的意志”,这种倾向的代表作品是罗马圣安德鲁教堂,他的设计师是日后在欧洲制定了最流行的一套柱式者——维尼奥拉。教堂的平面呈长方形,穹顶为椭圆形,立面柱式极为严谨,但是整体建筑造型冷淡而没有表情。
另一种倾向是形式主义。经过200 年活跃的探索,建筑柱式的艺术潜力已经不大,于是一些不甘于在教条中枯萎的建筑师只得向柱式严谨而完整的规则发起挑战。但是在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没有本质性进步的时候,这种挑战便沦为一种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于追求新颖,堆砌极为复杂的雕塑、立面装饰等,并且建筑立面造型起伏的形式和位置与建筑原本的空间结构逻辑毫不相关。这种设计风格后来被统称为手法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性建筑和宗教建筑一样,有着统一的序列和规定的间距,严谨的布置[4]。手法主义的代表作是罗马的美狄奇别墅。这两种倾向从表面看似乎是相反的,但不管是教条主义还是手法主义,其实都同出一源是因为当时新兴进步的思想被教廷所扼杀了,建筑师们不得不迎合贵族和教皇的趣味,建筑作为代表宫廷权力和威严的产物失去了它积极的意义。
但建筑毕竟不是造型艺术,在艺术思想衰落的情况下其他方面同期还是有着重要的进展。文艺复兴晚期,建筑构图手法趋于多样化,平面空间组织也比之前融入了更多细节和空间思考。教廷的镇压使得大量优秀人才离开罗马涌向北部,如意大利北方城市威尼斯就很好的反应了文艺复兴晚期建筑探究的新的进展。而文艺复兴晚期这两种形式主义在日后也都得到了延续,手法主义建筑在17 世纪衍化成为巴洛克风格建筑;教条主义制定的柱式则在17 世纪被古典主义建筑采用。
欧洲社会在14 世纪前由宗教统治,此时期建筑多为代表宗教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十分压抑沉闷。但是从14 世纪以来,人们意识到宗教的统治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时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更有力的推动经济发展,提出了文化的“再生”与“复兴”,自此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在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中,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被广泛应用,建筑追求雄伟、平和、自由的风格。在平面布局中则常常采用轴对称和集中式构图,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设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平面形式、柱式比例、立面构思等方面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晚期文艺复兴与早期文艺复兴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早期文艺复兴的工匠一直同市民阶层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到晚期文艺复兴建筑师主要是在教皇的庇护下产出设计,建筑创作不得不依附于教廷与封建宫廷。意大利晚期文艺复兴建筑为追求教廷的权威通常体量庞大,尺度逼人,装饰堆叠复杂,不再有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营造的平和与亲切感。在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创作一直处于繁荣输出的状态,建筑理论创作也同步十分活跃,尤其是在文艺复兴盛期和晚期产出了许多建筑著作。
文艺复兴思潮冲破了宗教束缚,建筑师大胆尝试进而建筑风格变得愈发多样。建筑师不再固守同一种建筑风格而是进行大胆的创新使得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建筑样式也趋于多样化,经过不断的创新建筑样式运用愈发成熟,同时期新技术的产生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建造可行性方案,并促使建筑师们不断创新改进,使欧洲的建筑文明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文艺复兴不仅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而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哥特风格,建筑师们经过大胆的创新与融合建造了许多经典建筑,冲破了宗教的思想束缚。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推进,人们对科学有了更多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因而发明了许多新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文艺复兴对意大利建筑风格影响深远,从早期工匠对中世纪宗教思想禁锢的反叛拉开序幕;宫廷化的倾向在盛期建筑中展现出了新的尝试;晚期拟古与形式主义并存则开启了后续巴洛克建筑的篇章,巴洛克建筑风格与观念的转变,表现为这一时期建筑设计实践与建筑理论之间继承、创新和调和的复杂性[5]。文艺复兴时期的种种探索丰富了欧洲的建筑风格,为日后的欧洲建筑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