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建
(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拉萨 850032)
水工环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其中,水文地质主要是针对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展开研究;工程地质主要是针对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的综合影响进行分析,以及找到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办法;环境地质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随着工程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水工环地质灾害频发,影响了正常建设秩序,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下水本身不具有危险性,但地下水活动对工程建设而言并无益处,从某种程度上讲,地下水是影响地质稳定最活跃、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常见的危害包括软化侵蚀岩体、渗透破坏等。在地下水长期的软化侵蚀下,岩体结构面的摩擦角减小、黏结力降低,从而导致抗剪强度降低,岩体承载力和稳定性下降,继而引发其他地质灾害。地下水位下降过快会引发软土层沉降,尤其是在矿山开采中的不合理降水,更容易引发沉陷事故。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会产生侵蚀破坏,土中的易溶盐分被溶解,土层结构和土粒间结合力被迫改变,土粒被水带走,形成洞穴,无论是静水压力还是动水压力,都会促使岩体下滑或崩塌。在寒冷地区,如果渗入裂缝的水结成冰,还会产生膨胀压力,加快岩体破坏。另外,地下水还会产生浮托作用,对坑底产生压力,出现承压水突涌现象,影响矿坑开挖安全。
在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时,原有地质环境遭到改变,部分地区高应力集中,在满足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地震,而且由于地震灾害释放的能量巨大,会造成山体、地形、气候等其他环境变化,引发山崩、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从而扩大危害范围,产生持续性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对地震灾害研究的不断深入,地震预测水平越来越高,但目前依然无法保证及时性和精确度,所以,在工程选址、结构设计等方面要做好抗震设计,以降低地震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损失[1]。
矿山边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山体滑坡、崩塌灾害,不但会影响开采作业,而且会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1)典型的内在因素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一般而言,坡高越大,坡度越陡,边坡越不稳定,当坡度超过60°时,会大大增加崩塌现象发生的概率。页岩、泥灰岩、煤岩等夹层沉积岩边坡会出现顺层滑动问题;不良喷出岩边坡则易形成直立边坡并发生崩塌;黄土具有一定湿陷性,浸水后易崩解湿陷。(2)地下水、人工挖掘、工程爆破、车辆荷载等都是典型的外在因素,尤其是在雨季,当长时间持续降雨后,很容易出现山体滑坡,如果在短时间内降水集中,则可能会引发泥石流灾害。该灾害具有影响大、破坏力强、覆盖面广的特点,还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地面塌陷、裂缝对矿山工程建设危害极大,同样,地形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地下水、地应力以及采掘活动等也与工程危害息息相关。如果山体不完整、洞顶及两侧厚度不够,就会因为承载力不够导致地面裂缝、塌陷。在松散、破碎、软弱岩层中开挖,顶板易塌陷,底板及边墙易产生鼓胀挤出变形等事故。如果开挖施工遇到大规模断裂层,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塌方,甚至冒顶,向斜核部岩层呈现倒拱形,顶部被张裂隙切割的岩块上窄下宽,易于塌落,不同的岩层产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岩溶和土洞也属于不良地质条件,在某些岩溶发育地区,地貌、地质、水文条件比较复杂,容易产生较大范围的塌陷。另外,矿山开采也是导致地面裂缝、塌陷的主要因素,如果开采方案不合理、机械作业不得当、存在滥挖滥采的问题,在长时间的地下开采后,会出现大片的采空区,严重破坏矿山内部结构,破坏岩层整体性,岩石应力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导致裂缝、塌陷灾害的出现[2]。
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预防治理需要首先从风险评估着手,客观、全面地掌握工程建设可能会面临的灾害和危险,通过针对性的设计处理,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以及危害性。然而,现阶段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重视程度不够、勘查技术落后、危险评估不全面、危险划分混乱、缺乏高素质人才、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等。这需要加强危险性评估管理,不断提高评估水平,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3.1.1 完善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地质勘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体系,提高地质勘察评估成果水平;构建勘察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管理职责,并保证落实效果,加快地质勘察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保证仪器设备、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尽可能减少随意操作造成的错误;加强地质勘察评估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合理建议。
3.1.2 加强实地勘察
地质勘察评估最重要的是客观、真实,不深入现场就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专业勘察团队要制订好工作计划,根据矿山工程特点,明确勘察范围和内容,兼顾多种影响因素,保证设备和技术应用的规范性。根据勘察数据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提出矿山开采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性地设计矿产资源开采方案,并随着工作的继续进行不断细化调整。为了保证实地勘察工作效果,必须提高勘察方案编制水平,不能套用其他项目。在面对特殊情况或较大难题时,应该集思广益,采用特定的设备和技术,保证最终成果能够满足评估需求。
3.1.3 采用先进技术
在保证制度、组织、人员素质的前提下,技术设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充分重视技术与设备的更新,不断提高勘察评估水平。常用的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比如,在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收集困难时,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大范围评价。除了合适方法的选用,先进技术的应用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GPS 技术能够接收观测数据信息,也能够相对准确定位,获得精准三维坐标;引入PTK 技术也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地下水资源非常宝贵,如何降低地下水对矿山开采的负面影响也十分关键。要做好降排水作业,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明排水适用于粗粒土层或者渗水量小的黏土层。当土为粉砂和细砂时,地下水渗出会带走细粒,引发流沙现象,导致坑底涌砂、边坡坍塌,无法正常继续施工,这就需要采取井点降水法,根据土的渗透系数、工程特点、设备条件、降低水位深度等综合因素,按规范要求选择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等不同井点降水方式,并保证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动水压力产生的流沙问题,应根据严重程度,除了采用常规降水措施外,还可以通过加重法、爆炸法、化学加固法,以及抛入大石等特殊手段进行灵活处置。关于侵蚀问题,需要采用堵截地表水流入、阻止地下水流动、设置反滤层、改良土质、降低水流速度和坡度等策略,抑制地下水的流动效果。充分重视承压水对坑底的作用,科学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如有必要可以用水平封底隔渗或者钻孔减压的方法,维护坑底土层的稳定性,降低地下水产生的干扰,确保矿坑开挖安全[3]。
地震灾害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基于其不可预测性、破坏严重性的特点,首先要尽量避开地震活跃地带,加强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估。针对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震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工程建设本身可能会遭受地震灾害的危险性展开系统的分析,如有必要,需做好防震、抗震设计和施工。同时,加强地震灾害预警,做好应急预案,积极与地震预测部门合作,能够第一时间收到地震来临前的信号,并迅速做出反应。不但如此,矿区也要积极进行地震灾害监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通过生物预警,获取地震信号。另外,矿山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违规作业造成的危害性,科学设计开采方案,避免滥挖滥采,加强周边岩体监测,避免局部高应力集中,尽可能降低因工程建设活动诱发地震灾害发生的概率。
(1)做好排水和防渗工作,尤其是雨季的长期防排水,防止大气降水向岩体渗透。通常情况下,可以在滑坡体外围布置截水沟槽,有效截断水流;对于大的滑坡体,应该布置一些排水沟,并且整平坡面,避免坑洼积水。(2)对于已经渗入滑坡体的水,需要构筑地下排水廊道,及时截流,使积水排出滑坡体,还可以采用钻孔排水的方式。(3)降低边坡重力,将陡峭的边坡上部岩体挖除,使边坡变缓,减轻滑体重量,消减下来的土石可以做挡脚,起到反压、稳定边坡的目的。(4)在不稳定岩体下部,使用砌石、混凝土等材料修建支撑墙或挡墙,基础需砌置在滑动面以下,还可以采用锚固措施,运用锚杆、锚固桩等形式,实现抗滑、稳固的作用。(5)混凝土护坡、灌浆、改善滑动带土石力学性能等措施也能起到不错的边坡治理效果。
地下矿区洞顶及两侧山体要足够厚,一般在坚硬完整的岩层中开挖,保证围岩稳定。如果在不良岩层中开挖,则要边开挖边支护,或者超前支护。修筑地下工程时,要尽可能避开褶皱核部,应在背斜核部,岩层呈上拱形,有利于顶部稳定。如果必须要在褶皱岩层段施工,则可以将地下工程设计在褶皱两侧,同时要尽量避开断层带,地下工程的轴线与岩层走向垂直时,围岩稳定性较好。在合理选择工程位置的基础上,采取提高围岩稳定性的措施,其中,支撑和衬砌是矿井开挖常用的临时性稳定措施,而喷锚支护的效果更为明显。对于岩溶和土洞,应根据地质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对塌陷或浅埋溶洞可以通过充填法、挖填夯实法、跨越法、垫层法进行处理;对落水洞及浅埋溶沟可以采用充填法、跨越法进行处理;对深埋溶洞可以通过充填法、注浆法、桩基法进行处理。除了岩溶和土洞的填埋夯实,还要注意岩溶水的封堵、疏导,这样能够减少潜蚀、淘蚀。在矿区内设置地面塌陷监测系统,及时进行围岩支护、开洞回填、河道防渗,一旦发生裂缝,要全面、细致地展开调查检测工作,通过有效的加固处理措施,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如果出现地面塌陷问题,应该准确评估破坏程度,对遭到破坏的相邻建筑物进行加固或拆除,防止局部压力过大造成更大范围的灾害[4]。
综上所述,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非常关键,涉及采矿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且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必须采用科学、系统的勘察评估方法,正确认识不同地质灾害产生的危险,有效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在合理开采矿山资源的同时,保证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