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在设定目标、践行计划的过程中容易落入计数器陷阱。举个例子:很多人学习写作时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希望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改变。比如“每天一千字”,甚至有一些“魔鬼训练”,要求自己每天输出三千、五千字……然而,最终的收获可能只是一堆语焉不详的文字。虽然这个过程可让练习者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但写出来的文字质量变高了吗?可能没有。
这就是量化目标的负面影响。它容易将问题简单化,让人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错觉。
因为不论多么理性的人,在量化指标的驱动下都难免产生一种心态:我先想办法完成指标,别的都可以缓缓,比如论据是否可靠、逻辑是否严谨、文字是否简洁……当以“写满规定字数”为首要目标时,人可能反倒会追求不简洁的文字,因为越不简洁就越容易达到指标。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模式的人还怎么写出言简意赅的文章呢?
不仅是写作,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每件事都有多个衡量标准,当其中某个标准被特别强调时,其他的标准就很容易被忽略,完整的“体”被简化成一个‘面”。
这也是企业管理中常说的“KPI陷阱”。凡事都以完成KPI为第一要务,往往就会忽略做这件事最核心的目的。
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很容易把“拓展知识面”简化成“每年读50本书”,结果一年下来,书单有满满一页,但自问有什么收获时大脑一片空白。为什么会没有收獲?因为读书时只顾赶进度而缺乏思考加工。
这其实是买椟还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读书时思考和咀嚼的过程,这才是你从“读书”中能得到收获的关键。
要摆脱计数器陷阱,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去分析问题背后的系统。
对写作来说,每天输出多少字是最重要的因素吗?不,写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输入和思考,才会有输出。只把目光局限在“输出”上面是没有意义的。比起问“如何才能每天多输出一点内容”,更好的思考方式是:如何才能在我每天的生活中,多一些思考,与此同时能写出一点思考的成果?同样,“如何每天多读一点书”背后的系统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它去找到阅读的方向和需求,再有针对性地阅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就是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一个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往往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背后所存在的系统。我们要做的,是去优化这个系统,从根源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表象。
(摘自《打开心智》 李睿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