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那个孩子才5岁。
金色的秋阳里,5岁的孩子坐在姥爷的尼桑车上,跟着姥爷到县城去看汝河水。他说,姥爷告诉过他,那个县城里一条叫“汝河”的河流,秋天里河面宽宽的,河水汤汤,清清水面在阳光下的微风里起着旖旎的波纹,徐徐向远方荡去,偶尔还会有小渔船飘在河面上。姥爷已经鼓动他好几回了,双休日,他终于跟着姥爷来看汝河水了。
孩子叫恒恒,长得有点儿瘦,小脸上一双大眼睛眨巴眨巴十分惹人爱怜。孩子说,其实,姥爷从不让他坐自已的车出去玩儿。今天能坐上,还是沾了我这个报社记者的光。他说:“你要去采访,所以我就跟着来了。”我问姥爷,是不是这样。姥爷点点头说:“是的。”我又问恒恒,姥爷为什么不让你坐他的车。恒恒嘟起小嘴,不高兴了,说,姥爷说了,他的车是公家给他买的,是特权车,姥爷能坐,他是县委书记嘛,要给老百姓办很多事儿,要为很多人服务,他能坐,别人不能坐,就连姥姥、妈妈、舅舅都不能坐。
这一“训示”,在恒恒幼小的心灵里有了一个印记,不知道姥爷给他讲过多少次了,五岁的孩子早已刻在脑海里,融在血液里了。
我去过他姥爷家,一帖家训端端正正地贴在饭厅里:“孝顺为齐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勤奋为成才之本,诚信为交友之本,和顺为处世之本,康健为立身之本。”
这方家训,姥爷大半生作为座右铭按其行事,无论走到那里,职务有什么变化,都让自已的儿女子孙日日读记,融入脑海,不能忘怀。
恒恒说他从5岁起姥爷就不断给他讲一些小故事。比如:清代康熙年间的文颍内大学士陈廷敬的家族故事,岳飞母亲在岳飞脊背刺上“精忠报国”的故事。这些故事,姥爷一讲就是20年,稍大点儿,恒恒听懂了,姥爷是在传承他自已的家风家教,用古人遗风教育他。要学习古人,漫长的生活实践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姥爷说要让他从小就知道这些故事的内涵有多丰富,讓他记住故事里的人从小是如何学习的,如何做人的。康熙皇帝曾以一首五言律诗来赞颂陈廷敬一生的谦洁和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礼仪传家训,清新授紫毫。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诗的第二句“礼仪传家训”说的就是陈廷敬家族世世代代将“讲礼仪,重道德”作为陈家的家风家训传承下来。其实陈氏家族的家风并不是由陈廷敬首创,而是来自于陈氏家族三世祖陈秀,陈秀幼时十分聪慧,能文善曲,但是他并不喜欢八股文,因此在科举中屡屡失败,无缘于官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秀得到举荐任陕西省西乡县典史,典史只是一个很小的官职,负责掌管文书收发。后来西乡县附近的城固县空缺,上级又派他前往任职。为官期间,陈秀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此,当地百姓为他立了一个生祠作为对他的尊敬和纪念。陈秀一生对自己要求严格,给陈氏家族的后人树立了榜样。
陈家家业丰厚,为了防止儿孙沉迷于物质生活而不思进取,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三世祖陈秀写了教子词寄给儿孙们,以后这些教子词也就作为陈家的家训流传下来,成了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陈氏家训倡导族人惜时用功,谦卑做人,这即使是一个家族所应遵从的家风家貌,更应作为我们所有人学习的道德典范。青年时代最是奋发图强,汲取知识的时候,我们要珍惜如此宝贵的学习时光,不断充实自我,强大自身。
其实,恒恒的姥爷从恒恒5岁起,就开始让他耳濡目染传承的故事,在恒恒幼小的心灵里,记忆是非常深刻的。
恒恒有一双白球鞋,是他7岁时妈妈带着他去商场买的,妈妈特意给他买大了两个号,恒恒已经穿了3年了,那双鞋还没有扔,鞋的右脚大拇指处,破了一个洞。恒恒说,妈妈带他到一个修鞋爷爷的地摊上花了7元钱补了一块白皮子。恒恒上小学三年级了,还穿着那双白球鞋。在班里,恒恒是班长,和同学们的关系很好。孩子们都小,不懂得恒恒为啥老是穿带补丁的鞋子,有同学好奇地问,陈恒,你家很穷吗?你没有鞋穿吗?恒恒说,不是,我有鞋穿,是我姥爷的家训告诉我,勤俭是美德,我们从小都要学会朴素勤俭。
那双白球鞋,上初一时,恒恒真的穿不进去了,妈妈把它刷洗干净,放进了柜子里。妈妈说,等捐物的时候,就把它捐给贫穷的乡下孩子,还能再穿一穿。
姥爷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就是恒恒妈,恒恒妈在这个城市做妇女工作。自律、自警、自省的坚定,让她在这个岗位上,有了展示自已的用武之地和话语权。妈妈秀气文静的脸上有着和姥爷一样的自信与温暖。低调的为人和勤奋工作的韧劲,妈妈说那是姥爷血脉里就有的长处,她继承了,还得再继续努力,发扬下去。姥爷的大儿子,就是恒恒的大舅,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这个城市的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那年,姥爷带恒恒去县城看河水,只有5岁的恒恒就隐隐约约意识到了什么,那时候,他太小了,还不能理解姥爷带他来县城看河水的用意。姥爷给他说远观是什么,近观是什么?水的无形与常形又是什么?他一点儿也听不懂,可他记住了这件事情。
到了15岁,他想通了,他说,只有一辈子不停地努力,再努力,才能有资本坐上姥爷的尼桑车。这种漫长而艰辛的努力,就是姥爷给他说的远观,是要他像姥爷和妈妈一样,俯下身子去服务老百姓,去干踏踏实实的事儿。
成年之后,恒恒对远观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观望远方也是表明自己对于人生有无比的憧憬,或者对美好的一种期待。姥爷给他讲时,他还太小,慢慢长大了,他从中体会到了这些东西。从远处观赏、靠近去看,体现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就是说一个人对远处的东西要远远地观赏,而靠近的时候要仔细观看。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一定要客观冷静地去看待每一个人和事物,千万不要鲁莽大意。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才不会让自己轻易犯错误。
周敦颐《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与近是相对的:远方,远道,远程,远景;近悦,近看,近景观赏……
远与近的概念看似浅,实之深。《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就是说远观看到了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坚贞的内在,从而表现出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尚人品,洒落的胸襟。他问姥爷他这样理解远与近的概念对不对?姥爷说光有理论还不行,得有行为,有了行为才是典范!
就像童话里的风车,不是有风了,风车才不停地转动,而是无论什么样的天气,多恶劣的气候,风车都会有自己千姿百态的身姿呈现给天空和大地。水的无形与常形变化无穷,人的心要学会坚定,要学会自律与克制,在变化中约束自我,在自律中去看复杂的无形与常形。
关于看“水”,姥爷在他15岁之后问过他一次,姥爷说你从小到大都在看“水”,你发现“水”的美德了吗?你应该向它学习什么?他对姥爷说他看到了“水”的奉献精神,姥爷一语道破,说,你现在是真的长大了,你看到了它的本质。
“上善若水”,这句话出自《道德经》,表达了水的柔弱,却又坚韧的特性,以及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柔顺而不失坚韧,能够适应环境,为社会和人类服务。有了水,万物才生长;有了水,国家才安宁。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最有德行,可以这么说,水供应万物是普遍无私的。
他像一个有道而修养深厚的哲人,水愈大,处的地位愈低下。海处在最低最卑下的位置,百川都归向它。水在悬崖绝壁上奔腾而下,像果决赴难的英雄,踩落再深的坑谷,不回顾,不畏粉身碎骨,勇敢无畏。将水握在手里,你会发现水从手指缝中流出,然后又重新汇聚成一条溪流,自成一体。
水能吞没掉一切事物,水不会被困难而阻挡。被包围的水流,草原上的溪流,水由浅变深,厚积薄发。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当水汇聚成一条河,一片湖,它就开始变得强大,变得不容忽视。“滴水穿石”告诉人们做人应该坚持不懈,切不可半途而废;“海纳百川”告诉人们做人应该有博大的胸襟,懂得宽宏大量。
做人还应该有水的合作精神,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互相依附,战无不胜;做人应该像水一样,永远保持一颗纯洁、纤尘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水养万物,无私奉献,水对这个世界是厚重而博大的。
这些姥爷给他的启示,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他就通透了。
看远处,阳光透过堤上的树影儿斑驳的隙间,投向河水中央,那一河莹绿的清水,与这青翠的田野融为一体,朵朵白云在飘浮着,阳光变得极尽的柔和。恒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懂得的知识、人间的缘情至深至浅,除了学校学的,重要的是姥爷和妈妈教给他的,说深了,是从姥爷和妈妈身上一点一滴感受到的。
干凈、挺拔、帅气,15岁以后的恒恒有着自信,还有着追逐不息的情怀。他知道,他的身后有姥爷、还有妈妈,姥爷和妈妈是他这一生做人做事的榜样。
恒恒12岁时,姥爷退休了。姥爷带着他和大舅的儿子沛沛去了离北京很近的一座城市读中学。5年里,姥爷给他和表哥买菜,做饭,洗衣,送他和表哥上学,接他们放学……姥爷褪去了满身的光环,只剩下一个给恒恒和表哥沛沛做饭,洗衣的小老头儿。
恒恒有一条深色的蓝棉布裤子,裤子很柔软,恒恒很爱穿。一次体育课,恒恒在球场和同学打球摔了一跤,左膝盖跐在地上,裤子跐花一片。姥爷让他脱下来,把裤子洗得干干净净的,等恒恒放学回来,姥爷已经拿到织补市场,让一位老阿姨把裤子给织补好了。
打开叠着的裤子,恒恒惊呼一声:补的真好哇!真有这么手巧的人吗?跐花的地方,是一朵深蓝色织线织出的小莲花,姥爷对他说,那位织补的老阿姨已经60多岁了,织补时还不戴眼镜,飞针走线,看得姥爷都为之惊叹。姥爷说,老阿姨只收他8元钱。
恒恒高考时节,大舅和妈妈来到了他的身边。那天晚上,姥爷、大舅和妈妈仨人一块去接恒恒和表哥沛沛下的晚自习。一家三代人在小食店吃了晚餐。走时,姥爷、大舅和妈妈把吃剩下的菜、馍收进餐盒里,由姥爷掂着回了家。
第二天早上,姥爷5点多就起了床,给恒恒和表哥沛沛做了早餐,又帮他们检查了考试要带的文具,大舅和妈妈陪他们去了学校。
姥爷把昨晚吃剩的菜、馍热热,才坐在桌前吃早饭。
恒恒十五岁以后,妈妈就告诉过他,姥爷当县委书记的时候,离家很远,吃饭都是在县委职工食堂吃的,从没有吃过小灶。姥爷在市工会主席的位置上,从不让人请他吃饭,都是回家吃饭。
恒恒和表哥大学毕业了。恒恒学的是新闻,表哥沛沛学的是管理,两人都在各自的天地里驰骋。
岁月无恙,点点滴滴,一事一物,一花一草,润物无声……
在恒恒心目中,姥爷身上从没有什么光环,打从他懂事以后,就是给他买菜、洗衣、做饭,给他收拾床铺的一个小老头儿,但姥爷身上自始至终都有一种看得见,深深感受得到的东西,让他终生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恒恒知道那是什么,表哥沛沛也知道。
作者简介:
赵敏,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有小说集《梦为远别》,散文集《原野》,散文、随笔集《尘缘》,报告文学集《风景独话》等15部出版。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300多万字发表、出版。作品获得河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获得《奔流》、《莽原》文学创作奖,获得《河南日报》副刊一等奖。作品收入全国中学生作文周刊,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卷,《散文选刊》等各类文集。
责任编辑/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