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健 裴秀彬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这是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向全党全社会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探索走共同富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启示,在新征程上,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经济学领域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来看,“富裕”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财富,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共同”则体现了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整个社会对财富的占有集中体现了社会生产关系。“共同”表示实现富裕的范围,“富裕”代表人民生活丰裕程度,二者有机统一,从质上确定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上的理想地位,同时也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奋斗目标。
平均主义就是整个社会的生存资料人们平均分配和所有,也就是说平均拥有社会上的财富,但因为过分地去追求平均和主观上的完全同步性,否认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劳动差别和收入上的差距,其结果必然是破坏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助长了落后和懒惰之风,当整个社会上,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平均分配社会财富之风盛行时,必然会落入平均主义的陷阱,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背道而驰。自古以来也有过不少追求平均主义的尝试,闯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不当差,不纳粮”的纲领,但是在封建社会,赋税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础,而不纳税不交粮虽然能够短暂地赢得农民的拥护,但是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和国家将无法维持。李自成的方案也只能救一时之急,却无法解决长期之需,所以最终结果不过是关于平均主义的空想。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设想全天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企图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度,但在实践过程中并不理想,小农生产者的局限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也不能为社会带去进步。关于平均主义,毛泽东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2]。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包括了才能、兴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追求富裕,不能仅仅满足物质上的富裕,更应注重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和提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人们也不再仅仅停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最低级,人民群众渴望美好生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和人民群众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也昭示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渴望,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要和精神生活一起实现共同富裕。人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显示,不存在单纯的物质生活和单纯的精神生活,人们总是会自觉地,有目的性地将自己的物质活动和自己的精神活动结合起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不能割裂开去看待,在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更要注重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发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以公有制为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便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了一系列的重大风险和挑战,解决了很多长时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些都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主要矛盾虽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想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将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而不充分则体现在教育、医疗、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等多个方面。虽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诸多努力和尝试,比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等,但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于全党全社会来说注定是一场硬仗。
回首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不仅是团结带领人民奠基立业的过程,也是带领全体人民不断创造辉煌和开辟未来的过程,同时更是不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都进行了不同的探求。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面对近代中国民不聊生的现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人间天国”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百姓。洪秀全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社会,康有为撰写《大同书》并在书中描绘“大同社会”等,早在那时中国人民便对实现共同富裕心驰神往。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身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曾指出:“社会主义不是让所有人都富裕或者贫困,而是要让生产、消费、分配都得到适合的发展。”[5]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面对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为了解决广大农民贫困落后和温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从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推翻压迫,消灭剥削制度,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就是结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于是党带领全体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整个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如何快速恢复被多年战争所破坏的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人民的富裕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所探求的问题。1953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提出:“让广大农民逐渐摆脱贫困的生活,过上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的生活。”[6]同时也提出了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农民脱贫,逐步实现富裕。不仅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在农业上也是分了三个阶段进行改造。首先是建立互助组,将农民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其次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劳动,最后是建立高级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所有。过去贫富差距的主要是源于封建土地制度私有制的存在,它制约了人们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生活的向往,而对农业的改造则是彻底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帮助农民脱贫,也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三大改造”为期三年,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公有制经济中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也为我国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做好了铺垫。
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7]邓小平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论断,同时也充分地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同时或同等富裕,因此,国家允许一部分人或者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去带动其他地区和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决策和论断也丰富了改革开放时期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为了早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正确地认识到了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市场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不具有任何社会性质,市场经济也不等同于资本主义,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一时间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世界格局和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不可逆转的局面。面对机遇和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面对国内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问题,江泽民指出:“贫富差距扩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8]。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于是政府干预市场,调节收入分配,注重效率和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这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礼记》中曾构建过这样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这些无不彰显了党在领导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努力下,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我们党带领人民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开创美好未来、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是人民的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1]面对新时代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守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自始至终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着想,详细规划,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50 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也进一步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具体化起来。
百年奋斗,初心如磐,为了尽快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尝试、打了一场又一场的硬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初心不忘,越走越远。总结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共同富裕过程中所积累的多种关于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对于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关键意义。
邓小平曾经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1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的政治保障和前提条件。无论是在烽火硝烟的过去,还是在和平发展的今天,离开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中国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绩。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多种政治力量轮番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虽渴望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但多次实践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实现人民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实践表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地创造奇迹。无论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中国人民在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全国的和平统一,而只有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百姓才能休养生息,才能充分发挥生产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了起来,而为了实现富起来,中国共产党便带领人民走向了脱贫攻坚的道路。自古以来贫困问题便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性难题,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制定了不同的举措和方案,不断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取得重大进展,最终在全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消除了贫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了小康社会,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截止2023 年7 月全世界总人口数有80 亿左右,然而世界粮食总产量实际能够养活人数可以高达160亿人,但是至今世界上仍有8亿人不能吃上饱饭,明明生产过剩了,可却仍有一大部分人停留在马斯洛需求的最低层次,原因在于分配上出现了问题。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依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合理分配,让所有社会成员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13]中国始终坚持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这些都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实践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分配制度,丰富了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我们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世界经济论坛中强调,“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4]。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经济不断实现了大幅度地飞跃和发展,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要分好“蛋糕”,这也要求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时注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去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当然共同富裕要想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那就坚决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切断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最终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一直以来,整个人类社会对于共同富裕的探寻从未停止过脚步,从《礼记》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再到马克思所描绘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同富裕始终都是人民心中所探求的美好期许,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今的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国人民、华夏儿女无不翘首期盼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而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无时无刻不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走群众路线,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解人民之所急,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3]党在追求和探索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始终不忘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在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过程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也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4]共同富裕不仅是让大家生活变得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这也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加强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宣传和教育,高校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做好“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第三次分配不同于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主要采取自愿的原则,以个人的意愿以募集、捐赠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分配。第三次分配实现了对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重要补充,也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理想型现代社会分配结构。虽然第三次分配相比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的份额来说较小,但是在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时由于第三次分配制度的特殊性,它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形成乐于奉献、众志成城、人心向善、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实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上向善的提升。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政府财政拨款和防疫物资储备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需求,这个时候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等防疫活动就充分发挥了作用,弥补了由于疫情造成的短暂的资金和物资上的空缺。促进和维护社会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形成有能力者帮助有需要者,先富带后富的局面,这样才更有利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更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一百年来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在通往共同富裕之路上不懈努力,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质的飞跃。百年的奋斗历程也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的淬炼和升华。如今站在这个崭新、关键的历史时间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更要继续将共同富裕与中国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巩固过去在推进共同富裕之路上取得的成果,继续丰富共同富裕的理论内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不断前进,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