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鸿
唐开元十一年(723)春,唐玄宗前往汾上祭祀后土,诗人苏颋以礼部尚书的身份随行。不久,苏颋外放为益州长史。苏颋离开朝廷,前往任所,再次渡河汾。让我们一起读《汾上惊秋》,体悟诗人这次渡河的内心感受。
【诗歌先读】
汾上①惊秋
[唐]苏 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②。
心绪逢摇落③,秋声不可闻。
注释:①汾上:指汾阴县(今山西省万荣县南)。②河汾:黄河与汾河的并称。③摇落:树叶凋零。
【读诗思考】
诗题中的“惊”字,可以看作诗眼。全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内心之“惊”的?
【妙语解诗】
首句咏怀历史人物而“惊”。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祭祀汾阴后土,并作《秋风辞》。其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唐玄宗与汉武帝,何其相似。他们都是一代雄主,只可惜,晚年日渐昏聩,为王朝的衰败埋下了隐患。汉武帝后期混乱的历史会不会重演呢?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感到震惊呢?只不过没有说破而已。
次句慨叹个人际遇而“惊”。祭祀大典之后不久,苏颋被外放益州。由京官出任地方官,意味着远离朝廷中枢,政治前途渺茫。更何况谪迁之所,在万里之遥的益州。诗人再渡河汾,想到早春随扈帝王之得志,不禁悲叹深秋远谪异乡之失意,难免暗自神伤。
后两句睹秋色闻秋聲而“惊”。宋玉《九辩》有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苏颋的内心,既有对国家命运的隐忧,又有对个人前途的失望。目睹草木的衰败、树叶的凋零,自然会联想起自己韶华不再、仍要困顿奔波的命运。加之又听到凛冽的北风,看到飘忽不定的白云,怎能不觉得满耳凄凉、满目萧然?所以秋声不堪卒听,越听越觉得黯然“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