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在棉花规模种植前,我国老百姓一般穿着的是麻纤维服装,达官显贵的则是蚕 丝制作的丝绸服装。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国人伟大的发明之一,而先进的织机无疑是 其中的核心技术。
古代丝织历史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一 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便把成都这座 城,以及它盛产的锦缎摆在了世人面前。
传说中,四川人的先祖“蚕丛”便是 一位蚕桑专家。他是第一个把野蚕驯化为 家蚕的人,同时“衣青衣,劝农桑”。在 古代,蜀国的丝绸制品堪称华夏之翘楚。
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和司马错灭 了巴国和蜀国,在夷里桥南岸(今成都西 南)设立锦官城。大名鼎鼎的成都锦江过 去叫濯(zhóu)锦江,源自于汉朝时利用流 经成都的江水濯锦的作坊、工人不计其 数,以至于江水被染料染得五彩斑斓,艳 丽似锦缎。濯,洗的意思。锦是丝织品。
三国时期,虽然刘备、曹操、孙权三 家在战场上打得不亦乐乎,但是蜀锦作为 奢侈品仍然是三方达官显贵追逐的对象。 南宋的《丹阳记》中就记载“历代尚未有 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 蜀,吴亦资西蜀,至是乃有之”,意思是 说,其他地方都不知道织锦的时候,成都 的织锦工艺已经炉火纯青了,因此曹魏和东吴都从蜀地购买织锦,这种情况一直延 续到今天(指著书的南宋时期)。
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在蜀国当丞相。 诸葛丞相一贯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断向曹魏发起进攻, 希望兴复汉室,可惜蜀国当时国力虚弱, 只有织锦业能够为国创收——“决敌之资,惟 仰锦耳”。于是,诸葛亮在蜀国势力范围内 大力推广织锦产业。他号召各地各民族兄 弟姐妹都来织锦,还亲自向少数民族赠送 蜀锦以及蜀锦的纹样图谱,传授他们织锦技术。直到现在,苗族人民把苗锦仍叫“武侯锦”,侗 族群众称侗锦为“诸葛锦”……因此,民间都认为生产 蜀锦用的织机是诸葛亮发明的,但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尚 存疑问。
古代丝织品虽然保存不易,但是在特定条件下也能 让千年后的我们一睹真容,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 了绢、纱、缣、绮、罗,以及种类繁多的其他丝织品, 然而古代织机绝大部分构造都是木质,且为榫卯结构, 极易腐朽,保存下来非常罕见。目前,博物馆中保存年 代最久远的织机实物,也不过是清朝的丁桥织机。
所谓“丁桥织机”并不是指丁桥产的织机,而是因 为织机的脚踏板上布满竹钉,状如农村河面上依次排列 的过河石墩,四川话叫这种石墩为“丁桥”,故而得名。
2012年7月,考古部门在成都老官山汉墓2号墓葬挖 掘到4部蜀锦提花织机模型,以及15个纺织工匠木俑。 出土的时候,这些竹木质织机模型的部件上还残存着丝 线和染料。
汉代距今已经2000多年,这些埋在地下的竹木织机 模型为什么没有腐烂呢?
原来,四川盆地地下水丰富,这4部织机模型在“饱 水”情况下才得以重见天日,其實它们的内部已经相当 糟朽,近似于“豆腐渣”程度。出土后,这些模型经尼 龙线整体加固后被连夜送往实验室,仅清洗了一下污 泥,就浸泡到乙二醛为主要成分的药水中保存。
汉墓织机模型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4部织机模型材质有 楠木、杨木和麻栎木等成分。较大的一部 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 其他3部略小,大小相近。结合旁边出土的 纺织工匠木俑来分析,这种织机的实际体 积相当庞大,应该和现在能容纳20人进餐 的包间相当。
专家认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 早的提花织机模型。从年代推算来看,早 在诸葛亮出生200多年前,这种可以自动编花的大型织机就已经在纺织作坊中大规模 使用了。
老官山汉墓织机结构复杂精巧,保存 也十分完整,甚至连每一个榫卯结构都清 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研究中国 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意义 重大。
2014年9月,老官山汉墓织机正式入 选“指南针计划”。这是国家文物局设立 的专项计划,全名为“指南针计划——中 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老 官山汉墓织机是“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 与展示”项目的研究对象。
我国古代人是如何使用织机织锦的, 古代织机的“庐山真面目”到底什么样, 这些都是长期困扰大家的问题,专家也是 通过织锦原理以及古籍记载,甚至是古代 壁画来进行推测。
我国古代织机大致经历了踞织机、斜 织机、丁桥织机,以及花楼手工提花机等 阶段,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现 在古法生产蜀锦的“小花楼机”源自于宋 代,但是宋代花楼机是不是现在这种模 样,也无可考证。
在老官山汉墓织机出土之前,西汉墓 室画像砖为大家呈现了人们使用斜织机织 锦的情景。斜织机是一种适合家庭式生产 的织机。它的特点是采用脚踏提综的开口 装置,织工用双手专注引纬和打纬(经和 纬是指纺织品横向和纵向的丝线),提高 了织锦效率。这次考古发现证明,蜀锦织 造在西汉早期就在使用这种大型提花织 机,并且进入作坊式生产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人 员决定借助模型复原汉代织机,织造锦缎 与出土的汉代古锦相对比,以此探索古代 提花织造技术的作用。
一勾多综式提花机
复原老官山汉墓织机的工作历时近3 年,因为没有“前车可鉴”走了不少弯 路。起初,大家觉得汉墓织机可能和丁桥 织机大同小异,无非是脚踏提综,每一组 控制经线的综板对应一个脚踏板(也称脚 蹑)。这样一来,图案花纹越复杂,综板 和踏板就越多。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 志》中就有“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 者六十蹑”等对当时织机的描述。
经过深入研究,纺织、机械、考古的 专家都惊呆了。老官山汉墓织机的选综工 作是由顶上带有锯齿的横梁来完成的,也 就是说,每织一行,就需要推动横梁一 次,脚底踩动踏板一次。这无疑是一种全 新的提花机,于是它们被正式命名为“一 勾多综式提花机”。
那么,“一勾多综式提花机”究竟先 进在哪里?
一个织锦工匠面对脚下50、60个脚踏 板,会不会犹豫到底该踩哪一个?会不会 一脚踏错呢?现在,选综工序被设计到头 顶上,自然会显著提升效率。
2015年10月,修复完成的老官山汉墓提花织机模型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亮 相,同时展出的还有等比例复制、能操作 的提花机实物。
提花织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可以 通过上万根丝线,为织机编制并存储一部 类似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码。工人 在纺织时的“选综”,就相当于对花纹进 行编程,最终织出有图案的锦缎。时至今 日,没有一种现代机械从原理上能够完全 取代古老的提花织机。
在此之前,我国只出土过汉代织物而 没有工具实物,老官山汉墓织机的发掘、 修复和复原工作,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科 技史和纺织史的空白,佐证了中国织造技 术在纺织史上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