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春秀
探讨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民增强国家认同感。现从节庆文化角度出发,以A自治州的节庆文化活动为例,探讨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以及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感。通过A州50周年庆与60周年庆的节庆活动对比,发现存在以下三点局限性:一是向内全州化与向外全国化协同性有待提高,二是文化遗产与当今主题融合度较低。与此同时,针对其短板,提出促进节庆文化向内全国化与向外国际化推广、促进当今时代主题与文化遗产融合等建议性对策,有利于民族地区通过节庆文化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进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节庆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传承与发扬。那么我们为何要重视传承传统节庆文化呢?
总结以往研究,发现学者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数字媒介、青少年、政治符号等多个不同角度对国家认同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例如,国家认同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国家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二者相辅相成,并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高永久、邢艺譞,2022;袁明旭、邹荣,2020)。同样,对国家认同达成基本共识的学者,从边境角度出发,认为边境是多民族集聚地区,并且位于祖国边境地带,所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国家认同更为迫切,并提出从价值观、文化精神层面培育与加强边民对国家的认同(高永久、郑泽玮,2021;刘羿良、冷娟,2021)。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深受互联网、新媒体等工具在信息传播、社会交流、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从而强化或弱化了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好数字化时代的优势,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李剑,2022)。青年是国家未来之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积极引导其加强对国家的认知、认同与责任感、义务感(刘笠萍,2021;张利国、刘莹,2022)。也有部分学者从时间、空间等角度出发,共铸人们对国家的集体记忆、共同情感与国家认同(刘永刚、徐飞,2022;周俊华、李铭,2022;曾楠,2019)。本文从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入手,以A自治州节庆文化为例,探讨节庆文化如何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
节庆文化增强国家认同的作用
定义与定位“我是谁”
对国家的认同,即个人对所在国家、团体的身份确信与情感归属。节庆文化属于政治符号,通过举行节庆文化,让身处集体环境中的个体产生对该节庆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进而给所属集体留下节庆文化的印象,这不仅是个人对国家认同的来源,更是强化个体对国家认同的路径。费孝通指出所谓文化的概念,说到底是“人为、为人”四个字。即文化是所谓的人文化成,是通过人为而产生的。而人们需要交往、交流、交融,才能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对于民族文化“我是谁,我们是谁”的定义与定位。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在重要节日都会举行活动,即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节日文化,也在节庆文化活动中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重要佳节,全国人民都会庆祝节日,在准备节庆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家庭成员分工不同,个体可以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并且每个人对家庭来说都缺一不可,体现了个体对家庭的认同,进而从家庭认同上升到对国家的认同。
定义与定位“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即反映了整体国民对国家共同的文化、历史、价值以及制度等有普遍性的认同。举行节庆活动是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承载着国家的历史积淀,而且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历史,让后辈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是谁”。
节庆文化塑造与提升国家认同
举办节庆,是为了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将节庆活动商业化。例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一方面,全国共度春节假期,在外务工的人们也返乡团聚。人们备年货、走亲戚,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这意味着全国人民拥有共同的文化意识来源并共同参与,进而塑造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知与认同,从而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與幸福感。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的人也开始了解中国的春节文化,并且和中国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这不仅增强了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而且还塑造与提升了国家的形象与知名度。
A自治州节庆文化增强国家认同中呈现的局限性
向内全州化与向外全国化协同性有待提高
对比两次的州年庆活动来看,其庆祝活动只在州府举行,县里则没有举办任何的活动进行庆祝与纪念。从全州层面看,该州的节庆活动并没有向全州所有县、乡镇展开,这不利于全州人民对州节庆文化的认同,更难以通过节庆文化增强对国家的认同,也不利于实现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与共同繁荣。从外向全国化层面来看,该州虽然拥有较多且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外省游客虽也能通过旅游景点的一系列表演活动感受到当地的民族特色风情,如西江千户苗寨中的拦门酒、“高山流水”、苗族的舞蹈表演等。但大多数游客只是前往该景点打卡,对该州的文化形象则较为模糊。如果以该州的节庆文化活动为重要宣传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那么全国人民就可以通过其节庆文化了解该自治州,并以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吸引人们到此观光,增进该州人民与全国各地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文化共同体,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国家认同。
文化遗产与当今主题融合度较低
节庆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文化遗产符号来展示特色文化或历史事件。该州虽有芦笙、民族服饰、银饰等文化工艺品,但由于在表演舞台上能够展示的文化遗产相对单一,不能更好地向全国人民展示该州的文化特色。特别是50周年州庆活动,当时其经济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很难在节庆文化活动上充分展现其民族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在60周年州庆上,其表演节目单中融合了红色精神文化、龙的传人以及提倡民族平等的表演,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当今和平、团结的时代主题,但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并没有激起较大的涟漪。
节庆文化增强国家认同策略
促进节庆文化向内全国化与向外国际化推广
当今时代交通发达,互联网、短视频的迅速火爆让全国民众能及时通过互联网平台认识、了解、认可与支持节庆文化。对于A自治州来说,其各县政府也应该举行相应的州庆活动,并让各村各乡镇共同参与进来。如2020年8月位于该州台江县的“村BA”节庆活动,其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与喜爱。该比赛围绕“乡村振兴,实现美丽”主题,每年村民都会自发组织篮球赛事,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与喜爱,并登上了央视新闻及各大平台新闻,甚至还受到了国外NBA球星的关注。
因此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节庆文化活动,不仅能增进全国人民对当地节庆文化的了解,还能引发其共鸣,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上升到对国家强大、国家政策等一系列的认同。最后,派出我们自己的节庆文化表演团队,如“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表演团赴国外表演,推广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实现节庆文化“走出去”。这表明如果通过节庆活动来强化国家认同,其面向国际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还加深了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的感情,增强了其对祖国的认同,促进了国内外文化活动的交流与沟通等。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自覺,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更意识到民族文化自信不仅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来源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在这样的意识路径中,通过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
促进当今时代主题与文化遗产融合
节庆文化活动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遗产符号与当今时代主题相融合,既能抓住人们的眼球,又能从中了解富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产符号。一方面,节庆文化活动要充分展示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如苗族的牛角、苗族服饰、吊脚楼以及鼓楼,把这些意味着民族文化的遗产符号展现出来,结合当地的民族舞蹈与音乐,激发当地群众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节庆文化活动既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又要有“一带一路”等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且把文化遗产符号放在突出位置,以巡游与舞台两种节庆表演方式,将画画、音乐、舞蹈、文化建筑模型与科技相结合,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以中外和平共处的文化传统营造国家格局与国家认同的移动式表演氛围。这些传统音乐、舞蹈等展示出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性格特点,能更好地带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使其融入节庆文化活动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交往、共同交流、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如民族的节庆文化活动就是民族之间通过交往、交流,共同构筑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正如周平教授指出“必须用好丰厚的中华文化这一重要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滋养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就会得到逐步释放,进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体现了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重视,和对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节日的保护与传承,这样才能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才能在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中和睦共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章从节庆文化角度出发,以A自治州的节庆文化活动为例,探讨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如何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并通过A州50周年庆与60周年庆的节庆活动对比,发现存在以下两点局限性:一是向内全州化与向外全国化协同性有待提高,二是文化遗产与当今主题融合度较低等。针对其短板,提出促进节庆文化向内全国化与向外国际化推广、促进当今时代主题与文化遗产融合的建议性对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树立民族融合、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节庆文化等传统文化活动。这一方式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即实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并在这一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中意识到民族文化的自信不仅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自信,更来源于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这既体现了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价值所在,也表明了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庆祝中有利于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