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梅
现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棍的传承与研究。牛郎棍为牛郎门的主要器械,共有六套鞭法,拥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以居住在乳山市的192名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分析问卷,找出影响牛郎棍传承的障碍因素以及影响牛郎棍传承的困难点,并探讨保护与传承牛郎棍的有效途径,旨在为牛郎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背景
牛郎棍起源于清康熙元年(1662)春,牛郎棍为牛郎门的主要器械,共有六套棍法,为十字鞭(123式)、田字鞭(108式,俗称一百单八鞭)、双折鞭(46式)、单折鞭(49式)、长蛇鞭(36式)、龙虎斗鞭(含诸多套路)。其主要特点是集刀、枪、剑、戟、鞭等击法为一体,招法严密,刚劲有力,节奏分明,连贯通达,灵活多变,以快、奇、巧制胜。牛郎棍的特点是讲阴阳、重意念、走螺旋、发寸劲、练腰劲、气自然等。牛郎棍的主要特征是拳械齐全、系统严密、一械多用、风格独特,男女老少皆可学。这套武术既有防身功能,亦有强身健体的作用。2009年乳山牛郎棍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乳山牛郎棍研究所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习所”。萧明魁(洪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牛郎门第十三代掌门人)提出,三百多年来,“牛郎门”武功一直作为萧氏家族的护族秘技,从不外传。1983年,在全国传统武术遗产挖掘整理的热潮之中,萧氏打破族规门律,将“牛郎拳”功法资料献于国家,并公开向社会传授推广,为弘扬中华武术增砖添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武术逐渐被遗忘于角落,人们对牛郎棍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乳山当地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省级非遗牛郎棍,牛郎棍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加强对牛郎棍的研究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篇论文通过对牛郎棍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问题进行分析,基于问卷调查法,分析影响牛郎棍传承与弘扬的因素,为传承和弘扬牛郎棍寻求解决策略。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基于问卷调查法,2023年7月面向现居住在乳山市的居民共发放问卷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96名(占总数50%),女生96名(占總数50%);年龄在25岁及以下的38名(占总数19.79%),26—30岁的37名(占总数19.27%),31—40岁的63名(占总数32.81%),40岁及以上54名(占总数28.13%)。
研究工具
采用民俗学问卷进行调查,并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1—非常愿意,5—非常不愿意)和多选的形式进行计分。问卷划分为5个维度,共计25个问项,分别是背景信息(如“您的性别”“您的年龄”)、牛郎棍传承的参与和意义(如“您愿意坚持练习牛郎棍吗?”“您愿意把牛郎棍介绍给别人吗?”)、影响牛郎棍传承的因素和障碍(如“您所在的省市有没有开展省级非遗牛郎棍的宣传活动?”“您认为在学校或居民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有必要吗?”)、社区参与和互动(如“假设在社区开设了牛郎棍课堂,您愿意报名吗?”“参加完牛郎棍课堂后,您愿意宣传牛郎棍吗?”)、保护和传承的意愿(如“您愿意义务为社会宣传牛郎棍做出贡献吗?”)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92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92份,有效率为100%。基于SPSS22.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信度结果为0.71(见表1),表明此次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用于团体比较。问卷效度的球形P值为0.001<0.05(见表2),表明原始变量的关联性较强,满足因子分析需要。
讨论
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以乳山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牛郎棍传承的障碍因素,具体如下。
乳山市本地居民对省级非遗牛郎棍的了解太少
在乳山市居住过的居民对省级非遗牛郎棍的了解程度是“非常不了解59人(占总数的30.73%),不了解36人(占总数的18.75%),非常了解17人(占总数的8.85%),了解39人(占总数的20.31%)”,通过以上数据发现,在乳山市居住过的居民对省级非遗牛郎棍的了解人数不到总数的30%。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本地居民不了解牛郎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政府、文化机构和相关组织没有充分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像牛郎棍这样的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年轻一代对牛郎棍的了解不足;学校教育中没有与牛郎棍相关的非遗内容,使学生无法接触到牛郎棍,从而导致其了解不足;媒体对省级非遗牛郎棍缺乏报道和关注,公众很难从媒体上获取牛郎棍的相关信息;乳山市没有举办与牛郎棍相关的展示、演出或体验活动较少,居民缺乏亲身了解和接触牛郎棍的机会。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习惯更倾向于流行文化、娱乐和时尚方面,导致居民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关注度降低。居民在生活中逐渐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不再关心非遗项目。省级非遗牛郎棍在社区内的知名度较低,居民难以得知相关信息。
乳山市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意传承牛郎棍
威海民政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乳山市老年人口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8%,老龄化率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在乳山这个老龄化地区,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或学习,不愿意回乡从事传统的非遗活动,导致传承人与接班人之间的代际断层,进而影响非遗的传承。由于当代社会职业类型的多样化,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与他们所学专业或兴趣相关的职业,省级非遗牛郎棍无法提供稳定和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
政府保护工作不到位,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非遗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合作和协调,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足会导致保护工作的推进受到影响。经济困难可能导致政府在各领域要紧缩开支,包括非遗保护方面,缺乏资金可能会限制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投入和行动。政府没有充分与社区、民间组织和传承者合作,缺乏基层的参与和支持,导致非遗保护工作效果不佳。教育体系未能充分地传达非遗的重要性和价值,导致公众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也导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兴趣下降,流行文化和现代娱乐与非遗产生竞争,降低了民众的关注度。传媒对塑造公众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传媒未能充分关注非遗以及在报道中展示其价值,导致公众对非遗的了解不足,所以对其的保护意识也不强。
牛郎棍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吸引力
牛郎棍作为传统的非遗项目,受到固有的传统形式和规则的限制,使创新变得困难。传承者不愿意或不敢打破传统,可能导致缺乏创新。传承环境的不利因素,如资源不足、政策支持不充分等会影响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而缺乏政府、社会和经济上的支持会使传承人难以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机会。
解决方案
通过整理与分析调查问卷出现的问题,给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开展针对牛郎棍的教育宣传活动
通过学校、社区和文化场所,向居民介绍牛郎棍的历史、技艺和文化价值。在乳山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省级非遗牛郎棍进课堂活动,让传承人为学生讲授牛郎棍的历史,现场教授牛郎棍的基本招数;把牛郎棍加入学生的课间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承和弘扬牛郎棍。组织牛郎棍的演出、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居民亲身感受和参与其中,增强对牛郎棍的了解和兴趣。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制作介绍牛郎棍的视频、文章和图片,提高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乡村、社区或公共场所举办非遗文化展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牛郎棍的历史和技艺。培训一些具备牛郎棍相关知识的民间讲解员,在相关场所为居民讲解非遗知识,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牛郎棍。在特定的文化和旅游活动中加入牛郎棍的元素,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同时向他们传达非遗的相关信息。制作介绍牛郎棍的手册或宣传资料,分发给居民,促使他们了解相关知识。组织居民与牛郎棍传承者进行互动,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技艺,增加亲近感和人们的兴趣。在社区层面推动非遗相关活动的开展,鼓励居民参与,提高他们对牛郎棍的认知。政府和文化机构可以制定非遗推广计划,将非遗保护与宣传融入文化发展战略,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活动,提供培训和支持,以确保技艺的传承。
鼓励年轻人参与并传承牛郎棍
探索创新非遗传承模式,结合现代传媒技术,使非遗传承更符合年轻人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例如,可以借助在线教育平台、社交媒体等,提供互动性强的非遗传承课程,吸引年轻人参与。尝试将省级非遗牛郎棍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相结合,创造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符的就业机会。培训年轻人成为牛郎棍的表演者、讲解员、教练员等,为他们提供更广的就业空间。开发与牛郎棍相关的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文化纪念品等,使其更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增加非遗文化的市场价值。在社区、旅游景点、公园等地举办与牛郎棍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学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文化教育课程,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愿。利用传媒平台制作精美的宣传材料、视频等,向年轻人传达省级非遗牛郎棍的价值,吸引他们的关注。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非遗传承者与年轻人合作,提供培训、资金、场地等支持。传承人可以积极地与年轻人互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创建非遗文化交流平台,让年轻人有机会与传承者交流、学习,促进代际传承。长期进行宣传和推广,逐步改变年轻人对传统非遗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吸引力。
政府可以建立跨部门非遗保护协调机制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合作方式,促进信息共享,协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当财政紧张时,政府可以制定非遗优先保护战略,维持非遗项目的基本传承。同时,也可以寻求私营部门、文化基金会等的合作与赞助。政府应鼓励与社区、民间组织、传承者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发挥各方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教育部门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增加省级非遗牛郎棍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牛郎棍的兴趣和认知。同时,政府可以开展非遗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创新非遗的传播方式,将非遗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吸引年轻人的兴趣,提升其参与度。政府可以与传媒合作,制作有趣、富有教育性的非遗宣传材料,提高公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知。组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能够亲身感受和参与,增加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政府可以建立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吸引公众参与保护活动,增强大众的参与感。政府、社区、学界、媒体等各方应共同努力,通过跨领域合作增强非遗保护的影响力和效果。
培养非遗传承者的创新思维
要鼓励传承人保持传统的核心价值,同时在传承中加入现代元素。探索将牛郎棍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如音乐、舞蹈等,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表演形式。传承者可以保留传统技艺的基本特点,但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变,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政府可以组织创新比赛,鼓励传承者提出创新想法,并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政府、社会和文化机构可以合作,提供创新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场地、宣传等。传承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创新经验,分享成功案例,激发更多创新的灵感。开展与公众的互动,让观众提出创新建议,促使传承者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交流,汲取创新灵感,借鉴成功经验。
综上所述,牛郎棍作为省级非遗,其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传承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系统的保护政策、提供资源、对传承人的培养、保护与传承计划、市场推广、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创新与发展措施,更好地保護和传承牛郎棍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