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人物” 折射大时代
——浅析人物摄影报道的融合呈现路径

2023-11-04 09:45许卓恒
传媒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哥们珠峰小人物

文_许卓恒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小人物”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珠,折射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芒。“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放到新闻工作中亦然——记者只有多“跑”去基层调查研究,才能挖掘出更多生动的“小人物”。拾荒老人、快递小哥、2元理发师、00后技能人才……笔者多年来长期拍摄、报道“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挖掘出感人故事,折射出大时代的微光,激发人们破茧成蝶的创新创业勇气。

路径一:挖掘发现“小人物”,让他们成为镜头的主角

小人物是时代的缩影,拥有着普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小人物的跟踪拍摄报道能一窥生活的真谛,展现最真实的社会生活。精彩“小人物”有时候就在身边。2017年至2021年,笔者持续跟踪采访拍摄了家住拱墅区刀茅巷的一位八旬拾荒老人,并刊发了名为《小巷“蝙蝠侠”——浙大退休干部每晚拾荒坚持十载为助学》的深度图片故事。该作品用图文的形式报道了老人王坤森每天深夜捡废品助学,他做的好事得到了街坊邻居们的赞许,大家纷纷主动来“帮助”他,将各种废品收集起来交给他,一起资助贫困大学生。作品在《杭州日报》报纸版面以及杭州新闻APP上用“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多家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此事。该作品获2021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小人物”有时候可以是一个群体。2022 年年初,笔者在一次采访中来到了位于杭州康桥吴家墩社区的快递小哥公寓。第一次走进那里,笔者就感受到了一片和谐景象——来自黑龙江、贵州、安徽等全国多地的老人、妇女在整洁漂亮的小区里“遛娃”,作为各家“顶梁柱”的快递小哥们则在外辛勤奔忙。正是这份温暖吸引了笔者,开始关注这片属于快递小哥的温暖港湾。此后,笔者在大半年时间里,先后前往吴家墩快递小哥公寓采访了30 余次,最终用8 幅组照和文字以《蜂巢》为名,深度展现出快递小哥公寓里的温暖生活以及快递小哥们的奋斗精神。该作品获2022年度杭州新闻奖一等奖。

“刮腻子”这件不起眼的事,被浙江建工职业技术学院装饰工程专业“00 后”男孩马宏达干出了“花”。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的奥林匹克”,竞技水平代表着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马宏达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笔者曾长期关注技能人才报道,并在马宏达回到杭州的第一时间赶赴机场现场采访拍摄,所拍摄的大部分画面均为独家。随后,笔者又数次深入学校跟踪拍摄了冠军背后的老师以及两位师兄,挖掘报道出师徒4 人10 年续力夺冠的感人故事。以马宏达为新闻主角的深度图片故事《10 年接力!“00”后小伙夺得刮腻子世界冠军》获2022 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

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老式的剃头推子,褪色的老式热水瓶一溜排开,还有那把历经多年、全黄铜打造的老式理发椅……2021 年11 月,笔者获得新闻线索后,在一个温暖的中午赶到现场,透过一扇老木门拍到了这样一个温暖的画面。这位名叫金淑华的老人,每周二、四、六上午,都会来到杭州西湖区铁路新村小区的老年活动室为居民理发,每人只收2 元钱。这件事,她一干就是30年。笔者用框式构图以及侧光诠释了一位普通老人的平凡坚守瞬间——她用微乎其微的收费,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理发,遇上行动困难的还上门理发,践行了为民服务的初心和承诺。金淑华老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被媒体大量报道、转载,她还入选了“中国好人榜”。

路径二:跟踪采访“小人物”,展现他们的精彩故事

小人物报道为何能引起社会关注和业界认可?这与深度挖掘人物闪光点是分不开的,好照片是靠时间磨出来的。《蜂巢》这篇报道,笔者去吴家墩采访了30 余次,先后拍了10000 多张照片,有时过去待一下午,能拍好多照片,有时过去转一圈,没什么感觉,一张照片也没拍就回来了。去得多了,笔者渐渐跟一些快递小哥们成了朋友,走进了他们的家庭拍摄,又去了他们的工作岗位跟踪拍摄采访……整组稿件从起意到结束,前后“磨”了大半年时间。

跳出来看主题,视野会更开阔。最开始做这个选题,笔者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快递小哥们骑着电动送货三轮车,浩浩荡荡地从小哥公寓出发的场面。但实际去采访过后发现,这样的画面是不存在的。因为快递小哥们现在的快递车都是统一停在了货场,回家的时候他们跟普通人一样,都是骑着普通的电动车。摄影是用画面说话,深度图片报道又讲究一个“深”字,仅在快递小哥公寓里拍摄画面显然是不够的,笔者一度想过放弃这个选题。但后来,笔者采取了“跳出来”的拍摄方式,将拍摄从单纯的快递小哥公寓,延伸到他们在外的各个场景。为了弥补画面的缺失,笔者在“双十一”快递高峰期间前往快递小哥们工作的货场,拍到了相关的图片。再后来,笔者了解到杭州市评选出的十佳“最美快递员”中有一位吴家墩的快递小哥,赶到现场并拍摄到了理想的新闻图片。

在快递小哥公寓里,笔者拍摄到了一张温暖的照片——一位快递小哥忙碌一天后回到公寓,跟爱人一起下厨做晚饭,烟火气弥漫着厨房,两人相视而笑。这位快递小哥名叫李思奇,是作为人物主线重点采访的对象。笔者也是在采访中慢慢地和他熟络起来,先后多次去了他家中采访,拍摄了他的整个家庭,又跟踪拍摄采访了他的工作画面。实际上,无论是采访拍摄快递小哥本人,还是去拍摄快递货场,都不容易。

遇到好的选题要“咬”住不放。笔者发表的《小巷“蝙蝠侠”——浙大退休干部每晚拾荒坚持十载为助学》用纪实化的摄影图片展示了一位八旬老人默默靠捡废品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迹,用细腻的角度体现了他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力,诠释了好事从身边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的生动案例。该作品从2017年王坤森凌晨时分捡垃圾开始入手,一直拍到2021 年老人成立助学基金,直至目前笔者还在持续关注。整组图片报道有很强的现场感,文字也细腻动人,全景式展现了王坤森从一个捡垃圾的老人到成为平民英雄的精彩新闻事件。这则新闻刊发后,全国媒体纷纷转发、跟进报道,展现了杭州的“最美”形象和“最美”故事,弘扬了正能量。

路径三:融合呈现“小人物”,让传播形式更加立体

媒体融合风起云涌,技术的创新迭代不仅改变了新闻摄影的采集手段、编辑方式和呈现形式,还促使我们对新闻摄影未来发展再思考、再认识。新闻摄影的融合发展,不仅要继续发挥其真实、形象、生动的传统优势,还要敢于突破固有边界,在跨界叙事、跨屏呈现、跨语言传播的方向上探索突破之道。

新闻图片与视频的融合呈现。记者在做《小巷“蝙蝠侠”——浙大退休干部每晚拾荒坚持十载为助学》这篇深度摄影报道的同时,也与同部门的视频记者进行了合作,在稿件刊发时同步推出新闻视频,将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进行了融合剪辑。此外,笔者采访拍摄的《百岁老人紧急撤离》《2 元理发奶奶》《霹雳舞:“舞”出一片新天地》等摄影报道中都与视频进行了深度融合报道。

新闻图片与摄影展览的融合呈现。2022年,笔者以快递小哥为对象,从拍摄的1万多张照片中,最终挑选出8 张作品,以《蜂巢》为题整版刊发在《杭州日报》上。为了让刊发不再成为新闻图片的“终点”,今年8月8 日,笔者受邀参加杭州市快递行业党建融入城市治理双向奔“富”现场会,并选取当时拍摄的12 幅照片,举办了《蜂巢》摄影作品展,展览完成后,这些作品还被装框挂在了快递小哥公寓物业中心的墙上,焕发出二次生命,实现二次传播。

新闻图片与新技术的融合呈现。很多央媒摄影记者早就在尝试将技术融入报道。2020 年5 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新华社特约记者扎西次仁登上峰顶,使用Pilot Era全景相机进行直播并拍摄全景照片。扎西次仁的照片通过专为此次高程测量搭建的5G网络传回设在珠峰大本营的临时编辑部,再从那里中转到北京的总社编辑部。“全景视界”编辑第一时间制作成VR报道,配上扎西次仁在峰顶的音频,让受众如身临其境,非常震撼。“全景视界”还把珠峰登顶的VR 和此前已推出珠峰大本营、珠峰过渡营地和珠峰前进营地的VR报道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虚拟空间。借助“传送门”,受众可以在三个营地和峰顶穿梭,沉浸式地体验VR报道。

放眼世界,能够承载新闻摄影传播内容的新媒介还在不断出现。从电子广告牌的巨屏到智能电视的大屏,从楼宇广告的中屏到各种平板电脑、手机的小屏,还有智能手表的微屏等。随着电动汽车、智能家电的普及,各种VR的更新换代,新的屏幕正在不断涌现,并且越来越智能化。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这些都是发展和创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哥们珠峰小人物
如何才能登上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揭秘珠峰身高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知足吧
哥们,让人煮了?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