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问候与纪念

2023-11-04 19:23:45王伟
雪莲 2023年9期
关键词:现代诗陈老师诗学

【作者简介】王伟,青海西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宁市作协副秘书长。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版诗集《江湖》,曾获第八届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

有些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人在为这个世界活着。

——题记

记得第一次听到陈超这个名字,是我在河北师范大学大一的第一学期。河北师大是一所百年学府,今年,正好是这座高校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我起初是以历史学专业被录取到师大,一学期后又从历史学院转到文学院的。我还在历史学院时就从几个同学口中得知,文学院有个全国知名的诗歌批评家、诗人教授。听说平时很难见到,只有这位教授有课的时候,在文学院门口等候才能一睹他的风采。的确如此,后来,我查到陈老师的课表,本科阶段陈老师只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现代诗研究》选修课,主要教学任务是带“现代诗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2011年以后因陈老师《现代诗研究》课广受学生们的极大喜爱,应学院领导和学生要求又给本科生增设了《中外诗歌佳作导读》选修课。

当初,转院的初衷除热爱文学,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学习陈超老师的现代诗学。那时,我既自豪又激动文学院有这样一位全国知名的诗歌批评家和诗人,期望能有机会见一面陈老师。我从小就热爱诗歌,是一个诗歌的狂热分子,从高中时代开始写一些现代诗,特别希望能得到一位诗人、诗歌批评家的指导。由于我的胆小、不敢主动去找陈老师,这个强烈的愿望没有及时实现。

2008年11月,这是我大学时代的重要转折节点,也是我在诗歌写作上的重要转折节点。我终于见到期盼已久的陈超老师,那个月师大组织了一次名师讲座活动,我从一个宣传栏上看到陈老师有一场诗歌讲座,主讲内容大致是“80年代以降的诗歌写作与话语语境”。还有陈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教授课程及诸多著作和获奖情况。多年前陈老师曾被北京大学“挖过”,但陈老师习惯于师大和石家庄的生活没有答应,再者师大对陈老师的待遇也不错,何况本身就是河北人。放眼全国陈老师虽说是在师大这样一所普通大学任教,但他声名远播又身兼数职,长期被聘为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燕山大学人文学院及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兼职教授、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陈超老师一生喜欢低调与安静,何况对这片燕赵大地确实是故土难离。

那天的讲座在一个早上,我提前一个小时前去占座,幸亏去得早否则就要在门外听陈老师富有磁性且浑厚的讲课声了。我和几个热爱诗歌的同学坐在第三排,大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门外的走廊里也被听讲的同学挤得水泄不通。还有几个四五十岁的外校老师,提前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打开笔记本等待陈老师的到来。当天还有几个电视台的记者,摄像机就放在我的身旁,整个讲座下来我的脖子酸酸的,深怕头一摇晃会影响录制效果。

陈老师提前十分钟到场,个头高大、身材魁梧、上身棕色皮夹克、下身是牛仔裤、梳着三七分的标准发型、戴一副金属质感眼镜、手里拿着几本书、古铜色皮肤,一个硬汉形象的男人,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潮、很年轻、很休闲。开讲后,陈老师举手投足之间充满激情、声音铿锵有力,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如此有文化修养、渊博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居然这般阳刚有力,没有某些高校教师的扭捏之态。陈老师从20世纪70年代以降的朦胧诗写作开始,讲到第三代诗歌、再到先锋诗歌、90年代个人日常生活的写作、新世纪以来个人生活经验写作、地域写作、博客写作、圈子写作等的多元化写作脉络,以置身其中的亲历感和现场感,把近四十年的诗歌史讲活了,让在座的学生清晰地了解到“朦胧诗”以来诗歌史的发展脉络和每次诗歌运动的代表性诗人的创作与发展情况。这场讲座是我眼睛都没眨几下听完的,虽然像“21世纪以来话语语境”的发生变化,没有听得很明白,但这场讲座使我明晰了心中多年来未曾学习到的诸多诗歌史和诗人的情况。

2009年9月,我没有想到的是,陈老师的《现代诗研究》课居然从大四第一学期调至大三第一学期开始授课,这个消息使我兴奋了好几天。我与陈老师从《现代诗研究》课开始有了交集,那是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为了这门课我期待了两年的时间。用“人满为患”形容陈老师的课堂情景一点也不为过,文学院最大的阶梯教室二百多个座位全部被提前坐满,四个过道里拥挤着前来听课的学生,有些是从石家庄市及外面专门赶过来听课、学习的诗人、作家、中学老师和诗歌爱好者。记得第一节课上课铃响后,陈老师拿着几本诗学著作大步走上讲台,简单做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给同学们介绍《现代诗研究》这门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陈老师从始至终讲得神采飞扬、激情四射,极富感染力和亲和力,感觉陈老师很珍惜课堂上的一分一秒,二百多学生也如饥似渴地在课堂上听陈老师对现代诗精彩、精辟的解读。那是一个让我们07级同学,从排斥诗歌到热爱诗歌的冬天。那样的一个冬天,我们近距离接触一位本真、率性和不老的诗人,珍惜着与陈老师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课程中,陈老师从新诗诞生以来一直讲到当下的诗歌写作,讲解深入诗歌现场,对诗歌运动和中外著名诗人分析得十分透彻,同学们时而放声大笑时而表情严肃,每一节课都堪称经典的名师示范课。从第一节课起我几乎没有分散过注意力,边听边记争取做到字字入心,有时候记的笔记只有我自己认得。其实,最享受的是讲解名家的诗作时,我与同学们都格外兴奋和期待,原因是陈老师能把那些诗歌讲得入骨入髓、入木三分,解读得既高深但在某些层面上又通俗。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一首诗是张枣的《望远镜》,当陈老师将该诗解读完后,课堂上都是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此后,许多同学都把那首诗抄下来,每当我与同学们讨论诗歌,都拿《望远镜》作对比,讲求诗中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距离效果和点睛之笔。

从那时开始,我经常求教于陳老师。每当下课后同学们纷纷散去,我把自己觉得写得可以的诗歌打印在A4纸上拿到陈老师面前请教,有时,陈老师说:“我拿回去看,现在我赶时间,下节课给你说。”我迫不及待地盼望下节课的到来,希望陈老师对我的诗歌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有一次,给陈老师的六首诗歌,一半都被陈老师否定,陈老师提出这种题材写得没有新意,不能让人耳目一新,很落俗套,但会把写得好的句子划出来,针对每首诗写上评语。每一次的评语都切中我诗歌写作上的软肋,醍醐灌顶般使我突然醒悟。

《现代诗研究》期末考试时,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短诗,让学生们根据这学期所学的诗学知识和解读方法写一篇诗评,我绞尽脑汁在两页白纸上写完诗评交了上去,陈老师见我交卷便把我叫到教室门外的走廊里,用关爱和期望的语气对我说:“你有写诗的天赋,以后好好写作,写出自己满意的诗歌后可以发到我的邮箱,我白天忙没有时间查看邮件,一般晚上会回复信件。”陈老师像对待一个诗人一样对我讲了很多关于写诗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写作的方法,对我寄予了一定的期待。那番悉心的教导,我今生都难以忘怀,每每想起都会倍感鼓舞。

后来,我便向陈老师发邮件请教,差不多一个月请教一回。我一直坚持写作,有满意的诗歌就会发邮件过去,陈老师不管多忙总是在第一时间回复我,这种耐心和诚恳的指导让我深受感动。陈老师曾经上课时说过,家里的电话一直很忙,约稿的杂志特别多,再加上出席一些诗歌会议和研讨活动,时间不够用。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请教的邮件陈老师基本上都是在晚上8点左右一一进行回复。对于我诗歌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初说有些诗写得可以、不错,后来是有新意、有趣,再后来是意境美、本真、很好。从那时候起,我的诗歌有时会被陈老师赞扬一番,并且说:“有些诗让我看着很舒服,有些句子非常棒,我很喜欢。”我的诗歌写作的提升离不开陈老师的悉心教导和点拨,我知道那些诗歌,在陈老师面前既浅显又幼稚,但陈老师却十分有耐心不断鼓励和指导我的写作,这体现出有别于常人的胸襟和修养。

2010年9月,大四的我又去旁听了一学期的《现代诗研究》课,每节课上的内容与之前听的都有所不同,尤其是陈老师会根据中国诗坛上新近发生的“诗歌事件”会对学生们分析其背景、动态和意义,直接带领学生们深入到当代中国诗坛的“诗歌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和分享诗歌的魅力。虽说已两番学习这门课,但当我每次重温《现代诗研究》课堂笔记时依然感到陈老师的诗学研究博大精深、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有极强的陈超式的探究方式和解读方法,每个知识点需要下一定的功夫才能慢慢消化,有的甚至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心领神会。这次旁听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每堂课下来学弟学妹都以掌声对陈老师的精彩讲课表示感谢。还有很多学弟学妹购买陈老师的书后,在课间休息时找陈老师签字,而我们那一届做得真是没有学弟妹们好。

转眼之间梦想中的大学时光渐行渐远,大四那个冬天,我决定和学院的子风文学社合作在学校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其实,这是一场在即将毕业时为陈老师举办的朗诵会,第一首以陈老师的《沉哀》开场,后面十五首有十首是陈老师的诗,剩余五首是我的诗歌,而这五首诗是经过陈老师指导并且认可的。

在学生眼中陈老师总是那么淡泊,从来都不去理会那些无聊的所谓圈子内的诗歌排名。我记得陈老师跟我说过:“只要你热爱诗歌,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至于好和坏留给时间和读者。”文学院毕业典礼上,给我们颁发毕业证书的都是文学院的知名老师,陈老师自然不会缺席,看着他们给我们一个一个颁发毕业证书,心里百感交集、依依不舍,真想重来一次大学生活,和敬爱的老师们多共处几年青春时光,可惜这是痴人说梦。毕业典礼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围着陈老师合影,陈老师说:“慢慢来,别着急”。那天我和甘肃的同学王德宸(我们两个是请教陈老师诗歌问题最多的学生,也是那一届中陈老师最关心的两个学生)一起走过去,请陈老师跟我俩合影,陈老师非常高兴也很配合,还问我们最近有没有写詩,鼓励我们毕业之后抽空坚持写作。和陈老师合影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此时终于如愿以偿,我将会永远保存这张很有纪念意义和珍贵的照片。

毕业后,我一写出自己满意的诗歌就给陈老师发过去,每次都会在晚上收到陈老师的指导意见和今后让我学习的方向。2013年,我在青海省作家协会的《青海湖》编辑部工作,跟当时的省作协主席、《青海湖》主编梅卓汇报想向陈老师约一篇诗学文章发表在《青海湖》,梅主席欣然同意。随后,我向陈老师约稿,几天后陈老师就将一篇诗学评论通过邮件发给我,还把摘要和关键词保留在原稿上,说是为了让我便于阅读和学习。说来也巧,陈老师与青海是很有缘分的,2011年7月,应邀参加过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我从同届诗人口中得知,陈老师那次来过后非常喜欢青海,到过不少地方,回家后可能告诉了师母,前些年师母和陈扬多次来过,而且一住就是一两个月。

2014年10月31日上午,我在西宁的群楼一隅埋头工作之时,突然收到来自衡水中学语文教师王德宸的信息:“陈老师昨晚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我天昏地暗,只是来回在办公室打转,不停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希望这个消息是假的,因为,以我对陈老师的了解,那样豁达、坚韧和智慧的一个硬汉,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上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都不会低头的汉子,怎么可能以这样的方式选择离开,这是难以置信的事情,而且,了解陈老师为人的朋友、学生根本不愿相信和接受这个事实。在陈老师辞世的前一周我写过一封邮件,那一周我每天都会打开邮箱查看陈老师的回信,没想到这会成为一封永无音信的给陈老师的最后一封信。

2020年6月,著名诗人、批评家霍俊明(陈老师的研究生也是在诗学研究方面成就最大的学生之一)电话告知我,师母和陈扬(陈老师的独子)来西宁让我帮忙照顾,我和师母及陈扬便有缘在西宁海湖新区唐道的一家青海本土菜馆相聚,师母向我讲了一些陈老师的生前生后事,让我难过的心久久不能平息。本来说好要陪师母及陈扬去青海湖和祁连转转,但在那段时间我奶奶突然离世,说好的行程便没能履约。2021年3月,我向师母约陈老师的稿件,不巧的是陈老师的全部书稿已被好友唐晓渡老师(原作家出版社编审、诗人、诗歌批评家)约去准备在作家出版社出陈超全集,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在约稿《中外诗歌佳作导读》(上下卷)准备出版,于是,我便想到《现代诗学研究》的讲义,跟师母经过沟通后,将陈老师给研究生上课的《现代诗学研究》讲义发给我。这门研究生的讲义是陈老师从教三十多年来关于现代诗学研究方面的结晶,是每年根据教学经验不断修改、补充、提炼和完善后的现代诗研究的教学精华,其对诗歌爱好者、现代诗学研究生、诗人、批评家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现代诗研究》这门课主要阐述中外现代诗学理论、现代诗的发展历程及中外经典诗歌的解读。结合中外现代诗的发展脉络、意识背景、结构原则和语言态度,介绍意象派、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诗学在本土的影响和变异。重点评析中外诗歌史中重要的先锋诗潮文脉与诗人,兼及讲述现代诗的解读分析方法。介绍目的及要求分别是对现代诗学本体论、功能论、本土现代诗的理论及创作实践,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学会运用“细读法”解读有一定难度的现代诗文本。

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来自陈老师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现代诗研究论集《打开诗的漂流瓶》,可想而知,这门课的诗学研究的深度和内容知识的分量之重。本课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的诗歌导读,入选作品系中外现当代诗歌佳作,所选诗作多为得到公认的名篇,一般侧重于短诗,亦酌情选入具有重大文学史意义的长诗。导读文章采用“文本细读”与“审美感悟的评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实现对诗歌内在意味和形式的深层阐释。除此之外,还对诗人的创作道路、写作母题、诗歌谱系传承和技艺个性以及诗歌大师或重要诗歌流派的核心人物,则进一步做出史、论、评的综合性论述。

《未来的旧录像带》这一书名来源于陈老师所写的一首诗的名字,当读者尤其是上过陈老师课的学生翻开书的每一页都像是时光在倒带,那充满青春容颜的课堂,那激情四射的讲解,那一帧帧诗学思想碰出的诗意之花,仿佛历历在目,可以说这本书就像一盘现代诗学课堂上的录像带,是时光的摄影机,是诗学讲授的留声机。为求本书不显单调,我向师母索要了有关陈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存的大量参加诗歌会议和一些诗人的合影照片及“纪念陈超”新浪博客(陈老师去世后,诗人孟醒石为方便搜集、整理和保存先生的相关资料开通新浪博客,孟醒石、我和湖北的王维共同管理过一段时间的博客)中收藏的部分照片,还有诗人孟醒石、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建周和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郭学军提供的大量有关陈老师的照片、手记、书信和音视频,最珍贵的是有陈老师在诗歌活动上发言的音视频和河北省作协举办的陈超先生追思研讨会上,国内著名诗人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唐晓渡、张清华、郁葱、大解和李浩等人对陈老师的追思发言音频。这些资料图片总体可以分为陈老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国内重要诗歌研讨会、获奖及颁奖、国外学术交流会、国内诗歌朗诵会、个人著作、书信手迹、追思研讨与重要诗人合影、与学生合影等部分的照片,尤其可以从国内重要诗歌研讨会的照片中看出,陈老师自“朦胧诗”之后一直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中的发挥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那段时期中中国重要诗歌现场的发言者和见证者。与重要诗人合影的照片来看,大部分诗人、诗歌批评家都是书中重点讲解和论述的对象,其中有艾青、牛汉、谢冕、郑敏、邹静之、铁凝、北岛、舒婷、西川、于坚、欧阳江河、翟永明、唐晓渡、耿占春等,从他们80年代开始多次共同参加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会及学术交流活动中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深厚的感情,这为其研究诗人的创作、思想和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朋友亦是同行,这对研究重要诗人和解读他们的代表作会比其他诗歌批评家更深刻更有发言权。

诗歌批评家、诗人、《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师兄得知要出版本书后,嘱咐我說该书是陈老师三十多年来教授现代诗学的结晶所在,极具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可以为没有听过陈老师诗学课而又非常想听的一部分学生作为一个弥补。霍俊明师兄曾花费几年时间,搜集、整理过有关陈老师的详细资料并写出了600多页的《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因此,本书书稿排版完成后我便向师兄寄了一份初稿,得到师兄对部分内容的悉心指导,并欣然作了一篇立意深刻、有助于读者了解本书主旨的序言,以方便读者更清晰、深入地阅读和学习。此外,书中所收录陈老师的相关照片有近百幅,信息量庞杂、时间跨度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4年的绝大部分照片没有图注,除去师母提供的部分图注,大部分照片的图注便向师兄求助,师兄在一个多小时内将自己所知的照片信息在A4纸上手写后发于我,并叮嘱我在定稿印刷前寄一本样书给他,再仔细看一遍书稿。可以看出,只要是陈老师的事他会赶在第一时间内完成,这份对陈老师的敬畏之心真是让人敬佩和感动。

于我而言,师母能将这本书稿交付于我编辑出版,是对我的极大信任和支持,我唯有不负重托以认真、负责和敬畏的态度做好本书,才能告慰陈老师的在天之灵和多年来对我的教导之恩。自大学毕业以来,我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也已有十年的时间,能在我的编辑生涯中责编这本著作对我而言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也说明我与陈老师冥冥之中注定有缘。在陈老师的诗学启蒙下,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一直遵照陈老师的诗学思想坚持写作,不敢说我的诗歌写作能领悟和理解本书中的大部分诗学研究,但我可以笃定,我将在今后的诗学道路上会以本书为指导继续学习和研究,把陈老师融汇古今中外的现代诗学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本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想最迫切一睹为快的第一批读者应该是陈老师以此为教材教授过的那些我的同门师兄弟们,是“陈门”微信群中时常去扫墓、看望、写诗和写文纪念的弟子。他们早就想将这盘《未来的旧录像带》捧回家中,在安静的书房,轻轻翻开书,那一页页都是我们与陈老师共同上演过的影像,那些历历在目的授课画面浮现眼前,想念将会把我们送回河北师大文学院,共赴那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校园和我们最难忘的青春年华。

今天,先生已离开我们八年了,让我们怀一颗崇敬与感恩的心一起来纪念和追忆先生吧!愿先生精深和博学的现代诗学研究、先锋诗歌战士般探索的精神、模范教师及优秀父亲的高大形象永远留驻在人们心中,激励和指引更多的后来者为当代文学事业的探索与进步不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感谢让我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遇见您,感谢在我一生的诗歌旅程中有您指引前方。

猜你喜欢
现代诗陈老师诗学
打开现代诗教学的有效路径
背诗学写话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6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23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