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荒漠里的高尔夫球场
摘 要:陕西榆林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是典型的荒漠化和沙化地区。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一座占地近3000亩的违建高尔夫球场却在此地营业了10余年。当地自然资源局执法支队工作人员表示,对该高尔夫球场曾多次执法叫停,累计罚款超过200万元,但每次停业之后都会继续营业。
沙漠“长”出的高尔夫球场,何以我行我素十多年
榆林涉事的高尔夫球场于2008年开始建设,2011年对外营业,明显在国家颁布高尔夫球场建设禁令以后,可谓顶风作案,我行我素。
更令人诧异的是,该球场建成以后一直能够屡罚屡开。表面上看,当地执法部门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多次执法叫停和罚款。然而,这些执法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效果,高尔夫球场在缴纳罚款之后又恢复营业,给人留下“高举轻放”的印象。这究竟是因为当地执法部门习惯了“以罚代管”的治理,还是高尔夫球场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利益链?
维持一座高尔夫球场的运营,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仅仅是浇灌球场的绿地,就要消耗大量水源。有资料显示,一个18洞高尔夫球场年均用水总量约为40万吨,相当于一万人口一年的饮水量。为了维持高尔夫球场的草皮,还要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高尔夫球场高耗水、高污染的特征,给生态造成巨大压力。
高尔夫球场所在的榆林国家沙漠森林公园,又被称为“榆林国家沙漠森林公园”,是榆林市一道重要的绿色屏障。以生态保护之名,行生态破坏之实,这通操作着实让人感到讽刺。
是谁给荒漠里的高尔夫球场开了绿灯
早在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要求从2004年1月10日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在这个背景下,涉事的绿淘沙高尔夫球场依然能够建成并顺利对外营业,即便抛开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不谈,也属于顶风作案。
一边是罔顾国家高尔夫球场建设禁令顶风上马,一边是在无任何立项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屡罚不改”。这家能够无视底线和规则的高尔夫球场,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前,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谈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能够成行一般有多种原因。其一,就是部分高尔夫球场往往借建设球场之名,行大规模建设高档商品房特别是别墅之实,以乡村俱乐部、城市公园和休闲公园名义建设高尔夫球场,开发房地产。此前国内一些被查处的违规高尔夫球场就属此列。而这次曝光的高尔夫球场坐落在一个名为“绿淘沙·大漠生态城”的项目里,同时配套还建有别墅,那么是否也属于同一种情况,值得重点关注。
荒漠化地区违建高尔夫球场,岂可“以罚代管”?
虽然执法部门曾多次叫停涉事高尔夫球场,并罚款,但据报道,该球场会员卡最低32万元,商务卡4.68万元。高价之下,每天仍有少人前来打球。相对于客流量和会费收入,这些罚款对球场来说只是“罚酒三杯”,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监管部门应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包括责令停业并进行生态恢复,甚至采取强制拆除等手段。对于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违法建设者和经营者,则应依法从严处罚,吊销相关许可证,确保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监管部门长期“以罚代管”,并非彻底叫停,导致问题一拖再拖、长期得不到解决,才让违建高尔夫球场营业长达十余年之久。可以肯定的是,“违建”存在时间越久,对当地生态的伤害就越大。
榆林地区的土地本就十分贫瘠,经受不住这样的糟蹋,任何以生態效益为代价的项目都应及时被取缔。有关方面应秉持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对涉事高尔夫球场进行梳理调查,锁定责任人,尽快责成其投入资金进行修复,让违法者为生态责任买单。
荒漠化地区违建高尔夫球场,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是一次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集体警示。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也不能容忍“以罚代管”的现象再次发生。只有依靠坚实的法律措施和严格的执法监管,才能真正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态防线。
荒漠化地区违建高尔夫球场,需“彻查”的是什么?
国有禁令,各地理应遵照执行,守护好国土与生态。而在该市的荒漠化地区,竟然在不经审批的情况下建起了高尔夫球场,还正常营业了十余年,如果不是央视记者将其曝光,此球场很可能还将继续运转。
将高尔夫球场建在“荒漠化地区”,虽看似减少了相对优质土地的占用;虽看似“变废为宝”,让实用价值不太高的荒漠化土地,实现了价值;虽看似丰富了当地旅游资源,改善了招商引资的环境。然深入思之,实则极为不妥。
荒漠化土地,也是国家土地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使用,也需有理有据,经严格的审批;而建在荒漠化土地上的此高尔夫球场,不仅未经审批、无任何手续,建成后还“正常营业了十余年”,显然奇哉怪也。
有禁不止,有令不行,视生态环境保护之国策为儿戏,对此由央视曝光的恶性事件,该市高度重视,及时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彻底,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还有利于将损失降至最低点,挽回此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