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慧,笔名“筱卉”,湖北当阳人,现就职于广州画院。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今日国土》杂志签约作家。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单篇奖、羊城晚报“花地”征文散文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优秀奖、“潮起珠江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胜奖等。创作的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发表在《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报纸、《中国国家地理》《粤海风》《广州文艺》等杂志。出版有散文集《右边的风景》等。
一
没想到,在拥有2291种高等植物的鼎湖山上,竟是匍匐在地毫不惹眼的苔藓触动了我。
身处绿林幽壑,彼时的我眼中只有层峦叠翠,古木奇藤,蝶飞花舞,溪水轻流。又一桢美景被框入相机后,我转身踏上台阶,快步跟上大部隊。为我们导游的中科院植物研究员正为大家讲解:“生长环境不好的时候,苔藓就会形成半干状态,附着在石头缝里,不争不抢,安静地维持一种低能耗的生活方式。一旦环境适合,它就会重新蓬勃生长。”
忽地,我与那微小的绿色生灵仿佛产生了共鸣。
苔藓于我,其实并不陌生。书桌上的一小盆文竹,用它覆盖住泥土;朋友画案上的假山水,安排它错落有致地点缀其中;阳台上开得绚烂的墨兰蕙兰蝴蝶兰,也用它们包裹和缠绕着根系。在我眼中,它们是低眉顺眼的配角,用以藏碎掩垢,用以渲染氛围,用以衬托主角风姿……从未料想,几厘米高的小小苔藓,竟有如此的智慧和韧性。
作为陆地上最早出现的高等植物,苔藓没有维管束,只能通过茎和叶,从空气、雨雾、露珠中吸收水分和营养。但强大的吸水、贮水能力,以及高级的变水性,却能使它们从容应对断粮“饥荒”:环境变干燥,就减少体内水分,进入低耗的休眠状态;雨雾降临,即刻增加体内水分,茎叶迅速舒展,数秒内就完成从干枯到莹润的转换。正如南北朝文学家沈约诗言“缘阶已漠漠,泛水复绵绵”。
苔藓无花,无种子,只靠孢子进行繁殖。温暖湿润的季节,它们奋力生长,在孢蒴中孕育出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个孢子。当蒴柄将孢蒴推出蒴苞,并借助蒴齿弹出孢子之时,脱离母体的孢子们便开始了生命的第一步旅程。它们可能遭遇劲风,或是溪流,甚至是踏过青苔的各种大小动物。这份遇见,无论是相爱还是伤害,都会引领着它,裹挟着它,承托着它,从赤道到南北极、从低地到高山、从雨林到戈壁……
在湖泊和沼泽地,因水分充足,苔藓会迅速生长,大量繁殖。当衰老死亡的植物体沉降水底,湖泊沼泽地的净水面积就不断缩小,直到最后变成陆地,成为更多生物的栖息地。
在寒冷的极地、炎热的赤道,大多植物无法生长,苔藓却能携手成群。聪明的它们将自身缺点转化为应对困境的优势:因为矮小,狂风吹不倒;因为抱团生长,水分散失就少;因为叶尖长成白色,就能反射掉多余的光照。
在荒芜的大漠、贫瘠的土地,被风或动物带来的孢子们一落脚便奋力生长。小小的茎叶一边强壮自己,一边分泌出碳酸酐酶和草酸等物质,慢慢溶解岩石表面,慢慢开始启动土壤。其它高等植物渐次闻讯而来,坦然享用起先锋苔藓为它们开辟的生境。当此之时,功成名未就的苔藓依旧匍匐在地,继续努力壮大自己建造的小小家园,为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默默提供食物和栖息之地。
就这样,它们几近无声无息地在地球上繁衍了4亿年。
而鼎湖山上,苔藓选择的生境,同样是其它植物不屑落脚的地方:阶角、崖壁、树干、岩缝……在潮湿之地、背阴之方,在险峻之处、贫瘠之所,它们避开镁光灯,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悄然开着疆拓着土。
二
蜿蜒山路上,我的目光不再流连那些高茂大树、粗藤老根、琉璃花影。我开始留意脚下,留意岩石、树干、坡地、阶边,找寻那些平日常被忽视,相似却又不尽相似的绿色绒毯般的小生命集群,再一次落在大部队之后。
同行的植物工作者小何姑娘停下来等我。她告诉我:依在树干上的,是八齿藓;趴在岩石上的,是金发藓、黄叶凤尾藓;站在地上的,是匍灯藓、灰藓、立碗藓……
分类如此之多?再次恭问“度娘”,我仿佛钻入茂密的苔藓森林。
这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苔藓植物是仅次于被子植物的第二大植物类,分为苔、藓、角苔三大纲目,全球约23000种。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我国境内的苔藓植物多达3000种,占世界总类的15%。而据植物学家范宗骥、黄忠良研究,仅鼎湖山发现的苔藓植物,就高达187种。
苔藓种类的多样性,造福了鼎湖山一方水土。
这个卑微而坚强,单纯而执着的生灵,不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还以区区“肉”身,造福我们人类——能作为燃料来发电,能为高端花木培养基质,还是绿化园艺的新宠。此外,暖地大叶藓、金发藓和蛇苔等近60种苔藓植物有抗菌消炎消肿等药用价值,其中大叶藓对治疗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但最重要的,是它在生态系统中的赫赫功绩。
强大的涵养水分功能,使得苔藓在大雨降临时,能像海绵一样,吸入高达自身重量20倍的水分。它们用身体承接住洪流,再缓慢向下释放。脚下的土壤,因此而减少甚至避免了侵蚀和流失。
当森林遭受野火、滥砍滥伐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时,生态系统会出现退化。在生态演替早期,苔藓利用孢子繁殖的特征,迅速蔓延生长,守住土壤水分,从而为其它植物的重新生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另外,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敏感度,是种子植物的10倍。当环境受到重金属污染,苔藓叶片就会出现明显的黑斑、褐化、黄萎。若污染长期得不到解除,苔藓的叶片机能就会严重衰退,甚至植株死亡。为此,苔藓常被当作指示植物来监测大气污染。
作为藓类植物中极其特殊的一属,泥炭藓的固碳能力高于任何一属高等植物。在北半球的北方,以泥炭藓为主的泥炭地覆盖了5%的地区,但却拥有全球陆地碳库总量30%的碳储量,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最有效的陆地生态系统。
以上种种,苔藓自然成了植物学家眼中的生态功臣。
多次到鼎湖山考察的植物学家张力博士告诉我:“鼎湖山苔藓种类丰富,还是几个种的模式产地。”
苔藓种类的多样性,像一面镜,映照出鼎湖山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白垩纪遗珠桫椤、400多年的古梅、直径1.5米的贝多罗,以及苏铁、冬青、锥栗、格木……几千种高等野生珍稀植物在这里生长;22种国家保护植物、30种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320种优良树种,以及肉桂、何首乌、紫花杜鹃、灵芝、马勃、绞股蓝等900种药用植物,让鼎湖森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充裕的水湿环境,是鼎湖山森林植物群落种类繁多,种间密度大的重要原因,尤其沟谷雨林地带。为争夺更大生存空间,植物们穷尽一切办法,抢夺阳光和养分,与其它植物展开激烈的生存竞争,于是就有了“绞杀”植物的出现。
与其它植物相比,苔藓的选择很是另类。它淡然地偏安一隅,仿佛周遭的风刀霜剑都未入眼。没有光,它就减少对光的需求,没有养分,它就静静等待养分。它不急不忙,默默强大自身,一旦机会来临,便凭借一己之力,一腔孤勇地在不毛之地开垦起新的领地。
三
鼎湖山良好的生态环境,辐射到整個肇庆。这座“中国砚都”不仅矿产资源优质,还拥有丰富的土地和水力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0.56%。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岭南四大名山之首的鼎湖山、湖光山色的人间仙境七星岩、山青水碧波光船影的古道羚羊峡......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位于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城市。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森林被超量砍伐,草原被过度放牧,人类行为已造成北回归线上许多土地沙化,空气和水资源被严重污染,温室效应也导致部分动植物种类濒危和灭绝,许多古老森林已不复存在。唯有鼎湖山,被较为完整地被保存下来,成为最接近城市的原始森林。
这当然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将鼎湖山划为自然保护区有着极大关系。1956年国家就组建了专家队伍,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经过几代人的接力护林育林,鼎湖山现已引种栽培673种植物,阔叶林扩大至3000多亩。主要为防火而培育的优质树种锥栗和格木,也早已成林成群,鼎湖山再没发生过火灾。保护区管理局也两次被国务院七部委表彰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窃以为,山中187种苔藓植物,也应该被评为“先进集体”。毫无疑问,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它们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苔藓虽然生命力顽强,繁殖策略也灵活多样,又极具生存智慧,但其受精作用离不开水(若精子成熟释放时环境不适宜,只能在等待中干枯死去),繁殖其实受到极大制约。在水体和空气被污染地区,不少苔藓植物种群已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此外,近年来,微景观、苔藓墙、城市景观等花艺受到越来越多人追捧。作为常用素材,苔藓被卷入这股市场洪流之中。有些商家见有利可图,就去往山区大量收购。如此一来,野生苔藓被大面积采摘,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危害,令实地考察的植物专家们每见每心惊。
生态是一体循环的。苔藓所遭遇的困境险情,绝不是生态系统中的个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之迅速,远比我们看到的更为惊心动魄。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考验。
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支撑者,苔藓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保护苔藓,保护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仅有专家们的大声疾呼,仅有政府部门的管理应对,显然不够。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尽快充分地认识环境破坏带来的凶险,共同为气候灾难的降临做更充足的准备。
也有令人欣慰的消息。去年,泥炭藓等五种藓类植物进入了最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苔藓有了法律依据,植物先锋们终将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善待。
可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苔藓从不急于发声。它们默默寻找和缔造着生境,无论过程曲折还是顺利。它们也从来无意觊觎其它物种的资源抢夺优势,数亿年进化演变中,只一贯持守自身独有的原始特性和传统方式,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生长,起飞,降落,生长。它们执著而顽强地执行着家族繁衍的泱泱使命,周而复始,往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