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风生“渔”起 未来可期

2023-11-04 13:20张晓芒
环境 2023年9期
关键词:汕尾市汕尾网箱

张晓芒

汕尾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全市海洋面积2.3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455千米,居全省第二位,是南海优良渔场之一。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汕尾也因其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成为全省7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之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的决策部署,统筹近海、中海、远海渔业协调发展,汕尾坚持规划先行,以“兴海强市”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3-2035年)》编制相关工作,先后出台环保、金融、保险等政策措施,加速度、强服务,全力推动汕尾海洋牧场建设高质量发展。

从0到1 深海养殖大有可为

2023年8月25日,汕尾市举行了2023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暨海洋牧场集中开工仪式,汕尾市江牡岛海域海洋牧场开放式养殖用海项目、中广核(陆丰)风渔融合项目、陆丰现代海洋渔业种业产业园三个项目同步开工,标志着汕尾深远海养殖实现零的突破。

“过去,汕尾主要以近岸养殖为主,然而,海岸线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发展深远海养殖势在必行。”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由于汕尾海域风大浪急,自然条件不利于深远海养殖,历史上也没有过进行深海养殖的尝试,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市,深远海养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三大项目的开工,成为汕尾深远海养殖里程碑式的进步,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依托不同海洋资源、产业优势,汕尾突出“资源换产业”发展思路,鼓励引导能源、渔业头部企业参与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同时,积极探索“深远海养殖+风电”“深远海养殖+休闲海钓”“深远海养殖+精深加工”“深远海养殖+文旅融合”四类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江牡岛是此次汕尾海洋牧场集中开工仪式的举办地,据悉,该海域海洋牧场开放式养殖用海项目由华润电力投资开发,以打造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为目标,是海上风电区域融合深远海养殖的中间培育重要枢纽,将建设海域面积350公顷,总投资约3亿元。

江牡岛项目充分发挥养殖业的阶段性养殖特征,主要开展筏类贝类、底播贝类、深水网箱、综合平台等方面的工作,将渔业碳汇和渔业高质量产量相结合,打造国内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同时,作为典型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该项目也布局了现代化海洋牧场和海洋观光旅游产业。

当天同步开工的陆丰现代海洋渔业种业产业园项目,则集种苗育苗、科研实验、科技培训等产学研一体,将建设石斑鱼、海鲈鱼、牡蛎三倍体种苗基地。同时打造海上养殖、加工贸易、冷链仓储、集散流通的全产业链条,补齐汕尾在水产种业、渔港经济、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短板,让“一条鱼”变成“一串鱼”,促进汕尾海洋牧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风渔融合”项目,则以电养鱼、以渔养电,打造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及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等多业态耦合产业集群,为深远海养殖无人、少人值守运维模式探索新路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不仅助推提升产业协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也推动着“海上风电+”时代的到来。

安全智能 “风渔融合”方兴未艾

在陆丰市辽阔的后湖海域上,一排排风车并肩而立、迎风飞转,中广核汕尾“风渔融合”项目便坐落于此。半潜起重船通过起桩、插桩、沉桩等连续24小时作业,成功将重达252.12吨的钢管桩插入后湖风电场,标志着“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智能网箱渔业养殖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布置于台风无掩护海域的桩基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具备综合科研实验功能的“风渔融合”项目,也是全省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全省首个建设单体6万立方米的桁架式养殖网箱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将在中国广核集团汕尾后湖东风电场机位中心区域建设水产养殖网箱,配备智能化渔业养殖设施,同时配备上建平台,为养殖人员提供必要工作生活设施。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风渔融合发展模式具有良好的前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能源互补和环境友好的目标。海上风电可以为海洋牧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海洋牧场可以为海上风电提供生态保护和降低运维成本的支持。这种融合模式有助于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汕尾市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汕尾规划拿出20片共775平方千米的海洋牧场选址,其中,“风渔融合发展区多达552平方千米,占比超七成。”

对此,中国广核集團相关项目负责人冷平解释说:“目前海洋虽然广阔,但真正能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却十分有限,海上风电占用海域面积大,如果能兼顾深海养殖,便可充分利用海域。”

然而,每年正面袭击汕尾的台风量排全省第二,发展“风渔融合”项目面临的安全挑战十分严峻。“我们建设的单体6万立方米的桁架式养殖网箱,参照相关安全标准,可抗17级台风,大大增强了项目的安全性。”冷平介绍说,“海上风机重心高,其实,单纯就抗风而言,水下网箱还‘更能扛’。”

除了抗台风,深海网箱的日常运行安全也十分重要。通过各种传感器,平台可对网箱海域海水pH值、氧含量等进行实时监测;投放带摄像头的水下机器人,从网箱底部到水面,网有没有破,鱼有没有漏出去等情况也能一目了然;每个风机上也安装了摄像头,可多角度察看网箱运行情况。

据了解,平台配置的养殖人员并不多,也就3~4人,大部分工作要依靠机器操作和远程操控实现。平台采用智能化运作,“饲料由机器进行投喂,渔网也不需要捞起来洗晒,而是由水下机器人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取鱼通过类似抽水机的吸鱼泵,根据鱼的大小进行区别化抽吸。”

“平台工作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由专门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深海具备自净能力,对于集中养殖产生的鱼粪沉积问题,可通过底播贝类消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冷平介绍说,“客观上来说,网箱所在海域形成了一处人工鱼礁,营造了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对海域生态环境反而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N”政策 赋能增效“筑巢引凤”

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工作部署,在推动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据悉,汕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市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和海洋渔业专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同时,把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全市“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考核体系,以强有力的督导指导推动渔港建设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为加快相关项目落地,汕尾市委、市政府结合汕尾实际出台“1+N”政策,即《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方案》及若干支持政策措施。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为汕尾海洋牧场建设保驾护航。

今年8月,汕尾市多部门联合印发《汕尾市金融支持“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订 10 条举措,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银保担基企“六位一体”联动作用,凝聚“金融活水”,鼓励和引导各类国有、社会资本参与“海上粮仓”建设,拓宽财政、金融、保险等一揽子扶持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政策措施,探索“银行+龙头企业+渔民合作社+渔民”融资模式,激发社会资金投资的活力。

同时出台《汕尾市生态环境局关于优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促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强规划源头引导,建立环评管理“绿色通道”,推动适养海域统一环评,试行豁免部分项目环评手续、简化环评编制内容等8项支持政策措施。同时,完善资源要素保障,提升审批效能,加大用海政策创新,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资源要素供给,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构建全链条服务。

此外,汕尾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和“‘岸海联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布局”两个专题研究,并对每一片海域地形水文环境、适宜布局养殖装备类型、养殖品种等指标进一步分析研究。同时,搭建平台,鼓励引导能源、渔业头部企业参与汕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汕尾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发掘国有企业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科技自立自强中的担当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汕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不乏华润电力、中广核等国有企业的身影,其制度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容小觑。

如为更好服务于海洋牧场及“风渔融合”等项目,汕尾市政府推动设立了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以下简称“红海湾实验室”)。红海湾实验室依托大型能源央企中国广核集团高标准建设海洋工程水池、海上综合试验平台、海上风电制氢实证平台等科研基础平台,打造研究中心,汇集科研人才,有效提升海上新能源科研和创新能力,加快汕尾海上风电产业聚集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渔业毕竟不是电力集团的主业,搭建‘风渔融合’项目平台,相当于筑巢引凤,目的是吸引更多专业性更高的民营企業一起加入,共同推动‘风渔融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负责人总结道。

下一步,汕尾将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切入口,持续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向深远海转型,并协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开创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汕尾市汕尾网箱
汕尾开放大学
汕尾保利金町湾别墅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汕尾市老促会成为群团组织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
弘扬海陆丰老区精神 加快汕尾振兴发展
蔡 惠 玲 (汕尾市)
怎样避免网箱养鱼患“营养不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