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丹华
汝南是“中国千年古县”“中国梁祝之乡”,也是“鸡黍之约”——诚信文化的发源地。 近年来,该县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深挖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以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为载体,对接产业发展、品牌培育等需要,寻求机遇、寻求产业兴旺的新路子,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着力绘制生态环境美丽、生活富足、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的美好图景,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繁荣“靓”乡村
“我们的产业之所以兴旺,这和我们传承诚信文化、打造诚信营商环境是分不开的。”谈到社区产业发展,金铺镇金铺社区党支部书记姚西凤自豪地说。金铺镇是“鸡黍之约”的发源地。近年来,该镇坚持把诚信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通过房屋墙体彩绘、宣传栏、标语等宣传诚信文化,恢复重建鸡黍台、白马冢、信义桥、二贤祠,建设诚信文化园、修建诚信大道、诚信街区等,让诚信文化成为引领群众崇德向善的主阵地,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不断传递着乡村温度、文明深度、精神高度。同时该镇将诚信文化、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建设八拜之交游览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商业街配套区和住宅区,在展示农耕非遗文化、“鸡黍之交”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旅游经济,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的新型社区,也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周边村民,尤其是马北村村民都从梁祝文化园里获得了不少红利。”在梁祝镇梁祝文化园,提起镇文旅产业的发展,该镇党委书记冯林自豪地说,“梁祝文化园人气很旺,每到节假日,特别是有灯会的时候,人非常多,村内外到处都是车。遇到高峰期,园区周边商户,一天能收入五六千元。尽管文化园免费开放,每年也间接带动各项收入超过2000万元。”近年来,梁祝镇依托梁祝文化的资源优势,在传承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把“农村美”“农民富”和“梁祝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并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兴旺“育”文明
在板店乡魏岭村,种植大户魏永红望着千亩黄金梨梨园,“我们村里种植户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日子跟这梨一样,甜着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产业活了,人居环境、文明风气都渐渐好起来。”魏永红说,10年前,村里聚集搓麻将成风,村民时常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殴。最近几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果蔬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宣传推广果蔬文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地客商,带动周边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了,就越来越注重精神追求,魏岭村也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农闲时间麻将声少了,来广场跳舞和到活动室里看农业科技书的人多了。在培育乡风文明上,村民都争着竞选“好媳妇”“好公婆”。
目前,汝南縣正全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品牌,各乡镇(街道)也全力挖掘特色产业品牌文化,板店的黄金梨、留盆的变蛋、三门闸的葡萄、王岗的野生鱼、东官庄的花木、金铺的“九龙邯赋”红薯等,不仅是村民致富增收的经济抓手,还是各乡镇(街道)精心推广的产业文化招牌。随着汝南番茄大世界,老君庙、金铺镇等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园、农业产业博物馆的建成,大批外地客商被吸引前来采购汝南农产品。汝南县特色果蔬业全产业链让乡亲们富了口袋,农业产业博物馆的文化加持,更让乡村振兴动力十足。
非遗赋能“添”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特色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的另一大抓手。在汝南,麦草画、根雕、工艺草编、农民画、剪纸等各种各样的传统技艺在城市街巷、乡村沃野传承发展。
8月14日,在汝南县袁月英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19岁的赵天驰正手拿着烙铁,沿着拷贝纸上的贴花精心烙烫,在一次次的精心烙烫下,一个色彩亮丽、栩栩如生的风景画雏形凸显。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袁月英作为汝南麦草画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看着徒弟的作品日益精进,心中暗自欣慰。
“在我们这里干的,日子过得都不错!凭着这门手艺,不用外出务工,年收入都有五六万元。”正在制作人物麦草画的王红丽说。“在汝南县,有500多人从事麦草画行业,主要产品有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6大系列1000余种,年产值约5000万元。”袁月英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麦草画行业,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挣钱。
在汝南县张楼镇庙东村的乡间院落里,制麻技术世代流传,可谓传家之宝。如今,这熟悉的声音又回来了。抖麻、纺胚、合绳……在该村明清麻织品厂,伴随着木制纺车的嗡嗡声,几十位老人在忙碌着,老手艺正焕发新活力。
“我们这有种麻、纺麻的历史,尤其是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明清麻织品公司负责人张保昌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麻绳,现在已很少见,纺麻打绳更是难觅踪影,尤其是手工制绳,几乎灭绝,但他一直在从事制麻这项工作,从没间断,希望把这项手艺继续传承下去。目前公司产品已销往延安、汉中、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市,每年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近百位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依靠老技艺找到了发挥特长的新天地,也让手工纺麻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从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到带动一方百姓增收的乡村文化产业,汝南麦草画、明清制麻的传承创新实现了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双丰收”。
法润乡村“增”内核
立秋时节,走进全国文明村老君庙镇小方村,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文明语、文明画随处可见。村民的房屋围墙上,一条条村规民约映入眼帘: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移风易俗,树立良好民风、村风……
“村规民约都是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非常实用,村民不但自觉遵守,还起到一定的约束力。”小方村党支部书记肖红伟说,过去缺乏载体,生活生产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维护、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难以落实,如今纳入村规民约中,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形成有序和谐的文明乡风。
法治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的实践,在汝南各乡镇(街道办)俯拾皆是。在金铺镇建成“鸡黍之交”诚信文化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在宿鸭湖街道“春风十里”社区建成法治文化小区,在罗店镇李岗村建成宪法法治文化游园,在张楼镇张楼社区建成“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法治主题公园、在古塔街道范湖村建成税法法治文化公园……全县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更加多元的法治的熏陶和教育。
如今,行走在古城大地,像这样靠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实例不胜枚举。近年来,汝南县从价值引领、活动支撑、实践创新等方面入手,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释放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