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
(甘肃省灵台县邵寨中学,甘肃灵台 744401)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是“双减”政策的落脚点。毋庸置疑,作业量大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也是显性原因。但是,除了这些显性原因之外,还有一些隐性原因,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要我学”的被动状态。鉴于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的状态嬗变为“主动学”的状态,以此助力“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
为了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教师首先应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初中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现实状况。从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结果来看,初中生普遍存在课前被动预习、课中被动探究、课后被动复习的现象。
在课前,教师通常会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这些预习作业,只是引领学生有效预习的一种指南。然而,在大部分学生眼中,所谓课前预习,就是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只要认真完成了课前预习作业,就能够达到课前扎实预习的目的。很少有学生基于自身的已有认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自主预习。不同的学生,往往在认知水平、发展需求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尽管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学生也能够预习相关知识,但是,这样的预习方式是被动的,也是低效的。
课中探究是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一条基本路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课堂观察发现:当前,学生在化学课堂中探究新知时,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具体表现为:教师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等。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情,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探究任务。在这些探究任务的引领之下,学生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化学知识。尽管教师设计的这些探究任务有助于引领学生探究新知,但是,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作业是引领学生梳理、反刍、复习知识的一种主要抓手,也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因素。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95%的学生认为只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能够达到复习的目的;4%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复习。可见,学生普遍认为,只要认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就能够达到复习的目的。殊不知,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识漏洞、盲点、短板。因此,即便是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狠下功夫,也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复习需求。课后被动复习也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当前,初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课前被动预习、课中被动探究以及课后被动复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不足、氛围不浓以及程度不适等。因此,教师应采取创设真实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设计开放的习题等策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趣、更有序、更有度。
化学知识源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蕴含化学知识。基于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可创设真实的课前预习情境、课中探究情境以及课后复习情境,据此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
1.创设真实的课前预习情境
为了引领学生在课前自主、主动预习,教师可创设一些真实的课前预习情境。相比于一贯的课前预习作业而言,真实的课前预习情境更加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能够吸引学生。
例如,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种课前预习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冒、伤风时,往往需要口服一些感冒冲剂。自主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之后,从“溶液形成”的角度深入分析,当我们用温开水冲服感冒冲剂时,溶质是什么?溶液是什么?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会产生准确理解“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液”的想法。在该想法的驱动下,学生就会自主阅读教材内容,自主探究“溶质”“溶液”的概念。
对用温开水冲服感冒冲剂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并不陌生。教师依托学生比较熟悉的这一情境,创设了真实的课前预习情境。以该预习情境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究关于溶液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的预习状态也会从“被动”嬗变为“主动”。
2.创设真实的课中探究情境
在课堂探究环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自主探究新知。真实的课中探究情境,能够增加课中探究的趣味性、实效性,能够吸引、调动学生从被动的课堂探究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究状态。
例如,在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创设了一种真实的表演情境,即让学生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自主创编一段情景剧,具体如下:钠原子:我是“钠少爷”,我的身边有一名贴身保镖“电子”,怎么样?羡慕吧!氯原子:我是“氯宝宝”,从出身那一天起,我父母就给我安排了七个贴身保镖。我的贴身保镖比你多。钠原子:保镖在强不在多,尽管我只有一名贴身保镖,但是,它能以一当十呢……
诙谐幽默的对话,不仅彰显了学生创编剧本的能力,而且也呈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同时,在围绕教材内容,自主创编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逐步发展。
3.创设真实的课后复习情境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优化设计,让作业更加符合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知识习得的角度分析,课后复习是学生反刍、消化、吸收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由、自主复习。
例如,在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复习情境,即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搜集一些低成本材料,并根据净化水的基本原理,自主制作一个简易的水净化装置。在制作简易水净化装置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通过自主梳理、归纳、复习与水净化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卓有成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有学生在过滤材料的选择、过滤装置的设计方面感到茫然。于是,该学生温习、回顾了教材中关于过滤的知识点,并根据这些知识,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了一些低成本的过滤材料,制作了低成本的过滤装置。
依托真实的课后复习情境,教师不仅能够让课后复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自主、高效的复习。以此为契机,学生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鉴于当前初中化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氛围不浓的现状,教师不妨以任务为支撑、以课堂为焦点、以评价为推手,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1.以任务为支撑,营造良好氛围
主题鲜明、环环相扣、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纽带,也是教师营造自主学习氛围的一种支撑。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将会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学习任务:①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②聚焦教材中的化学方程式,自主对照教材中关于化学方程式各部分的名称,分析、理解各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③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自主书写与该情境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合作,完全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
自主性是上述三项课堂学习任务的一个共同特点。因此,当所有学生自主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时,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也就会逐渐形成。在这种氛围的潜在作用下,所有学生不仅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会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课堂为焦点,营造良好氛围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也是学生探究知识、发展能力、塑造品格的舞台。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以课堂为焦点,积极、有效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医学上利用碱性药物中和人体中的胃液的情境。之后,组织学生讨论碱性的药物与酸性的胃液在人体的胃部,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对于该生活情境,学生特别好奇:哇!原来医药知识与化学知识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呀!如果口服药品过量,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呢……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以课堂为焦点,以利用碱性药物中和胃液中的胃酸为情境,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营造了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尽管是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但是,在合作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自觉性更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形成。
3.以评价为推手,营造良好氛围
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成为教师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的一种推手。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方面的出色表现,教师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评价。反之,对于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的表现,教师应通过评价予以指引、鞭策。
比如说,在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金刚石、石墨和C60”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各小组学生准备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含有碳的氧化物的实物,如:铅笔芯、玻璃刀等。同时,教师还为各小组学生准备了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之后,各小组学生利用观察工具,对教师提供的相关实物进行了细致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对这些实物的基本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最后,针对每一位学生在观察、分析、梳理、归纳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尤其是在自主探究、自主分析方面的表现进行了细致入微地评价。如:一些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特别专注,能够以探究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根据自身已有知识,有的放矢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及时予以褒奖。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三心二意,教师则对其进行了提醒、指引等。
通过评价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分析等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教师肯定了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异表现,指明了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而这,也为学生扬长避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指明了方向。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升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减轻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以及以课后作业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设计一些知识开放、思维开放以及形式开放的习题。同时,依托这些开放的习题,教师也能够让学生适度拓展。
1.设计知识开放的习题
知识开放是指能够启迪、引领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有序、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利用知识开放的习题,教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再以“水的净化”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知识开放的课后习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往往会用到一些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铁酸钾等。既然这两种氧化剂都具有净水作用,那么,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同时运用这两种氧化剂,是否能够增强净水效果呢?尽管学生对使用过氧化氢净化水和使用高铁酸钾净化水的知识,都比较了解,但是,对于同时使用着两种化学物质净化水的知识却并不了解。从知识方面分析,这道题的内容比较开放,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才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
在解答上面的习题时,学生既需要运用一些净化水的知识,也需要运用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因此,这是一道知识开放的习题,能够在提升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思维开放的习题
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新性等,都属于科学思维的范畴。为了更为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设计一些思维开放的课后习题,并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自然界的水”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习题,即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直观、简洁、明了地呈现本单元中关于水的各种知识,如:江河湖海等各种水资源、净化水的方法与过程、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等。在完成这道课后习题时,学生运用的思维导图形式并不完全相同。一些学生运用了鱼骨图,将关于水的相关知识一脉相承地衔接在了一起;一些学生运用流程图,将关于水的相关知识分条列目地衔接在一起……
通过完成上面的课后习题,学生不仅能够自主、系统地梳理本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而且能建构一种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逐步发展。
3.设计形式开放的习题
所谓形式开放的习题,是指同样的习题内容,学生可通过不同的形式完成。相比于形式固定的习题而言,形式开放的习题更加有趣,更加能够调动学生完成习题的积极性。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进一步理解、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过程、原理等。尽管这道题没有明确的形式,但是,却特别具有趣味性、吸引力。从学生完成这道题目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做题的积极性特别高、兴趣特别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道题目形式开放,为学生留出了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能够引领学生将课后复习任务与兴趣爱好培养更为巧妙、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完成上面的这道习题时,一些学生运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已知的方法、过程、原理等直观、简洁、准确地展现了出来;也有一些学生运用低成本材料,自主设计了制备氧气的装置;还有一部分学生以科学小论文的形式展现了制备氧气的过程等。学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完成此项课后作业,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当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他们就能够更为积极、更为主动、更为高效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同时,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内驱,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也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