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

2023-11-04 11:21:41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院校人才

崔 洋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琼海 571400)

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在这个师资队伍中,专业音乐院校、师范类院校、普通综合类院校以及高职高专中的音乐相关专业担负起音乐教育类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样,高等院校中与音乐专业相关的专业的人才,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也在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普通综合类院校与专业的音乐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相比较而言,在其人才的专业的素质上明显不足以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抗衡,而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与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普通综合类院校在学科的资源与背景方面与其他两类院校相比较资源更为丰富,学科特色融合性更强,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音乐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打开了新的思路,对于未来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想要进行新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得对当下所存在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有着清晰的认知,扬长避短,更好构建新的音乐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下面,本文将通过常见的专业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普通音乐教育模式的现状展开叙述。

(一)专业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中,基本可分为:传统型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两者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后发现,两种教育模式都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问题。

1.传统型培养模式

传统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专业音乐院校和其它综合类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的音乐学院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在过去的时间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量的优秀音乐专业人才。但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的教学弊端。在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学习的重点在于音乐的乐理知识和精炼专业技能,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以音乐专业技能作为课程重点,忽略了乐理知识和综合学习素质的学习的提升。而且,在传统型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存在着人才学习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这个模式中综合性院校与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往往在学习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而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又在参考西方国家的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我国院校基本还未形成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培养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出本身教学的特色优势。

2.应用型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型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成为了开展新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阻碍。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新型音乐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应用型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应用型音乐人才教育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诞生的,应用型的教育模式的教学重点更侧重于所学习的知识是否实用,更关注于专业技巧和专业运用转化能力的培养。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的是,应用型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有计划的增加了课程的实践性,在教材选择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更偏重于学生对于所学习吸收的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与增长。应用型的音乐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已经侧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与社会所需求的多元化音乐人才来说能力还是有些过于单纯,无法彻底满足社会需求。

(二)普通音乐教育

通过音乐教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艺术品位,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提升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当今的高等院校教育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音乐鉴赏类公共课程,专门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实施普通音乐的教育输出。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普通音乐课程的开设,问题也逐渐的显现了出来。比如,在普通高等院校进行的非专业化音乐教育培养课程的设置方面,往往采用课程模式的是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主要是以欣赏国内外的音乐经典作品赏析为课程内容。但由于来参加音乐赏析课程的学生通常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进行音乐赏析的过程中,参与感较低,理解能力也有所欠缺,面对音乐知识的传授不能够很好的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使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成果,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过度考虑学生的喜好,引进当下时兴的流行音乐到课堂设计当中,这就违背了普通音乐教育的初衷,也偏离了高校音乐教育的途径。其次,在当下的一些高校中,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还存在软硬件设施上的不足。由此看来,普通音乐教育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现如今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音乐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需求无法满足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教育的重点在于重视音乐的本体内容,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定位到底是什么,这种音乐的教育模式就会导致失去对音乐的多方位的把握。再者就是,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度的追求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素养要求过于简单,没有将音乐课堂与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的联系起来,这就极其容易导致在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中的实践能力有些不足,从而造成了学生专业学有所成,但在步入社会后依然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造成了就业率不高的现象。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设置的特色学科较少,对于有特色的音乐学科,如音乐治疗、录音艺术等方面人才培养较少,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自身专业难以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二)音乐教育过度专业

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教学设计中,音乐知识被设计成为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只针对音乐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的知识架构搭建,忽略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发展需求。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当前的院校音乐教育课程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现形式千篇一律,有些已经脱离了目前社会的现实问题。举例来说,小A 同学作为一名大二的音乐专业学生,在今年的选课环节当中发现,本专业的音乐必修课的科目众多,教学课时长,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较为复杂,这就导致需要完成的作业也较多,反观选修课的课程选项,可选择数量不但少,而且所能获得的知识价值不高。整体课程设计的知识架构存在偏差,在院校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中还未能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职业与实践能力上来。

(三)音乐人才的培养缺乏特色

在当前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中,教学的单一性是目前培养人才的较大阻碍。换言之,就是当前的音乐教育模式缺乏创新能力,未能针对社会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型音乐人才。举例来说,在普通院校的音乐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材课程与专业音乐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及课程设计都是极为相似的,这也就意味着普通院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未能将普通院校的综合性的特征展现出来,缺乏了对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引导。而在普通院校的其他各类学科专业中,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往往都会对所学专业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过程。反观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设计就呈现出了专业的独立状态。

(四)缺乏综合素质培养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中,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都存在文化积累不够丰富的现象。在过去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汲取理解被放在了首位,但在对音乐知识的感知方便普遍偏于弱项。比如,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对《勃兰登堡协奏曲》进行了播放,播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案对《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音乐概念进行了主要讲解,但由于播放《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次数太少,学生很难对教学的音乐产生共鸣,对其音乐风格、节奏特点缺乏感知与理解,对歌曲的音乐表现力无法体会。站在学生角度来看,教师对《勃兰登堡协奏曲》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更偏重与音乐的音准与音调,对于《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思想等深层次的信息无法触及。同时也体现出了教师教学方式创新性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无法完成知识的迁移,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

三、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随机而变,只有这样中国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加符合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健全的素质品格,用中国音乐力量,引领世界音乐教育潮流。

(一)加强通识教育

在《大学一解》文中提出了“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的著名论断。放在当今的院校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近年来,随着我国院校研究的不断突破,在通识教育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为了更好的解决音乐院校普遍存在的音乐与综合综合学科的分离现象,通识教育的方法模式能够更好的解决这项问题。通过进行通识教育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培养,塑造良好的价值观。通过对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音乐类院校的学生建立起在社会中生存的通用的能力基础。例如:在音乐专业中的视唱练耳、相关艺术概论等,以及通识类必修课程中的人文课程、社会与科学等课程的学习。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音乐课堂

教育课堂是学生建立自我认知的媒介,怎样通过课堂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融合,是当下音乐院校的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高等音乐院校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核心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课程方式的改变,进而推进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建立起以发展学生素养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倡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课堂上,突出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课堂形式设计的开放且多样,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对原本没有联系的知识,通过梳理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完成知识的迁移,建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进行我国戏曲昆曲的赏析教学时,可以通过选取昆曲中的一个选段,让学生来进行情景扮演,使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昆曲知识结合情景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情景教学的同时,对昆曲的起源、发展、特点进行讲解,通过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情景中人物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才会产生这样的语言、行为,将问题设计在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应逐渐弱化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音乐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境教学法的设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认知结构,通过对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将学习到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转化,发生知识迁移,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与此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对教学标准作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进步。

(三)增强社会实践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实践性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增强学生走出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在培养模式方面做出改变。首先,增加实践考核的学分在总学分的学分占比,从而在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时长。其次,细化其它专业方向的实践形式与学习成果比较的考核比例。再者,多创建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的专业学习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使知识与实践能够更好的融合起来。比如,在专业院校中的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各地的乐团当中,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于本地区中小学的合作教学,综合类院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到各企业进行实践。

综上所述,不同的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是大不相同的,人才的能力只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好与社会融入到一起,做到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在我国的高院校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想要做好音乐人才的教育培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就必须作出培养模式的改变,从而为培养出优质的音乐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院校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创新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探讨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3期)2021-01-14 00:49:34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