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调查分析

2023-11-03 04:00:10张德宜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素养职业高职

张德宜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伴随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明朗化,高职院校招生渠道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学业水平、3+证书、三二分段、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普通高考等招考方式均可为适龄青年提供升读高职院校的机会,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单一普通高中毕业生结构,变成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混合,且职业高中毕业生比例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如何从学校、学生不同视角提出因应措施,课题组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基础的状况,进而从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和职业素养提升提供参考。

一、指标确定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第二条指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20号)指出“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综合以上法规文件精神,课题组确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一级指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相关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二、量表编制

(一)量表编制

以表1中的19个二级指标为依据,结合实际对每个指标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形成了81个题项,其中19个题项为反向题,占23.46%。组织了学生代表对每个题项进行了词义的完善,使题项的表达既达到测量的目的,又适合学生的语境以便能够准确理解每个题项的内涵。为每个题项赋予“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好说、符合、非常符合”五个等级,以使受测者能够通过自我评价选出最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等级。

(二)试测与项目分析

1.抽样试测

课题组随机抽取359名学生样本对量表进行了试测。对于全选同一个选项的,认为其非真实意愿,予以删除,共删除了全选1的1条,全选3的6条,全选4的10条,全选5的3条,共计删除20条,剩下有效数据339条。另有完全缺失的项目共3条,考虑到数据量够,因此也予以删除。

2.项目分析

对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102名学生进行了试测,其中有7名学生所有题项均选一个数据,因而予以删除,进入项目分析的95条数据。

项目分析前,对反向题项进行了计分转换。通过SPSS24.0对81个题项进行量表分析,其中有12个题项区分度不高,具体见表2。删除V4、V9、V13、V18、V34、V38、V46、V50、V62、V71、V76、V81等区分度不高的题项,剩下69个题项。

表2 独立样本检验

(三)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通过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课题组对最终指标进行了内在信度检验,以明确这些项目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结果显示,最终指标的克隆巴赫Alpha≥0.972,见表3。根据德维利斯的研究,“信度系数介于0.6~0.70之间为最小可接受,介于0.7~0.80之间为相当好,介于0.8~0.9之间为非常好”[4]。因此,本部分研究具有非常好的信度。

表3 项总计统计

2.效度分析

将69个题项与总分(Total)进行相关性分析,如果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则每个题项与总分Total的相关性较高,判定标准为r>0.4,表4中V22、V30、V42、V54、V58、V67、V74与Total的相关性r均小于0.4,因而予以删除。

表4 相关性分析

三、问卷调查

课题组结合实际,以“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服务精神、奉献精神)”“职业素质(工作态度、工作纪律、职业习惯、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安心一线)”“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素质)”作为评价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经完善后的量表一共42个题项,课题组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以C职院作为研究个案,以2022年全体新生作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C职院2022年新生共7146人,通过金数据网络调查,共有6298名新生作答,回收率为88.13%,经数据核查,共有691条数据不合格,有效率为89.03%。

四、数据分析

(一)基本情况说明

剔除全选某个数值的奇异样本后,实际参与调查的样本数为5607,其中:男生3700人,占66%,女生1907人,占34%;城镇户籍1928人,占34.4%,农村户籍3679人,占65.6%;独生子女1010人,占18%,非独生子女4597,占82%;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录取的2358人,占42.1%,自主招生的832人,占14.8%,“3+证书”的745人,占13.3%,普通高考的1290人,占23%,中高职三二分段的382人,占6.8%;毕业于普通高中的3663人,占65.3%,职业高中(含技校、中专等)的1944人,占34.7%;中学阶段有学生干部经历的2947人,占52.6%,没有的2660人,占47.4%;中学阶段有社会实践经历的4477人,占79.8%,没有的1130人,占20.2%。

(二)描述统计分析

以本次参与调查所有样本的“职业素养”均值(3.8971)作为“常模”,通过与该常模比较分析相关数据,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样本职业素养二级指标得分情况一览表

1.样本的14个二级指标中,大于常模的有7个,由高到低排序为:工作纪律(4.1682)、职业习惯(4.048)、自主学习能力(4.0348)、诚实守信(4.0201)、工作态度(3.9968)、团队协作精神(3.9885)、组织管理能力(3.9608);小于常模的有7个,由高到低排序为:服务精神(3.8616)、创新思维(3.8574)、创新能力(3.8478)、创新意识(3.832)、安心一线(3.8104)、创新素质(3.7943)、奉献精神(3.6906)。

2.样本的7个变量中,包括“性别、户籍、独生子女情况、招生考试类别、毕业中学类别、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经历”,通过改变不同水平,相关二级指标有变化的分别是:

(1)独生子女、通过普通高考入学的群体中,大于常模的除7个二级指标外,增加了“服务精神”;

(2)有学生干部经历的群体中,大于常模的除7个二级指标外,增加了“服务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

(3)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群体中,小于常模的除7个二级指标外,增加了“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4)通过中高职三二分段入学、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群体中,小于常模的除7个二级指标外,增加了“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工作态度”。

(三)相关统计分析

为了检验高职学生的家庭条件与职业素养是否具有相关性,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为等级变量,因此采用等级斯皮尔曼相关分析。课题组分别将“职业素养”及其一级指标“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与“家庭经济条件”作了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6。

表6 职业素养与家庭经济条件相关性分析

表6显示,职业素养与家庭经济条件的相关系数rs=0.082,p=0.000<0.05,说明职业素养和家庭经济水平之间真实存在极弱相关关系;职业道德与家庭经济条件的相关系数rs=0.070,p=0.000<0.05,说明职业道德和家庭经济水平之间真实存在极弱相关关系;职业素质与家庭经济条件的相关系数rs=0.082,p=0.000<0.05,说明职业素质和家庭经济水平之间真实存在极弱相关关系;创新创业能力与家庭经济条件的相关系数rs=0.078,p=0.000<0.05,说明创新创业能力和家庭经济水平之间真实存在极弱相关关系。

五、问题关注

(一)学生的“奉献精神”堪忧

样本“奉献精神”的均值为3.6906,是14个二级指标中均值最低的,且与常模偏离较大,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令人担忧。奉献精神与集体主义教育有关,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过去相比,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的作用越发明显,加之科技发展对于市场作用的强化,譬如互联网的加持,使人们对市场和科技的依赖程度,远超过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譬如过去找工作需要找个熟人帮忙,而现在更多的是透过平台获得支持。而市场对于人们观念的强化是“交换”,而不是无私的奉献,这使社会的“唯利”倾向越来越明显。奉献精神,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正是仰仗一代一代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正是一代一代人不讲索求、只问奉献的精神,才使我们国家用了最短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发展国家数倍的时间。高职学生奉献精神的不足,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低

创新创业能力的4个二级指标的均值“创新思维(3.8574)、创新能力(3.8478)、创新意识(3.8320)、创新素质(3.7943)”均低于常模,尤其是“创新素质”与常模的差距最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但中小学阶段学校教育更注重文化课的传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课业成绩,而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课时的保障,升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小学阶段多数的课业成绩并不理想,但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并没有开展更多与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相关的课程,即使是职业高中,受分类高考对升学诉求的驱动,更多的资源也往文化课方面倾斜,以升学率作为重要的评价业绩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扼杀学生的天赋,使学生朝着一个模子发展。素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升学导向的教育,无疑是对这一支撑的舍弃。

(三)实践经历对学生职业素养有促进

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其职业素养的二级指标中,大于常模的有11个,说明学生干部经历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作用明显;通过“中高职三二分段考试”入学的学生,其职业素养的二级指标中,低于常模的有10个,显示此类学生的职业素养较低,说明中高职三二分段中,学生在中职期间的培养效果一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其职业素养的二级指标中,低于常模的有10个,说明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效果突出。学生干部经历是学生在校内的社会实践,其岗位是有限的,但校外的实践体系如果得不到健全和完善的话,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得到社会实践历练的机会是较少的。虽说现在共青团通过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但众多父母为确保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低质量的应付反而成了主流,还没有真正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四)家庭条件对学生职业素养影响甚微

样本的职业素养及其3个二级指标均与家庭经济条件存在极弱的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并不明显,说明此类学生的家庭教育并没有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改进。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相对而言,改革开放前的孩子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因而家庭的传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大。伴随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西方化的“自我”意识,市场化的“逐利”观念,网络化的“虚幻”场景,无不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冲击,深刻影响着我国优良的传统家庭教育体系,孩子在外界诸多“负面”因素的多重叠加下,不少孩子对于家庭正面的教育要求,如“做人要踏实”“要有担当精神”“要讲奉献”等,孩子反而认为是“束缚”他们的绳索。加之多数家长对孩子重经济扶持轻思想教育、重呵护关照轻挫折磨砺的观念引导,较之于过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确实有滑坡的倾向。

六、对策建议

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招生入口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其主旨是为了让更多的适龄青年走进校园接受高等教育,通过专业赋能增强其未来就业的竞争力。面对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生源结构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如何提升其职业素养?学校唯有因材施教,聚焦学生职业素养的共性问题和主要短板,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特点,从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出发对学生施以影响,为此,结合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提四点建议。

(一)完善志愿服务育人体系

志愿服务是培育学生奉献精神的重要抓手,团学组织的志愿服务育人体系通过多年的打造已较为完整,是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施以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实践表明,志愿服务流于形式的情况也较为普遍,部分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更多地是迫于学分要求,而非自身内在需要。基于此,一是改进赋分机制,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变时间积分为效果赋分,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兴趣和特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根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进行赋分,如学生利用暑期到边远山区为留守儿童送去陪伴、送去知识等,将原本按时长积分调整为根据当地政府、村民的评价进行分等赋分;二是发挥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入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方面获得表彰的学生利益相关人如家长、教师、学长,将他们优秀事迹通过讲座、互动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宣贯,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三是强化公益性劳动对学生的磨砺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活动,推动学生积极投身农业生产活动,将汗水洒在扶农助农的大地上,体验无私奉献赋予自身成长的满足感。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创新创业能力较低是高职毕业生创业率低下、创业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的机制优化,推进“三教”改革,包括:改变教师结构,大力度提高来自企业有创业实践经历教师的比例,通过引进企业创始人为创业导师,切实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指导的效果;改进教材内容,针对现有教材以理论传播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限性,大力推进“活页式”教材建设,着力导入以真实项目为蓝本,以动手实践为主体的内容体例,切实发挥企业教师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引导学生以创新为导向,帮助学生掌握适切的创新方法,通过实践参与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通过项目反思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活动,传统的单向传授教学法显然不能胜任,这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多元的办法,引入现场观察、案例研讨、任务驱动、项目打磨等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获得全过程、系统化的锻炼。

(三)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学生有实践经历较之于少或无而言,其职业素养的“得分”要高,从中可以看出实践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支撑。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学校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途径,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22〕65号)的精神,鼓励学校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实习实训,为此,高职院校要着力从校内、校外两个维度推进校企合作,校内着力打造“校中厂”,校外着力推进“厂中校”,为学生创造更多产教融合实践的平台与机会,切实使学生能够在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师傅”指导下,实现“做中学”,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通过真实生产实践获得内化,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历练专业技术技能,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四)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模式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至关重要,但由于方法不当或措施不力,致使高职学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也是数据分析显示家庭经济条件和学生职业素养相关性不强的重要原因。虽然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会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因其与父母的代际差异而产生冲突,但总的来说在未来就业选择上,多数会听取父母的意见,但多数父母出于情感的因素,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基层做起,从事生产一线的相关工作,怕孩子“吃苦”。其实从企业用人反馈的信息显示,企业倾向于通过一线锻炼来培养骨干,需要通过基层磨砺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此,学校需要与家长建立定期沟通的机制,将党和国家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一时间通过相关渠道传递给家长,转变家长的观念,引导家长与学校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素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