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青 倪华东 陈艳芳 朱泽铧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开始走进“跟着莫言学写作”。第一堂课就让我们从莫言童年生活的故乡开始聊起吧!
莫言的童年是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小村庄度过的。对于故乡,莫言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说,“故乡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流进了我的血液”。在莫言的眼中,故乡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山川河流和动植物,都构成了他写作时的细节,有了这些故乡的风景事物,小说才生动活泼。
读着《故乡的原野》这篇选文,大家是不是有这样一种错觉:作者莫言就像一个贴心的导游,他陪伴在你的身旁,一边提醒着你行走的路线,一边向你分享着沿途的风景和他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文中这几句话:
①沿着这条奇树镶边的黄土大道东行三里,便出了村庄,向东南方向似乎是无限地延伸着的原野扑面而来。
②如果是夏天站在这里,无法不沿着黑土的弯路向东南行走。
③继续往前走,假如是春天,草甸子里绿草如毡,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小小花朵,如同这毡上的美丽图案。
读着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身形高大、眼神睿智的莫言正抬手指着前方向你介绍行走的路线呢——“沿着这条奇树镶边的黄土大道东行三里,便出了村庄”“沿着黑土的弯路向东南行走”“继续往前走”,你看,这是不是跟我们外出旅游时,导游对你的介绍是一样的。
虽然只是文字,但是我们仍然清晰地感受到整个行走视角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小村庄走上黑土弯路,经过有草有花的草甸子,最后站在那个不能称之为“池塘”的池塘倾听虫鸣、蛙鸣。
为什么莫言的文字会带给我们这样的阅读感受呢?其实秘密就是四个字——“读者意识”。
有人要问了,什么是“读者意识”啊?其实“读者意识”很简单,就是说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字是分享给哪个人或者哪些人的。这个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就是他的读者。
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人至此总是禁不住回头,回头时你看到了村子中央的天主教堂上那高高的十字架上蹲着的乌鸦变成了一个模糊的黑点,融在夕阳的余晖或是清晨的乳白色炊烟里。也许你回头时正巧是钟声苍凉,从钟楼上溢出,感动着你的心。
你瞧,这里的你是谁?不就是你吗?是不是有一种莫言跟你对话的感觉!再比如——
黑土在夏天总是黏滞的,你脱了鞋子赤脚向前,感觉会很美妙,踩着颤颤悠悠的路面,脚的纹路会清晰地印在那路面上。但你不必担心会陷下去。如果挖一块这样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会明白了这泥土是多么的珍贵。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在聆听莫言向我们描述黑土的神奇呢!赤脚踩在夏天的黑土上,这感觉很美妙!而挖一塊这样的黑泥,攥一攥,又能让人感到黑泥的珍贵。莫言对故乡黑土的美好情感,就是在“踩”“挖”“攥”一连串触觉的亲近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得到。读着莫言的介绍,我们似乎有那么一种冲动,想赤着脚去大地上、田野里走一走,体验一下黑土独特而美妙的感受。
这样充满“读者意识”的语言还有很多,比如莫言向我们这样介绍那个草甸——
不时地可以看到草黄色的野兔儿一耸一耸地从你的面前跳过去,追它几步,是有趣的游戏,但要想追上它却是妄想。
我猜,莫言肯定是追过那只草黄色的一耸一耸的野兔儿。当然,即使追得气喘吁吁,肯定也是追不上的。你看莫言最后不是跟你说了吗,“要想追上它却是妄想”。哈哈,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去追一追那只一耸一耸地从你面前跳过去的草黄色的野兔儿……
好的,孩子们,相信现在你已经完全感受到了,莫言在写作时强烈的读者意识,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莫言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导游,带着你行走在他故乡的原野上。
(注:《故乡的原野》选自《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