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 梁启麒
2020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的首要教学要求是“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与党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战略举措同向而行。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在多元文化和多渠道信息的影响下,学生受到的思潮冲击也是多元的,恰逢中职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建设直接影响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为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效的新要求,针对中职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困境,围绕中职英语教材案例,从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策略探究,为英语教学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困境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急需的一场教育范式的革命,也是顺应“三全育人”大格局的需要。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对课程与思政融合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1.课程思政定位不明
一些教师缺乏教学与思政的融合,无法找到英语和思政的契合点,仅是将思政内容生硬地加入课堂中,导致课程与思政两张皮,教书和育人相脱节,学生难以体会、无法共情。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领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程思政的要义,未正确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2.课程思政元素缺失
“中职英语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推动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以文化人、课程育人具有独特的优势。”(高彩梅、徐兆林,2022)但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与语篇的关系等知识的传授,对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理解和拓展较少,在素质目标的达成上甚至仅仅是在口头一带而过。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教材中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把握不充分,对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深入。
3.课程思政嵌入方式单一
“传统偏重单向度的‘第一者视角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浪潮中令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甚至抵触情绪,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曹峰,2020)课程思政不该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更不是单向灌输,而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环境和实际诉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中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探究
1.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正确把握课程思政定位
(1)研读课标中的素养要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西方文化传输的重要载体;但当下有些英语教学只片面地重西方文化的输入,导致中华优秀文化的失语现象。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自主学习组成。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但不能失去本土文化意识。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必须强化中国文化,不应存在学生熟练地用英文介绍圣诞节、感恩节时,却不能描述春节、端午节的现象。
(2)领会课程思政要义
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课程思政不是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品德塑造、价值引领等思政内容嵌入式、融合式地介入学科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
(3)协同学科和思政融通
中职英语教师应当将学科任务、英语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相融通。一方面,英语课堂推动跨文化理解,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化,在了解中西思维差异的基础上客观对待不同观点,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英语学习促进文化传播,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即中职英语课程应注重输入和输出两手抓,帮助学生在发展语言技能、认识外国文化的同时,更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更要坚定文化自信。
2.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纲要提出应“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英语学科教师要对课程思政守好渠、種好田,务必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提炼出本学科、本专业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以外研社《英语(基础模模块1)》为例,该教材包含的八个单元分别对应设计了一个主题,由单元主题目标和教学素材组成教学内容。从该教材的思政内容供给出发,思政元素挖掘可参考表1。
3.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课程思政教育话语
(1)结合特色——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结合所在的地域特色进行融会贯通。以《英语(基础模块2)》第五单元“Travel Broadens the Mind”(旅行开阔眼界)第2课时为例,阅读部分是关于北京、桂林、上海、成都等城市旅游特色的介绍性文本,训练学生获取文本的主旨大意和关键信息的能力。
笔者结合所在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建筑专业特征和广府地域特征,重构出介绍广州特色的文本,以展示岭南特色为切入口(见表2)。新融入的岭南建筑陈家祠、秀丽白云山、粤式虾皇饺以及都市景观珠江新城现代建筑等元素,与原教材中各城市介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食和现代生活等元素交相呼应,拓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理论与生活相贴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到我国的地大物博、本土的景点特色众多,提高对中华传统粤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为学生传承中华文脉、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积淀,以期促进地域文化传播。
(2)时政要闻——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应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充拓展,增强知识与时事的紧密联系。以《英语(基础模块1)》第七单元“When Disaster Strikes”(灾难来临时)为例,单元内容涉及常见的自然灾害、灾害预防和应对措施等话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
课程实施中,借助视频播放2022年重庆发生的森林火灾以引发学生思考:因连日高温的影响,重庆山林突发多起火灾事故,涉及多个地区。当地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扑救,灭火直升机、消防队员、武警官兵、志愿者迅速出动;气温超过40℃,在火辣的太阳下,摩托车手们背着近五十斤的物资,一趟趟重复着单程半小时的陡峭山路……无数微光,无穷力量,在全民一心的奋战中,山火被扑灭,灾情得到控制。该时政素材与单元主题契合,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讨论,学生学会敬畏自然、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引导学生致敬平凡英雄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價值要求融为一体,提升社会服务感、责任心和行动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3)实践活动——文脉传承
课程思政要突破教学话语的抽象、枯燥,提升教育对象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度,要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丰富和创新。《英语(基础模块1)》第八单元“Enjoy the Festivals”(享受节日)教学目标是学生了解中外特色节日,能用英语简单介绍如何庆祝各类节日。
对于教材涉及的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以“饺子”作为中华儿女表达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的特有方式欢庆春节为切入口,准备好包饺子的相关食材,在学校饭堂开展一堂包饺子的动手实践课程:包饺子寓意幸福美好——煮饺子寓意蒸蒸日上——吃饺子寓意团圆安康,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饺子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幸福、添财、吉祥、希望等象征之意,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三、结语
中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中职英语教师应不断强化思政意识,提升思政教学能力,深入挖掘英语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一以贯之中常抓不懈、在久久为功中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