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细女
侨批多见于20世纪,又称“番批”“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机构寄回国内亲眷的,常合家书与汇款一体的特殊邮件。侨批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华人去国离乡、逆境谋生、重义守信、顾家报国之深情,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完整性”等特点,被著名的古典学者饶宗颐誉为“海邦剩馥,侨史敦煌”,2013年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今天,侨批不仅是我们研究20世纪乔史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是我们研究百年党史的珍贵文脉。侨批直接提及中国共产党的叙述较少,但它记录了二十世纪前半页国运多舛,人民生活艰难,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又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华侨支持党和祖国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感人事迹,表达了众多华侨对于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再次站立于世界舞台并不断取得更大成就的欢欣鼓舞。现存于粤、闽、琼等地的侨批已成为我们深化百年党史认识的重要窗口。 从“侨批中看党史”,透过“咫尺素笺”回眸家国沧桑,时代洪流。侨批党史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精神同向、实践同行、方法同理的崭新维度。
一、侨批党史与大学生思政课的内在关联
(一)精神同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党爱国爱人民,是思政课最为突出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也是思政课最为关键的课程使命。侨批党史与思政课最深厚的内在关联,根本在于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契合。
凝结在侨批中最高贵的是什么?就是华侨爱党爱国爱家的精神品质。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江门台山密冲乡,侨眷妇女们在该乡中共党支部委员李德光的教育、发动下,献出长短枪70多支,手榴弹50多枚,子弹1500多发;手捧金器首饰、银圆,排队把来之不易的侨汇投进献金箱里,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又如,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印尼华侨陈金秀在侨批中喜言:“亲爱的大哥大嫂:解放后的新中国,在短短的三年当中,全国一切的一切都换(焕)然一新……我自己也常常看《人民画报》……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强大、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已屹立在世界上。中国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翁了……”深深地表达了华侨对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建设新中国的欢欣和感激。
(二)实践同行:践履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
侨批党史是华侨重义守信、知恩图报、自强不息、爱国爱家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鲜活见证。早年华侨过番谋生,命途漂泊;世界烽烟四起,九死一生,且音信交通诸多不便,华侨与家国亲友基本处于地理隔离状态。如此艰难境地,海外华侨既无人可依也无人督促,但却把辛苦所得之分毫,悉数寄回,或养妻活儿,或集资兴教,或捐资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如1947年,泰国华侨郑开源给身在潮州的儿子的侨批中写道,“振贤吾儿,自付15万元收知,5万交给你伯父收用,余着则作家需,对于学业务必埋头苦学,方有上进,学业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寥寥数字,饱含了一位父亲重义守信和责任担当。又如1938年,泰国华侨苏君谦、郭子纲、黄奕等捐给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时驻武汉办事处的八路军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代转,并回信表敬:“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材之养成,爱国热情,输堪钦敬。”据不完全统计,1937-1945年期间,华侨捐款支持祖国革命事业总额达到50亿国币。而这些捐款中,有的是捐给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华侨用实际行动支持党和祖国的革命事业。
(三)方法同理:小故事深寓立德树人的大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如何才能讲好大道理,使党的高度照亮大学生的视野,党的温度滋润青年大学生耳窝、心头?把大道理寓于小故事,用小故事彰显大道理,是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一纸纸薄薄的侨批,就是一个个家国浮沉、历史沧桑的故事,就是一个个大时代小人物的人生跌宕和情感起伏的真实记录,有着浓厚的时代特点、生活气息和深刻的人生体会、家国情怀,是大学生较易理解和产生共鸣、甚至学习的为人处世重要观照。从侨批中看党史,从侨批党史中讲理想信念、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小物品、小故事,引出大情节、大道理,折射大时代波澜壮阔的斗争精神、创造精神、民族精神,是比较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切入点。
二、侨批党史与大学生思政课的融合困境
(一)思政教师对侨批党史育人价值的认识不足、发掘不深
为了更好地了解思政教师对侨批党史的认识和发掘程度,课题小组做了一个简要的在线问卷调查,收到调查问卷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02份,问卷有效率87.5%。调查结果显示,77.8%的思政教师知道侨批为何物,但也有57.4%的思政教师表示对侨批党史的熟悉程度只是达到“一般”水平。思政教师对侨批党史的认识不深,客观上限制了此类教育资源的深挖和运用。笔者分析,以上情况的成因可能包括:一是侨批党史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思政教师对侨批党史及其育人价值的认识不足。
(二)侨批党史进入思政理论课的频率不高、形式单调
通过个别思政教师的在线问卷、访谈和课堂观摩,课题小组发现,思政教师较少融入侨批党史。从融入的课程对象来看,主要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从融入的形式来看,多数以案例材料形式直接呈现,欠缺精致和编排,教学效果不够突出。
究其原因,一是信息爆炸时代,可供选择的思政素材较多;二是不同的思政课有其特殊性,受访思政教师任教的思政课不同对教学素材的选择不同;三是本专科高校的思政课程开设不同;四是不同的高校所处的地方文化氛围有所差异,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相异。
(三)侨批党史与思政实践课契合条件不充分
影响思政实践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安排、地方条件、社会热点、政策导向等客观因素,又有学生需求、学生素质和教师工作状态等主体因素,开展难度较大。而侨批党史本身的地域性比较明显,多数侨批党史实物资料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就广东而言,多数侨批党史资料在江门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其他地区较少此类教学资源。客观上,侨批党史走进思政实践课就十分讲究地域契机。
三、侨批党史融入大学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加强“侨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以教育人们不忘近代国耻和老一辈华侨的创业之艰,深化我们对新时期打好“侨”牌的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认清、认准侨批党史与思政课的融合点,用新、用好侨批党史与思政课的切入点,创新、创强侨批党史与思政实践教学的承载点,充分调用一切积极因素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大学生,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深度融入粤港澳地区发展赋能。
(一)认清、认准僑批党史及其融合点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饱含深情地说,“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寥寥数语,总书记高度概括出侨批、侨批党史的精神核心,也从侧面反映了侨批党史的育人价值。《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在看完“歌仔戏”时激动地说,“我很喜欢这出戏,它真正突出了情感,突出了人的精神世界,不只是说写得多么苦难、多么悲惨,而是苦难和悲惨像被大浪淘沙一样,留下最闪光的东西——重信重义,感恩知恩。”我们要认清、认准侨批党史与思政课的融合点。
比如,侨批党史可以运用到大学生人生观、金钱观、家风家教的教育,可以运用到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启发学生何为人生“大德”,也是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分。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华侨寄信汇款中,体会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悟他们的家庭之爱、家乡之爱、祖国之爱、骨肉同胞之爱、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之热衷,而不只是停留在创业维艰的苦,赚钱养家的疼,更不能沦为庸俗的物质追求之难,矮化侨批党史的精神品位。
又如,侨批党史还可以融入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当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与中国近代社会实践紧密相连,侨批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民生写照。今天,我们既可以通过侨批党史感悟历史发展和民心所向,甚至社会发展规律,感悟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
(二)创新、用好教学方法及其切入点
首先,将侨批党史的学习与党史学习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原文阅读与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
结合侨批党史资料和思政课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查阅原文史料,便于学生获得对侨史、党史最直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侨批党史、理论与现实”。比如,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观点和事实,过去我们课堂上经常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维新变法等道路都在中国走不通、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作为对比讲授,这是一种宏大叙事的方法。为了进一步讲好这个问题,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
“‘贵党与各民主党派所号召之新政治协商会议,以组成人民联合政府,美堂认为乃解决国内政治唯一之方法。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一位华侨的信。请同学们认真查阅相关史料,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这是爱国侨领司徒美堂亲书的《上毛主席致敬书》,从侨批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选择。很多同学还把与此相关《司徒美堂》电影,《南楼七壮士》的感人事迹带到课堂分享,为理论注入情感的力量,增强大学生对党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其次,通过播放《国家记忆》《侨批》《记住乡愁》《跨越山海的家书》等与侨批党史有关的大型纪录片,让学生从侨批、侨史中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把握党史的历史逻辑,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和历史耐心。
最后,将学习侨批党史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延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比如,我们通过“学习通”“职教云”等学习平台,在思政课程资源库中,加入有代表意义的侨批党史图片,抗日战争时期华侨组织“飞虎队”英勇抗日的先进事迹,又加入“歌仔戏”、电视剧《侨批客》《出洋》,短视频《侨批中的党史》等小视频,让学生从艺术中接受侨批党史的熏陶和滋养。
(三)创新、创强实践教学及其承载点
侨批党史在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创新、创强侨批党史与思政课的承载体,打破客观地域限制;另一方面要打造课程思政大课,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
首先,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禀赋,用“活”的侨批党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推动“真”的实践。比如,广东省的江门市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福建省的泉州侨批馆等,这些展馆不仅有珍贵的实物侨批史料,并且凭借新媒体技术,开设线上展馆。我们能创新社会实践手段,运用多媒体、3D立体成像、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实现侨批党史跨越时空界限,实现云端的沉浸式学习。我们不仅能走出去,还能请进来,充分发挥党史“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等做侨批党史巡展,多种方式开展交互性学习,以启润大学生红色青春,汲取红色精神和智慧的力量。
然后,搭建思政课社会实践与大学生专业发展的联动平台,用“实”的行动提升“行”的效果。弘扬侨批精神,学习侨批党史对大学生有何意义?我们如何增强侨批党史的学习、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与大学生专业发展有效联动,激发协同育人的活力,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值得思考和探索。为此,课题组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我们组织学生到有侨资侨史背景的企业观摩学习,到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湾区青年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样板项目实地参观,甚至结合专业实习实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刻体会侨批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又可以充分发挥侨批党史的所学、所悟、所思,增强学生与企业、基地、与港澳青年的业务、文化和情感交流。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又与联合学校学生党支部、团委、青协等,举行社会实践成果汇报比赛,充分发挥侨批党史学习与专业实践的教育意义,通过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动发声,增强教育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此外,我们还以文创艺术形式推动大学生从侨乡党史的学习和创作中启润大学生青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如侨批党史微视频制作比赛,侨批党史剧本创作比赛等形式,既发挥了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挖掘了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力,让大学生在自我深化侨批党史中更懂时代的召唤、青春的责任,强化大学生的爱国行和强国志。
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侨批党史的宣讲活动和学术讲座,推动侨批党史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侨批党史精神实质的把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结语
二十大报告的结语部分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百年侨批党史,正是伟大的中国精神的真实载体,对于培养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学生是难得的历史遗产和精神瑰宝。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坐标,回眸侨批党史,为的是牵手年轻一代,品爱党爱国爱家之高尚,信心信念信仰之坚贞,为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冀.地方基层国际传播如何彰显自身特色——江门市讲好侨乡故事的实践与思考[J].对外传播,202(303):48.
[2]林慧.挖掘潮汕侨批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08):105.
[3]许建平.文献学视角下的侨批文献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121-123.
[4]闫媛媛.记忆遗产重现历史“海邦剩馥”吐露芬芳:读《闽南侨批大全》(第一辑)有感[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01):92-94.
[5]晏露蓉,黄清海.侨批:中国信用文化之珍品[J].征信,2013(10):1-5.
[6]陈观润.五邑华侨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6.
[7]广东省档案馆编.侨批故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門市2020年度党建研究项目“传承侨批精神 培育中医药人才——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57)的阶段成果;广东省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2LX110)的阶段成果;202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疫情防控视角下医学生责任与担当教育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LX111)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