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3-11-03 17:07:21董怡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佛山思政高职

董怡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明思政课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德技双修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任务,这就意味着高职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政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还应该让地方故事、地方精神浸润高职学生心灵,帮助高职学生培育专业自信心、增强地域认同、提振家国情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力量源泉。佛山非遗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截至2021年6月,佛山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1项,另有省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73人,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8个。[2]高職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为高职思政课提供力量源泉。推动佛山非遗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研究,应遵循“为何融——融什么——融入困境——怎么融”的研究思路,开发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适合思政教学的优秀内容,找准佛山非遗与高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点,针对融入过程面临的难点,如时代困境、认知困境、制度困境,探索二者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包括运用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增加非遗知识储备充实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力完善制度保障,最终实现以文育人和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实现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既是把思政课具有的强大“育人”功能与佛山非遗蕴含的凝聚、熏陶、教化的“化人”功能相融的有效途径[3],共同聚焦于“对人发展的关注”,也是点亮高职学生思想的火炬,增加学生对佛山非遗的亲切感和对佛山的认同感,是激发强大育人力量的重要抓手;更是传承和保护佛山非遗,呵护佛山的城市底蕴,守住岭南文化的根与魂的现实需要。

一、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必要性

佛山非遗的鲜活故事拓展思政课内容范畴。佛山非遗博通古今、多元融合、深邃厚重,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行业性。佛山非遗传承人的奋斗故事、佛山非遗项目的保护故事、非遗作品的红色故事,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等方面,以“史实之真、明德之善、艺术之美”,为思政课提供可资引用、具备普适性的思政精彩素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

佛山非遗的厚重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一体,家国一理。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力量,能够引导学生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锻造反抗外敌入侵、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为一体、勇于克服艰难险阻、敢于担责、坚忍不拔等精神。

佛山非遗资源锻造高职思政课的教育底色。佛山非遗资源赋予高职思政课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宽度。高职院校依托其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地推动佛山非遗融入思政课堂,打造“专”而“精”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激励学生懂得“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4],勉励学生练就真本领、坐实真功夫,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榜样,立志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做忠诚的爱国者。在战火纷飞、民族气节高涨的革命年代,佛山醒狮从业人以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为己任,把“瑞狮”(粤语与“睡师”同音)改名为“醒狮”,表达着“东方雄狮不再沉睡”的爱国情绪。以蔡李佛拳为代表的鸿胜馆武师钱维方、梁桂华、吴勤等,积极保护共产党员和党组织安全,为国为党参加淞沪抗战,领导佛山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5]粤剧《铁军》再现佛山革命烈士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刑场上的婚礼。上述例子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情怀、中国意志。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佛山木版年画雕刻的要义为“细心”二字、85岁高龄的梁珠全身心投入香云纱染整技艺、75岁高龄的何汉沛对十番音乐的青少年培训与演练、木板饼印传承人杨海成能根据木板轮廓雕刻出精美图案,等等。上述故事展示着佛山匠人爱岗敬业、慎始如一、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他们苦干实干锻造出精湛技能,涵盖着佛山制造强市软实力的工匠精神,成为契合当今我国制造强国发展的精神引擎。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叠滘弯道赛龙船狭窄曲折的河道竞速,上演“水上漂移”,传递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奋勇争先、同舟共济,发扬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和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如鹰爪拳、洪拳、蔡李佛拳等传统武术的习武者,既要有志有勤、又要有勇有谋,从习武伊始就明白,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只有“百日铸基千日功”,才有一身本领留在身。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凝结成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基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非遗项目“水乡农谚”以“桑基鱼塘”耕作方法为载体,含有农事节气、农业管理等生产方法,体现佛山人民推崇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另外,陈村花会、竹编、石湾陶塑中的动物陶塑、传统医药使用技艺等,展现了佛山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共建美好家园的需求。

三、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一)时代困境:社会变迁引致佛山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限性

有些佛山非遗项目面临生存“空间窄”“触碰难”的困境。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部分非遗上百年的“慢工出细活”的传承方式,与工业化、娱乐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形成巨大偏差,又因为制作难度大、工艺繁琐、资源消耗大的原因,其生存空间受挤压、传承被迫中断,导致人走艺失、脱离时代。例如:佛山铜凿剪纸一度消失三十余年。在实际的思政课堂教学中,相关信息的系统性和完整度有所缺失,难以面其全貌,制约思政课教学知识授受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有些佛山非遗项目,例如:粤剧、十番音乐、龙舟说唱、三山咸水歌等,虽然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厚重传统,但是疏离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年轻人审美相差较大,学生的兴趣度和关注度不足,难以产生共鸣,产生“授而不听、授而难受、授受分离”的教学局面。

(二)制度困境:保障机制缺位制约佛山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灵活性

相关部门保护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较强,但是,对推动非遗传承人与校园“搭台+建制”等措施,例如:馆校合作、非遗传承单位联系学校制度、具有非遗特色的高职学校建设等文教融合工作,仍有尚待改进的空间。

学校管理部门对佛山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认识和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打造校园“第二课堂”、增强学校宣传、完善课程设计方案等方面的保障有限。

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佛山非遗源于社会实践,但却因经费、安全、人员配备、责任和监管制度等问题,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实施校外实践时,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三)认知困境:师生认知不足削弱佛山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从教师角度看,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来源复杂,部分教师仅关注自身专业知识的成长积累,对佛山非遗的知识关注度不足,难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融合非遗与思政教育,只能较为笼统地“从知识到知识”(在课上嵌入、拼接、穿插教学案例),难以实现“知识联系生活、知识走向实践”。另外,基于课程设置机制、课程顶层设计、融入内容逻辑体系的不足,在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融合形式单一,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的随意性、堆砌性、庞杂性较高,整体而言,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自下而上的课程建设信息反馈等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看,部分学生功利心较强,认为上高职仅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思政课上讲述佛山非遗故事“与专业学习无关”,在学习过程中应付了事;部分學生对“非遗”兴趣度较高,但是,只停留在佛山非遗“是什么”“有什么”,而对于“佛山非遗如何起源、为什么要传承,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一知半解。

上述因素造成佛山非遗对思政课堂的“硬融入”和“浅层融入”现象,即教学内容生搬硬套或“蜻蜓点水”,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学生获得感较低。

四、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与时俱进,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创新教学方式

数字技术是拉近佛山非遗与高职学生距离的重要渠道。在方式方法上,数字技术助推高职思政课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按需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以虚拟技术“插入”思政课堂,为学生创设与佛山非遗相关的生动、直观、三维的教学情景,实现沉浸式、交互式教学。借助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让佛山非遗在思政课中活起来。例如,思政课教师讲述概论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可以用“佛山香云纱”作为教学案例,在智慧教室内运用VR主体课程展示器等,植入宋庆龄女士曾多次身着香云纱从事国务活动、香云纱绽放国际舞台等视频,强化学生对本专业、本校、本地区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自豪感。

二是以大众媒体“融入”思政课堂,向学生推送非遗的热点话题,为学生创设贴近日常、触碰灵魂的教学情景。一方面,推动佛山非遗电子资源“引入”思政课堂,优化课堂设计。教师可借助学习强国、微信、抖音、B站等,选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度的视频或电影片段,把佛山非遗中浓浓的岭南文化特质、佛山剪纸传承人巧手映初心、代代相传的醒狮醒国魂精神,融入“弘扬中国精神”“锤炼道德品格”等章节的教学。另一方面,引导佛山非遗“走进”社会大课堂,拓宽佛山非遗思政元素的影响力。鼓励学生运用非遗资源,积极参与各级“大学生讲思政课”竞赛,以讲述介绍、角色演绎、分享传递等方式,把自身创作的微视频、微文字、微音频,推送至各级网络平台,不仅能传承佛山非遗文脉,也能让学生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

三是以智慧工具“嵌入”思政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用数据记录教学历程,实现课堂教学的阶段性或者长期性的成效追踪。(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结合开放性课程平台(如各类慕课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如蓝墨云班课、雨课堂、好弹幕等),提前设置佛山非遗的专题学习模块,让学生建构初步的知识框架。(2)课中实施阶段,教师通过开启课堂弹幕畅所欲言、发布限时抢答调动气氛、进行头脑风暴汇聚观点等多种教学方式,拓宽思政课理论思考的广度和深度。(3)课后考核阶段,教师可利用算法和大数据,在后台生成学生课前的学习进度、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测试成绩等参与度,做到自学任务考核、课堂任务考核、课后测试考核三维一体,实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结合。

(二)研以促教,以佛山非遗资源为主体充实教学内容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佛山非遗中的思政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则需要高职思政课教师精准把握学情、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业精于勤促进专业素养提升。

一是研学情,依据学情创新教学内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关注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专业需求、精神需求。笔者通过云班课APP、问卷星的课前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赞同在思政课中弘扬佛山非遗文化,认为佛山非遗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占比71%)和思想教育意义(占比75%),“帮助我更好了解地方文化”(占比81%),“让思政课富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占比69 %)。但是,“课堂介绍的相关资料太少”(占比50%),以及“佛山非遗的思政课融入与专业学习无关”(占比47%)。由此可见,高职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强烈,而且,十分重视自身专业技能学习。因此,应该挖掘什么样的佛山非遗思政元素,使其更贴合不同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值得进一步思索的方向。

二是研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思政课教师既要用好思政理论的“书面教材”,也要用好佛山非遗的“鲜活教材”。对于统编教材,教师应对教材的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注重把本土化史料与思政课教学接轨,做到课、史、时、事“环环相扣”。例如,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章节时,采用佛山鸿胜馆的武术传人坚持革命斗争近百年为例,讲述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需要在斗争中实现,引导高职学生发扬斗争精神,把爱国情怀根植心中,更好投身于社会。

三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扎实“思政+非遗”的理论功底,陈顺理清庞杂的知识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和帮助。佛山非遗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系统化、整体化、鲜活化设计,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思政课教师可参与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讲座、教学培训、考察交流等活动,增加知识储备,提升学识素养、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在课堂上“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做到以审美性内容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价值性内容凝铸学生的思想高度。

(三)行以践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借助“大思政”视域,引导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与学生的个体特性相结合,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贴合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学生的专业实际、生活实际、未来职业规划实际。

一是强化思政课内实践,启发学生从自身专业视角出发,思考佛山非遗的保护路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同向同行,实现更深层的思政育人。以佛山陶瓷为例,思政课教师可以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以自制视频、自制幻灯片等方式,以自身专业为纽带,立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面向世界。例如:(1)讲述“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针对陶瓷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布置以“石湾陶塑技艺如何在历史的淘汰赛中保留下来?”为题的活动,体悟到要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2)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时,针对环境监测等理科专业的学生,布置“石湾怎样才能成为美陶湾?”为题的活动,激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高职学生齐接力;(3)讲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商科类的学生,布置“石湾陶瓷与世界青年对话”为题的活动,讲述石湾陶瓷助推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

二是丰富校内社会实践,置换校园内的学习场域,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带动更多学生共同传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做好校园宣传和成果展示工作,营造浓厚的非遗校园文化,例如:放置醒狮雕塑、武术人物雕像到校内公共区域、校道两侧;粘贴非遗知识海报、放置校园非遗宣传展板到饭堂公告栏、教室宣传栏、图书馆展厅;在校内广播中设置与佛山非遗相关的固定栏目,传递非遗资讯等。另一方面,依托院系组织、学生社团,不定期举办佛山非遗的展示或实践活动,例如:“剪纸忆党史”“醒狮醒国魂校内基地风采展示”“传承广府金绣献礼二十大”等多元化的艺术体验活动等。

三是拓展校外社会实践,组织学生现场走访地方非遗传承基地,推动思政课落地生根。借助非遗传承基地(如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南风古灶等)、纪念馆(如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鸿胜纪念馆等)、博物馆(如广东粤剧博物馆等)、非遗保护展览厅等,打造“大思政”研学路线,把社会大课堂化为思政育人阵地,增强学生的地方认同,砥砺强国之志。同时,学校也可以安排人物访谈环节,推动佛山非遗的传承人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让学生聆听佛山非遗项目的传承故事,切身感受到先进人物的英勇事迹。

(四)有序管理,多主体聚力完善“佛山非遗+思政课”的制度保障

要发挥高职院校“佛山非遗+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既要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位学生愿听、想听、爱听,更要优化制度体系,谋虑长远。

一是政府部门“牵线搭台”,精准对接非遗传承基地“传习”与高职学生“学习”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与非遗传承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助力佛山非遗在高职院校中实现常态化传承。例如,以引育共建为途径,完善非遗传承人、传承基地联系学校制度,推动佛山非遗项目进驻学校。通过配备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专业教练员,或者把传承人推荐至高职院校思政“名师工作室”的方式,打造具有非遗特色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实现师徒结对、师生结对,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与社会文教资源的共享程度。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学校党委与职能部门统筹推进育人工作,多个职能部门协调育人,以项目形式保障思政课实践课程开展。要加强协同联动,推动学校领导、院办、团委、学工、财务、教务、后勤等多个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明确分工和主体责任,定期开展专项研讨,确保“佛山非遗+思政课”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学校可把佛山非遗的思政课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划拨转向经费,用于文教活动开展、教师技能提升、传承人联系学校等,为“佛山非遗+思政课”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是建立教师左右联动机制,系统制定教学大纲,多专业教师集思广益建设好思政课。一方面,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本校专业课教师、本校兼职教师、外校同行教师的交流,把立德树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提升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集体备课组、教学团队、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围绕“佛山非遗+思政课”的课程内容,研制教学指南,系统制定教学大纲,支持建立课件库、问题库、案例库、视频资料素材库等,凝聚专业优势,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等任务,意味着高职思政课教学需要结合地方文化。本文遵循“为何融——融什么——融入困境——怎么融”的思路,推动佛山非遗与高职思政课深度融合。首先,提出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体现为佛山非遗能够拓展思政课内容范畴、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锻造高职思政课的教育底色。其次,找准二者的深度融合点,开发佛山非遗中适合思政教学的优秀内容,如做忠诚的爱国者、工匠精神、奋斗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最后,针对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非遗知识完整性缺失、与学生距离较远、文教融合机制待改进、师生认知不足等,应从运用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增加非遗知识储备充实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力完善制度保障,四种途径出发,探索二者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佛山市以关键“三招”推动非遗传承发展[EB/OL].(2021-06-28).http://whly.gd.gov.cn/gkmlpt/content/3/3324/post_3324612.html#2628.

[3]骆郁廷,李俊贤.思政课何以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01):112-121.

[4]张博令.培养更多大国工匠[N].人民日报,2022-05-26(005).

[5]梁伟永.佛山鸿胜馆与蔡李佛拳[J].中华武术,2005(03):18-19.

[基金項目:2023年度佛山市社科规划共建项目“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3-GJ17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佛山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20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佛山瑞光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08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1:0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广东佛山 小记者参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
小主人报(2015年4期)2015-02-28 2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