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与学的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使教与学有了更多的创造性、可能性,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创造了条件。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展现出的优势入手,如营造气氛、创造情境,解读内容,加深学生理解,拓展学生思维,促进教与学的融合等,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初中语文;优势;原则;策略
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各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教学辅助手段,给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与可变性,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元的同时,提高了教师教学中的创新性、可能性,保证了教学效率。其次,在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趋势下,超强的信息技术功能,丰富的网络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也要有信息时代教学的思想认识,在教学中大胆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媒介,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与网络本身的超强功能,使它们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但灵活、方便、快捷,还能为课堂教学补充各种形式的内容,让课堂增添动感,有形象性、趣味性、真实性等,使教学变得饱满、丰富,使学生的学习也从过去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变成了更灵活、更方便、更轻松、更有效的学习。
(一)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辅助运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了一个帮手,无论是教学难点、课堂管理、还是营造气氛,都能轻松实现,让教与学相互融入,形成一股集中的力量,共同去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不但让教师摆脱了以往照本宣科的单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为学生拓展性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为学生讲授《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无法看到真实的济南的冬天,他们很有可能把济南的冬天与自己所在地域的冬天叠加起来,结合自己的认知与经验给济南的冬天贴上标签,绘画景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也不利于区别学生熟悉的地域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也会脱离作者的情感,无法深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而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在讲课前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或视频,再配上恰当的音乐,让学生看到真实的济南冬天的实景,调动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的认知后,然后再进行讲解,课文中所描写的济南的冬天一下子就形象化、具体化了,让学生能感作者所感,思作者所思,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提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看到了传统教学对于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上的培养的局限性。一本书、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学生的想象与思维就只能靠教师的语言来挖掘和引导,然后再靠学生自己来生成,去拓展延伸,想象力的丰富性可想而知。而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师能将课堂内容用不同的且符合初中生心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内容有了更多的张力,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提升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在给学生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小令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呈现功能,为学生展示小令中描写的场景、图景,再配上恰当的音乐,远比以往教师对着教材一句一句和学生一起分析要更有拓展性。它既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让学生体验游子漂泊天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感受到全诗满满流淌着的漂泊的凄苦与愁楚,真正领会这首“秋思之祖”的魅力。这不但对学生思维与创造性的想象是一种培养与拓展,对于学生深层次情感的挖掘与调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更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学生延伸性地学习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但让教师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性、延展性,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更多的延伸性。无论是学生在预习、复习中,还是在课堂学习中,都能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超强功能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升课本教学难以提升的思维与见识,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学生在预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全面了解这段故事,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使学生回顾名著。或者学生直接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三顾茅庐的影视剧片段或者一些名家、学者对于这一章的赏析、分析等,既能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也能延展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收获更多元、更全面。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功能的可变性、多样性、丰富性,再加上容易操作,可以制作出各种丰富的,多样的课件,找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运用时就会忽视了它的适用性,为了趣味性或者呈现形式的丰富性而滥用,反而弱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有选择性地简化运用,在遵从适用性原则的基础上使用,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
比如,在《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为了突出中心,带动学生的情感,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张毛泽东的照片或者毛泽东与白求恩的照片就能起到突出中心,营造气氛的效果,不能再运用音乐或者背景图片,以免淡化课文的情感,影响学生的理解。
(二)辅助性原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任何呈现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有形式切合内容,能体现出内容的重点,并把内容清晰、明了地呈現给学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往往就忽视了内容,为了套用一些课件的模板,把不恰当的内容硬塞在模块中,不但让呈现不伦不类,内容的脉络也更加的模糊。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充分、科学的认识,不能无条件地依赖信息技术,以表面化的形式来增加所谓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它的辅助性。一定要尊重内容,根据内容需要有选择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使其为课堂教学赋能,从而保证教与学的效率性。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模拟课文实景
过去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条件有限,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人物等,无论多么形象,学生只能凭借课文描写与教师的语言去想象、去猜测,无法直观、真实地看到实景。这虽然对于一些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初中生来说,或许能让他们自己的脑海里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有助于理解和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或景物。但是对于一些想象力有限,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的体会就会弱一些,会影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而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料等,为学生模拟课文中描写的人物或者景物,增强教学的可视化,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强化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在其中的感觉。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或视频,既能让学生“听春”“学春”“赏春”,还能营造教学的气氛,让学生与课文中描写的春景融为一体,听春的声音、鸟的欢呼、花的开放等。这样朱自清的《春》就不仅在课文中,在学生的脑海中,也会在学生的眼里、心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再如,在讲授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张毛泽东伏案写作的照片,就会给学生一种“毛泽东是给白求恩写信或者正在写《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的真实情景,从而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教学赋能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问题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教师解释,一问一答形成线形的学习模式。虽然看似问题能解决,但是学生的收获是单一的,感受是单一的,缺少辐射性、复利性的收获,更激不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使语文这门有情感、有故事、有美好语言等的学科,显得枯燥、乏味,无花、无叶、无果,缺少枝枝蔓蔓的丰富延展性。
在信息时代,教师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功能性,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获得新知的同时,思想也得以提升。
1.通过配音、演绎,让问题情境化
初中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思想活跃、好动、爱热闹,教师要想把他们的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深入学习,有效学习,教师就要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的问题,并且让问题情境化,让学生配音、演绎,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情感。
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好多学生肯定在学习的时候就想,《红楼梦》写的主要人物明明不是刘姥姥,为什么还要单单用一章来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景呢?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截取一段影视剧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并为学生提出问题:“红楼梦为什么用这么大的篇幅写“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件事,从这篇课文中你认为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学生放上这一段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绎,让学生用演绎感受人物,回答问题。当然,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分组表演,录成视频,传到班级群里,然后教师选择一两组对课文中的人物诠释较好的学生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作为教学参考或者问题答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学生答疑解惑。结合信息技术,这样创新性地学习课文、活化课文,既能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用信息技术展示关键词,让学生看见思维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借助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真实场景,但是很少有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或者关键词,让学生看见思维过程。
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教师给学生的问题:“从这篇课文中你认为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PPT图片,图片上呈现与刘姥姥相关的或不相反的关键词,让学生找几个适当的词来回答问题。如风流、粗鄙、老土、狡猾、善良、乐观、懒惰、淳朴、信口开河、重情义、明事理、坚韧不拔等。并用给这些词不同的、鲜艳的色彩,弱化辨识度,增加难度,引导学生结合内容,思考并回答。这样不但能启发学生,还能让学生看见思维的过程,体验不一样的学习体会,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学习的同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借助信息技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也有了共情的能力、生活的经验。所以,初中语文中的课文在学习时更需要学生有感情的投入,来体会课文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并在学习中有收获、有成长。所以,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应试教学的单一思维,不要只重视智教,追求成绩,在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输,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懂得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来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提升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胡适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改变以前的“纯讲”,“纯读”方式,配上恰当的音乐,如《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恩情》《母亲》等,来营造气氛,唤醒学生的情感,然后再进入课文的讲授与赏析等,就能把学生带进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以及对母亲的怀念。
再如,在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放上阎维文《小白杨》这首歌曲,让学生听听歌词,感受旋律,然后再进入《白杨礼赞》的学习,学生就能感受到那一棵棵挺拔的、活着的白杨的温度,感受到他们不怕严寒、酷暑的精神等,从而体会课文的中心,使学生受到白杨精神的感染,为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与品质奠定基础。这不但是新课标对于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于新时代学生的要求,让初中语文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升华其教育教学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时代信息化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有教与学的思想与认知。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开思想、提高认识,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上,结合教学内容大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引领学生改变思维,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不但能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也能为学生发展式成长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与可能性,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彭参 甘肃省礼县第四中学
参 考 文 献
[1]李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9(02):24-26.
[2]李勇.初中語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56-57.
[3]史煜杰.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06):167.
[4]徐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实施方法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7,32(04):7-12.
彭参(1978.06-),男,汉族,甘肃礼县,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