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生明 黄汉中 杨帆
发源于2000多年前的皮影戏是在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戏剧之一。在现代化进程高速推进的今天,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代表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无人传承、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环县道情皮影戏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以创新性保护和发展活力再注入为主要目的,为环县道情皮影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
课题组通过知网等文献数据库和在线浏览器等对已有的与皮影戏相关的文献和书籍进行系统地分类、归纳,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了解了皮影戏的起源、国内的研究现状等,对我国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情况有了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课题组还开展了实地调研,深入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与皮影戏近距离接触,感受其独特魅力。同时,课题组还获取了环县道情皮影戏戏班、艺人的数据,进行分析。
此外,课题组还对环县的皮影传承人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
环县道情皮影戏简介
表演者以牛皮为原材料制作成精妙的戏子小人,幕布为遮挡,灯光射影,辅以特殊的唱腔,即可上演一场“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皮影艺术。甘肃环县当地百姓将环县道情皮影戏称为“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
环县道情皮影戏历史久远,具体起源无明确文献记载,无从考证,其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命名环县为“中国皮影之乡”。2004年,环县成立了道情皮影普查组,历时一年进行环县道情皮影戏田野普查工作,经收集整理,记录了47家戏班和300多名道情皮影艺人的基本状况。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环县是第一个实现了田野普查资料数字化管理的地区。2006年,环县道情皮影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困境
千百年来,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戏剧,在一代代艺人的口传心授下传承至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县道情皮影戏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耕文化空间日益萎缩;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微信、QQ等社交媒体在农村地区的广泛普及,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演出市场日渐狭窄,独特技艺的传承出现断代。
为了挖掘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被制约的原因,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最终回收200份有效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皮影戏保护和传承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
从业者不断减少、老龄化严重,传承人青黄不接
接受问卷调查的200人中,有79.52%的人认为制约环县道情皮影戏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人才,无人传承。
对此,课题组对目前辑录在册且能够参与演出的218名环县道情皮影戏艺人进行年龄结构分析,1950年以前出生的艺人36人,约占艺人总数的17%;1950年至1960年出生的艺人29人,约占艺人总数的13%;1960年至1970年出生的艺人103人,约占艺人总数的47%;1970年至1980年出生的艺人44人,约占艺人总数的20%;1980年至1990年出生的艺人6人,约占艺人总数的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的主力军是1970年以前出生的艺人,老龄化十分严重。
另外,课题组还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艺人的文化程度进行分析,并得到以下结果:小学文化的艺人最多,有121人,占总人数的56%;初中文化的次之,有53人,占总人数的24%;稍识字(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艺人30人,占总人数的14%;高中文化的11人,占总人数的5%;文盲3人,占总人数的1%。这些数据表明,环县道情皮影戏艺人的文化水平比较低。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学习型社会,在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裹挟下,许多年轻文艺工作者更倾向于在新兴的行业领域就业,认为从事传统文化艺术工作缺乏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从环县道情皮影戏艺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看,除三吹以外,其他职业的从业艺人消减更甚,如四弦这一民间自制乐器演奏群体中已经没有“80后”,传承出现了断代的情况。
受众群体单一,演出市场萎缩
接受问卷调查的200人中,有66.27%的人认为制约皮影戏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因素是受众群体单一,演出市场萎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市场急速繁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充裕,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减,新生代年轻群体对电影、电视、手机等更感兴趣,不再关注像环县道情皮影戏这种传统的娱乐项目。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受众多为中老年群体。
另外,农村的庙会和祝祭活动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主要演出场景,而随着社会文化的换代更新,原来借助环县道情皮影戏来祭祀、还愿等习俗活动已经逐渐减少,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戏现阶段的演出市场急剧萎缩。
传播效率低,剧目陈旧
一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统演出剧目时间跨度长,动辄三到五个小时,这种长时间、慢进度的演出已经非常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无法满足当今群众的娱乐需求。
二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的剧目大多是陳旧的才子佳人、妖神魔怪、野史逸闻等,内容老套,新创作的剧目极少,与现代人的娱乐口味不符。
三是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的灵活性、生动性较差,这种绝对原生态的艺术只会引起学者和爱好者的兴趣,并不能长久地吸引大众的眼球。
四是像皮影戏这种戏剧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对戏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县道情皮影戏在演出台词中运用环县本地方言。一方面,环县方言赋予了环县道情皮影戏以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而另一方面由于发音和普通话差异较大,加上演出台词一般为唱腔所表现且用词较为古朴,与现代普及的普通话用语不统一,晦涩难懂,想要对其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难度很大。
皮影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
一件皮影作品一般会经历制皮、炮制、裁皮、过稿落样、雕刻、着色、封色、整理出水、装订、加杆等10多道工序,流程复杂,工艺难度高。课题组在对环县道情皮影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德才老师的访谈中得知,每位雕刻艺人的制作工具多达二三十种,每件制作工具都是艺人自制,虽其貌不扬但坚实耐用。一套完整的用于演出的戏箱的制作时间一般为一年以上,其制作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策略
发挥时代价值,拓展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个文件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在此大背景下,环县道情皮影戏相关负责人员可以积极与各地的村委会对接,组织巡回展览和演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活农村市场,拓展群众基础。此外,还可以建立培训机制,组织专业的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家和传承人为乡村群众提供系统的道情皮影戏艺术培训,培养更多的道情皮影艺术人才,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
打造文旅IP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道情皮影戏作为环县的传统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皮影背后的故事和环州故城的历史文化,打造一个富有故事性的文化IP。相关组织、单位可以通过在环州故城举办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皮影制作工艺体验、艺术展览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深入了解皮影的制作过程和艺术技巧,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还可以寻求与其他相关文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如与当地的传统民居、手工艺品、传统音乐等进行联动,打造一个多维度、多元化的文化IP,提升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市场价值,更好地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联合本地院校,科普非遗文化
相关组织、单位可以将环县道情皮影戏融入本地中小学的美育课程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触到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可以组织道情皮影戏的观摩活动和实践体验,邀请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人和手艺人到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道情皮影的制作和表演过程,增进学生群体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兴趣和理解;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道情皮影戏的创作和表演活动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激发他们对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创作热情,继而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加強学术研究,注入创新活力
创新对于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长远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组织、单位可以建立专门的创新团队或实验室,聚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传承人,提供一个创新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深化学术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推动作用。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创新团队或实验室一是可以承担科研任务,推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理论研究;二是传承人和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创新性的实践研究,聚焦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道情皮影的演绎方式、剧作创作、舞台呈现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路径,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更具观赏性,相关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和具有互动性;三是可以通过出版学术专著、研究论文、艺术作品集等,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戏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和传播,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提升其学术价值、艺术品质及在艺术界的影响力,为传承和弘扬环县道情皮影戏奠定坚实的基础。
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大传播力度
在数字化时代,借助数字技术传播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组织、单位可以制作精美、极具创意感的宣传短片,在网站、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上进行发布和分享,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开设在线课程和工作坊,分享道情皮影的制作技巧和艺术知识,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了解环县道情皮影戏;借助直播平台举办线上展览和交流活动,与其他地区的皮影戏团队进行合作和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和成果,不断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创新发展。
重视技艺传承,培养传承主体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传承和发展,就要重视技艺的传承和传承人的培养。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组织要建立师徒制度,鼓励有经验的皮影戏传承人承担起教学和传承的责任,让年轻人拜师学艺,在老师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传递过程中,逐步掌握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技艺和精神。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需要经费的支持作为保障,因而,当地政府要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者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成立专项资金或者发动企业提供经费赞助,帮助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和项目,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