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博
乡村振兴,离不开孝文化建设,孝文化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基础,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和睦的情感纽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乡村社会的“空心化”,特别是子女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孝文化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与消解。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加快乡村孝文化建设。孝文化是维系涌入城市的年轻一代与留守老人之间的重要情感载体。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乡村老人的赡养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应加强孝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孝文化发展的特征
逐渐强调人格的平等性
人格平等是当前孝文化的基础。我们发现,当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更多的人倾向选择主动沟通,这说明父母是绝对权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另外,随着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子女外出寻找工作机会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父辈也予以支持,这种平等的思想意识是维系家庭孝文化关系的关键。
不断重视义务的互益性
乡村的传统是子女对父母服从为孝,但双方的良好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爱互敬中,遇到冲突能共同协商、相互沟通。为人父母者不仅要对子女进行孝的意识与行为的宣传教育,同时应该向子女施慈。父母要为子女做好榜样,言传身教。父母要照顾好自己,理解年轻人在外工作的艰辛,关心子女的生活与事业发展。对于孝与养老的现实问题,不少老人依靠国家养老保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的压力。同样,子女应该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状况,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这就是典型的义务互益性的体现。
孝知与孝行存在矛盾性
在传统的孝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尽孝容易受到外在舆论的制约,有些行为也不完全是发自内心。随着人们独立意识的日渐增强,子女尽孝更多的是遵从道德观念。人们普遍认同孝敬老人、尊重长辈的观念,在孝知上有一定的自律性,但是孝知与孝行未形成完全的统一。大部分人认为目前孝敬老人最大的困难是经济与时间,很多人尽孝的意识与行为很难统一。比如,对于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来说,虽然他们也能理解父母的精神养老需求,但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保障父母基本的物质养老需求以及子女受教育需求,不得已离开乡村,孝知与孝行存在矛盾性。
物质尽孝与精神尽孝存在张力性
由于乡村留守老人较多,很多家庭的尽孝只是停留在物质赡养老人的层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而精神需求却比较缺失,一些父母更关注子女对自身的精神慰藉,所以,物质尽孝与精神尽孝存在张力性,需要兼顾和平衡。
总体看来,在城乡流动的社会环境下,留在父母身边工作的子女并不多。乡村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他们大部分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回家跟长辈团聚。对于老人而言,他们对物质的要求比较低,更多的是希望子女常回家看望。现实中,很多老人不愿过多地去打扰子女的家庭生活,特别是青年一代前往城市工作,老人更习惯于在乡村生活,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使得老人更能理解子女,对子女尽孝并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
促进乡村孝文化发展的对策
加强孝文化的大众化教育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当前背景下,孝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过去传统的孝养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合现代社会。因此,要加强孝文化的大众化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强化广大村民养老敬老的思想意识,促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普及孝文化。
利用节假日组织集体亲子活动,进行孝文化的感恩教育。家庭是孝的启蒙教育和内化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孝文化教育最好的载体。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只有在节假日才能与父母团聚,因此,村委会可以利用节假日,以学校各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亲子活动,对孩子进行家庭感恩教育。亲子活动可以涉及中华孝文化典故的学习、趣味游戏、知识竞答、分工劳动等多种形式,也可以組织父母与子女一同前往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父母言传身教,子女更会把尊敬老人、关爱长辈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内化为一种道德标准与要求。
加强广大村民养老敬老的思想意识,转变老人自身的孝道观念。加强孝文化的教育不止在青年一代,老人的孝道观念也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从“唯老是从”转变为“平等对话”,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在经济、物质和心理上呈现独立的意识,这也是老有所养文化的延伸与发展。父母对于子女的发展,能够给予更加自由的空间,理解并支持子女的工作,体会到精神尽孝和物质尽孝的重要性。
将学习孝文化纳入学校德育课,改善当代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现代的乡村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家庭逐渐从大家族中分离出来,很多孩子缺乏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意识,所以要把孝文化加入教材中,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提高学生的孝道意识。中华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有《孝经》《三字经》以及二十四孝的典故等,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接受到丰富的孝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孝道意识。学校要将孝文化纳入德育课程,并且制定一套测评体系,对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榜样进行精神层面的奖励,并将测评结果作为其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以此激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另外,在加强传统孝文化的学习中,应辩证地看待它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宣传教育人们孝敬长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落实孝文化推广的制度保障
加强村民技能培训,奠定孝文化的物质根基。经济基础是物质生活的保障和前提,目前物质尽孝是人们孝顺父母的主要方式之一。加强村民技能培训,奠定孝文化的物质根基。首先,村委会要借助互联网、专栏、广播电视等公共平台,及时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招聘信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覆盖。其次,搭建用工求职平台,通过送岗位、开展就业援助月以及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让临近的用工企业与求职者对接,根据工作需求开展定向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帮助求职者提高相应的劳动技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最后,政府要搭建政策扶持平台,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并给予扶持。如果村民能够就近就业,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养老问题。
将孝文化逐步融入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觉践行孝文化的意识。村规民约是乡村文化重要的载体。为了提高村民自觉践行孝道的意识,要对现有的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加入子女对父母养老尽孝的内容、标准,依靠传统农业社会的血缘与地域关系,形成一种践行孝道的良好社会风气。要通过制定一些能够促进乡村孝文化发展的村规民约来提高村民的孝文化意识。
推进敬老、惠老、助老工程建设,完善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赡养老人、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养老是目前广大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由于社会养老体制并不健全,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医疗设施、文体设施比较落后,老年人只能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加之不少年轻人长期在外务工,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很难得到及时的医治。因此,除了子女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要完善对农村高龄老人、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发放制度。
创新孝文化的宣传方式
孝文化的推广需要合适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建设,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介深入到寻常百姓家,这为孝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媒介。宣传孝文化,要有选择性地树立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对弘扬孝文化的案例积极进行宣传、教育。
利用榜样示范效应,构筑孝文化网络传播平台。要树立优秀榜样,对敬老、养老的模范进行宣传表彰,这种示范效应对弘扬孝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媒介、电视新闻的力量,对敬老养老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并且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将孝敬、赡养老人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大力发扬。要共筑孝文化网络传播平台,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普及孝文化知识,进行专题报道;另一方面,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等软件的大众化功能,让村民参与到了解孝文化、践行孝文化、向榜样学习的队伍中。
结合本地民风民俗,举办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在乡村开展孝文化的主题活动,可以借助农家书屋、专题晚会、广播电视等载体,对孝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进行宣传。通过开展孝文化知识竞赛,将传统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以及《孝经》、家书家训等文化精髓融入活动中,定期在各村播放与孝文化相关的电影,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另外,在舉办孝文化主题活动时,可以运用歌舞、话剧的方式宣传孝文化。
以特色乡村建设为契机,丰富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以特色乡村建设为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依托深厚的人文历史典故,宣传孝文化典型。一方面,弘扬了地方文化风俗,另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孝文化的教育。因此,要深入了解本地特色乡情,特别是历史人文等。而在对外进行旅游推荐的同时,可以将孝文化作为本地的宣传名片,体现当地的人文风貌,并且将旅游开发与推广孝文化相结合,让孝文化更具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