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2023-11-03 08:11罗娟王裕清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中原

罗娟 王裕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传承数千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断深入开展,以文化发展带动社会全面进步成为时代需求。中原城市群应实现联动发展,在政府主导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引导民众主动参与到黄河文化的传承中,推进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中原城市群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进步。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文化的发展在新时代迎来了新机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摆在黄河流域地区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文化,黄河文化自中华文明诞生之始,就处于核心地位,从夏商周到唐宋,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黄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最為主体核心的文化架构,涵盖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在文化面貌上呈现出繁荣、开放、包容的状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始终面对文化交融与碰撞,但作为农耕文化的核心所在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无可动摇的民族向心力及民族文化认同归属所在地。宋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从民族向心力及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以国家文化主体所在地来看,长江文化的发展与黄河文化是一以承继的关系。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之所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缘由也在于此。进入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引领新时代文化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丰富,文化种类繁多,文化形式多样,既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代遗址、建筑、历史文献等,又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节日习俗,其中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十四节气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体现中华农耕文明中对节气的认知。中华文化中传承千年的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等,皆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戏剧、武术、美术、民间传说、民间技艺等各类民俗艺术,不胜枚举。

读史明智,知古以鉴今,黄河文化始终都在发展中,不曾间断。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主体应是中原文化,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间应从区域文化发展的角度,更加深入推进区域文化发展,以此为黄河文化新时代的新发展提供助力。

从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及区域内城市发展新机遇的角度出发,我们主要以中原地区黄河文化为主体进行探讨。新时代,黄河文化的新表现,应当围绕“以人为本”这一中心进行探索总结。同时,新时代文化表现更为多样化,提炼总结黄河文化时代新内涵,凝聚中华民族之民族品质和民族精神,推进黄河文化形成更深刻的文化吸引力。黄河流域内的中原城市群,需要了解自身深厚文化底蕴所在,深度了解、深度挖掘,探索古今黄河文化之互动,可更好推进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

黄河文化与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策略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原城市群应以黄河文化为纽带,引导民众由被动接受黄河文化到主动融入黄河文化的发展,推进黄河文化与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

树立全局观念,形成文化发展合力

从国家政策导向及当前黄河文化发展热点的角度来看,在一系列黄河文化项目建设之外,未参与诸如黄河国家公园等国家级文化项目中的中原各城市应积极寻找和挖掘自身黄河文化资源,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以文化繁荣助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

中原城市群应破除思维局限,树立全局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原城市文旅一体化建设、中原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以及黄河地标文化建设等。

中原城市群应建立城市联动发展合作机制,从提升中原城市群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建设,从公共卫生、教育、市域交通、文旅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索联动协调机制的建立,以缩小城市间差距,形成文化发展合力,真正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践行到位,推进中原城市群共同发展。

推动文化创新,形成区域民俗文化

中原地区黄河文化资源丰富。中原城市群在以城市联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应确立文化发展目标。以中原地区各类传统节日为例,从城市联动的角度出发,可合作制作中原城市传统节日习俗特辑。黄河文化中,中原地区的各类传统节日由中原辐射全国,从农历一月到十二月,每月均有,并且传统节日习俗始终在民众间持续进行。

中原城市中传统民俗节日内涵丰富,比如每年的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中原地区均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龙,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图腾。二月二天气转暖,龙抬头也象征了万物苏醒。河南武陟县的嘉应观、青龙宫,在二月二这一天,广大民众均会前去瞻仰、叩拜龙王爷,祈愿祈福,同时附近还会有庙会集市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武陟一地关于二月二的习俗中,除了民众要在二月二这一天理发之外,还有敲梁除蝎的习俗,流传“二月二,敲大梁,蝎出来,没处藏”等各种谚语歌谣,蝎指蝎子、蚰蜒等毒虫。无独有偶,在河南巩义地区二月二有着同样的说法。据《巩县志》卷六《风俗志》记载,“二月二日,名龙抬头,敲梁除蝎”。节令民俗反映的是区域内最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价值认同,而在广大中原地区的城市中,类似的节令节日,民俗文化表现均具有同一性。可见,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以强化区域民俗文化凸显黄河文化及中原文化中典型特色,对于提升区域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推动时空互动,打造文化亮点

在中原地区始终传承的黄河文化中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想、文化习惯或是文化传统,是需要今天的人们深度挖掘的。

《巩县志》卷首《圣制》中,有清顺治八年的《世祖章皇帝亲政祭告宋太祖陵文》。清代康熙年间,康熙帝登基、亲征、建储、大寿、文治武功等皆有祭文共10次。雍正年间祭告两次,分别为登基和礼成所祭告。乾隆时期共有祭文11次,包括登基、立后、平定准格尔叛乱、太后大寿、乾隆在位满五十年、乾隆七十大寿,等等。乾隆皇帝很喜欢向北宋皇陵写祭告文,祭文出,则有钦差大臣祭告并立碑于北宋皇陵前。而这些历史上真实的记录,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反映出黄河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国家主导力量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以文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原城市群联动应实现黄河文化及中原文化的文化发展成果转化,推动文化发展转化为实实在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提升以及民众的满意,文化才可能有长远生命力。中原城市群应就此积极开展交流。特别是经济层面、社会进步层面的具体举措,中原城市群应当以长期联动合作发展的思路来开展工作,始终与时俱进,探索文化发展具体举措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结合点。

中原城市群在建立城市联动发展合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联动发展促城市基础建设不断提升,以文化为切入点,综合推进,不断缩小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差距,最终应以区域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高度来衡量城市联动发展成效。中原城市群联动形成的文化发展合力,应体现为区域文化繁荣兴盛,文化相关项目经济效益良好等。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黄河文明新发展

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原城市群联动,推动区域城市共同实现社会文明进步,主要表现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黄河文化产生于人类治理黄河、同黄河相处的实践之中,在实践中继承发展,并指导于实践。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人与黄河的关系,而这一关系也正是黄河文化的实质。对于中原地区黄河文化的发展,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过程应特别重视引导民众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这也是中原城市群联动的重点目标。

长期以来,民众对于黄河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是被动接受的状态。黄河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呈现,文化与民众的关系,类似于二级化的表现。文化高高在上,展示给所有人看,缺乏广大民众为提炼出来的黄河文化注入新生命力。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最核心目标在于推进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因此清晰认知黄河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是中华儿女必须明了的基本要求。在保護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要求之下,中原城市群应抓住这一发展新机遇,积极参与黄河文化的新发展和建设中。

中原城市群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梳理和开发依然无法满足社会民众的发展需求。因此,推进中原城市的黄河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将历史文化传承潜移默化的影响展示于社会公众,进一步推动中原城市群文化建设联动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中原地区城市之间,增强文化理解与认同,探索新合作机制,应是黄河文化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中原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沁园春·赞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My Favourite Animal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