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平,童俊彪,马小勤,黄雪龙,肖建秀
(1.峡江县林区管理委员会,江西峡江 331409;2.峡江县林业局,江西峡江 331409;3.峡江县巴邱镇政务服务中心,江西峡江 331400;4.新干县林业局,江西新干 331300)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原产于美国东南部,1933年我国开始引种,已逐步成为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1],也是重要的纸浆材及采脂等工业原料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江西最早是吉安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自1946 年开始引种,多年来,各地都非常重视湿地松的培育和生产,采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有了很大提高[3]。但其培育成本较高,运输施工也很困难。采用裸根苗起苗后进行切除主根的办法,也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但由于其须根无变化,成活率提高幅度不大。为培育优质健壮苗木,提高造林成活率,湿地松大田育苗一般采用芽苗切根移栽技术,一方面可节省种子,另一方面培育出的苗木侧根、须根发达。笔者通过试验,对湿地松大田育苗在出圃前进行二次切根,即在芽苗第一次切根移栽后,当苗高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将苗木的主根再次切断,抑制苗高生长,促进侧根和须根生长,达到控制主根伸长,促使根系发达。二次切根技术在有效保证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前提下,增加地下部分的须根数量,能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采用江西省林木管理站提供的湿地松种子。
试验地设在峡江县花园苗圃。采用芽苗第一次切根移栽定植的苗木,按不同时间进行再次切根。每次切根设置对照区。各处理3 个重复。
将种子消毒,播至沙床催芽,切根移植在准备好的苗床上,苗床宽1 m、高20 cm,株距5 cm,行距20 cm。
分别于8 月17 日、9 月2 日、9 月13 日对定植的苗木进行圃地切根。具体操作:用宽15 cm、长14 cm、厚1.5 mm,柄长120 cm 的锋利铁铲,在苗床两侧对切,每侧切宽50 cm,切深离床面约8 cm。铲刀必须锋利,否则切不断根,反而把苗木拉动使苗木倒斜。切根时,铁铲必须保持水平,向上或向下偏斜会造成切得过浅或过深,降低切根效果。如果天气高温干旱,切后应立即浇水,使松动的土壤与根系密接,防止苗木出现枯萎。
年底调查切根苗苗高、地径、侧根数、须根数等因子,并与未切根苗生长情况进行比较。
由表1 可知,切根苗的苗高与地径的观测值与未切根苗(CK)相近,经方差分析,两者差异不显著。切根苗的侧根数、侧根总长、须根数分别为未切根苗(CK)的131.58%、112.5%、197.40%,其方差分析结果详见表2。
表1 湿地松二次切根苗木与未切根苗木生长情况统计
表2 切根效果方差分析
分别在8 月17 日、9 月2 日、9 月13 日对定植的湿地松苗木进行二次切根。此时苗高大部分已达到20 cm 左右。为选择最佳的切根时间,对表1 的处理项目进行多重比较(表3)。
表3 多重比较方差分析
从表3 可以看出,不同的切根时间处理,产生的切根效果不同。苗木侧根数、须根数、侧根长均在9 月13 日切根效果最好,这与湿地松苗地下部分在9 月中旬是生长高峰期相关。即在苗木地下部分生长活跃期切断主根,可以刺激苗木的侧根和须根生长,从而达到增加苗木生物量的目的;8 月17 日、9 月2 日切根处理也表明,切断苗木主根也可促进苗木侧根和须根的增加。
湿地松大田二次切根育苗比常规大田育苗只多一道切根工序,即每公顷多增加120 个工作日,按80 元/工,共计9 600 元/hm2。而利用二次切根苗造林至少可提高成活率5%以上,以出苗49.5 万株/hm2计算可节约用苗24 750 株/hm2,按0.5 元/株计算,则可节约资金12 375 元/hm2。由此可见,湿地松大田二次切根育苗随着造林成活率的提高,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该试验表明,湿地松二次切根育苗,苗木根系发达,增加了苗木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有利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且二次切根不会影响苗木地上部分的生长量。
苗木切根的关键技术:湿地松二次切根的时间以9 月中旬为佳,过早过晚,都不能完全起到切根促进根系发达的作用;切根深度以8 cm 左右为宜;苗圃地以沙壤为宜;切根时的苗床土壤湿度要适中;采用长把苗木切根铲,使用方便,容易被群众接受和掌握,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该试验仅对湿地松的地径、苗高、侧根长、侧根数、须根数进行了调查,苗木的菌根感染率、单株鲜重和干重等因子,以及湿地松二次切根苗造林的增产效益,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和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