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叶强,车成来,林花,张玉姣
(延边州农业科学院,吉林龙井 133400)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为五加科五加属多年生植物,又名老虎潦、一百针、刺拐棒等,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版)规定其干燥根及根茎或茎可入药,具有健脾、安神、补肾、祛风湿等功效[2]。刺五加全身为宝,除了药用价值极高,其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刺五加茶、饮料等系列产品相继开发,导致野生刺五加遭到破坏性采挖,资源量锐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中将其列为渐危植物,同时《野生药材资料保护管理条例》将其列为国家三级保护物种[3]。
为了有效保护刺五加野生资源,现已开展了刺五加人工栽培模式。刺五加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以及分蘖繁殖[4]。扦插繁殖,主要是利用刺五加无性繁殖的特点,于春季或秋冬季节剪取刺五加地上茎,用生长药剂进行处理,直接扦插至土壤,促使生根繁殖的方法[5-6]。分蘖繁殖是以刺五加较强的根蘖能力为应用基础,每年挖出母株根部萌发出的根蘖苗并定植[7]。在这些繁殖方法中,种子繁殖法最省工,繁殖效率最大,最适合大面积生产应用。因此,利用刺五加种子繁育进行人工栽培,不仅可以大面积种植刺五加,促进刺五加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能有效保护刺五加自然资源,同时缓解目前刺五加供求紧张的局面。
刺五加用地宜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远离工业区的中性或偏酸性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要求耕地耕层大于30 cm、土壤理化性状好、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高、环境无污染。
育苗地要细致整地,秋翻地1 次,第2 年开春旋耕1次,保证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良好,保证充足的基肥,一般每公顷施30~45 t 腐熟农家肥。播种前做好苗床,床高20~25 cm,宽1.2~1.6 m,长度根据地势、作业方便而定,过长可根据排水需要打间隔,作业道宽80~100 cm。
刺五加种子具有休眠特性,自然萌发率极低,需要经过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目前打破休眠的最佳方法是变温层积处理。具体做法是:采收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的成熟果实(果实变软呈紫褐色),搓去果肉并用清水漂洗,漂出果皮、不成熟种子以及其他杂物,剩余优良种子按种子与细河沙1∶3 的比例混拌均匀,同时加入种子重量0.3%的多菌灵消毒,混拌后的种子层水分含量以15%~20%为宜,一般以用手抓握时可以成团、松手时裂开、轻轻扔出去会散开的程度即可。拌好的种子装入木箱等保水透气的容器中,按表1 进行变温层积处理[8]。注意层积处理过程中每星期应进行1 次倒种,使种子层温度和湿度均匀,更重要的是给种子更换新鲜空气。
每年4 月下旬,土壤完全解冻,日均气温稳定达到15℃后即可播种。秋播在土壤封冻前完成。采用撒播(把种子均匀撒播床面)或条播(苗床上以15 cm 行距开沟,沟深2 cm,均匀播入种子),每公顷种子播种量为225 kg。播种后覆土2 cm 左右,稍镇压,床面覆薄稻草或松枝等以达到保墒目的。
播种后为防止幼苗受阳光直射而出现烧苗现象,应在苗床上架设透光度40%~50%的遮阴网,网高50~80 cm为宜。8 月末至9 月初空气温度下降时撤除遮阴网。
播种后适当浇水,以床面湿润不干为宜。幼苗期,宜少量勤浇水。苗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减少浇水次数,但每次应使苗床浇透。生长后期要控制水分,尽量少浇或不浇。同时避免苗床发生内涝,及时排水。
苗高3~5 cm 时进行间苗;苗高10 cm 时进行定苗,株距6~8 cm[9]。间苗的同时还应及时补苗,使育苗床的幼苗长势整齐一致。
结合松土及时除草,以早除、小除、除尽为原则。土壤黏重地块需多次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并撤除覆盖物。
育苗1~2 年后,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移栽,苗高以10~15 cm 为宜。刺五加在春、秋两季均可移栽,春栽在4 月中下旬,土壤层解冻深度25 cm 以上时进行;秋栽在10 月中下旬,落叶后至土壤上冻前进行。苗木宜随起随摘,采用穴植,穴大小根据苗木大小而定,以根系在穴内充分舒展、不窝根为原则。刺五加为多年生木本,从成林角度考虑,适于用80 cm×100 cm 的密度进行栽植,但如果从经济角度考虑,则可采用60 cm×80 cm 的密度进行栽植。
刺五加喜肥,每个生长期至少追肥2 次[10]。一般在返青后(4 月中下旬)和植株生长中期(7 月上旬)进行追肥,追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肥力不足地块可以配施氮磷钾为15∶15∶15 的三元复合肥。
刺五加喜湿怕涝,生长期内若天气干旱,每2~3 d 浇水1 次,多雨季节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田间积水。
刺五加田间要保持土壤疏松,经常松土。杂草尽量除早、除小,以防拔草时伤及植株。
病害以预防为主,做好土壤消毒,发病后对症用药。虫害要根据具体种类及时防治。刺五加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见表2。
表2 刺五加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11-12]
刺五加的根、茎、叶、果实均有应用价值,可依据部位及用途的不同分批适期采收[13]。嫩芽可作为山野菜直接食用,一般在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芽长15 cm 左右时采摘,注意同一植株采芽不宜过多,应保留足够数量以维持植株的正常生长,每株需留2~3 个健壮芽,逐年依次采收。嫩叶可制茶,一般在5—8 月叶长约5 cm 时采摘,采摘强度不大于30%,叶面无病害,无不良性状。药用叶8 月为最佳采收期,晾干后装袋储存。果实可用于制作饮料、酿酒或药用,一般在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变成紫黑色时采收,再经自然晒干或烘干。药用根、茎一般在定苗4 年以上采收[14],于每年春季树液流动前或9 月下旬至10 月中旬采收,采收后切成30~40 cm 长的小段,晒干装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