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研究
——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1-03 22:24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明院校高职

刘 媛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5)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十九大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教材和广阔的实践舞台。高校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担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作用,从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动地推动应届毕业生奔赴乡村振兴改革实践中去,是广大高职教育者迫切思考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支持下,涉农高职院校迅速发展、招生人数快速增长。涉农高职的发展在享受政府生态文明优惠政策同时,急需加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内一家重要的农林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既要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突击手,又要主动担当、探索涉农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转型之路,为美丽湖南、清新湖南、生态湖南建设添砖加瓦[1]。

1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涉农高职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势与困惑

1.1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涉农高职院校深植于一方土地,大都开办在城乡接合部,许多还位于风景名胜区边。该院坐落在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山脚、湘江河畔,极高的森林覆盖率成就了南岳衡山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它不仅为衡阳本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为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次是人员优势。从涉农高职走出来的大学生现在已广泛分布在当地的农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的从事农村基层管理,有的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有的甚至成为主政一方的政府官员。他们大都对母校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十分希望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只要高职院校坚持为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不动摇,这种符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方向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得到校友的广泛支持[2]。

1.2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困惑

1.2.1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偏理论化的问题,学院的生态文明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书面传播知识的层面。在社会功利主义和商业利益法则的驱动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被淡化的危险。其次,涉农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程设计、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仍不健全。学生的生态文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专题讲座等单一形式,针对性、系统性不够且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和接地气,导致纯理论讲授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们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认同度极高、熟悉度次之、实践度最低”的情况。生态文明理念认知薄弱,教学成效有待提高[3]。

1.2.2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数量偏少且专职教师严重缺乏。涉农高职院校很难组建专业的生态文明师资队伍,目前许多教师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别的专业教师兼职而来。其专业知识、知识架构、指导实践能力都难以胜任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且数量匮乏,实际上无法完成教学大纲所应达到的目标。其次许多教师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在课堂上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但自身对其认可度并不高。这样的教师难以扮演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引路人”角色,甚至会产生反作用[4]。

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该院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做大做强农业生态环保专业特色的决心不动摇[5],使学院成为农业专业人才输出的领跑者,涉农院校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者,湖南农林技术职业教育的排头兵,湖南农林职教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验田,创新科技汇入美好生活的实践者,生态文明传承创新的孵化器,探索出一条涉农高职赋能乡村振兴的转型之路,为美丽湖南的“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提供“蓄水池”,为建设天蓝地绿土净的生态强省、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青春动力”[6]。

2.1 教学改革:对接生态振兴,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涉农高职教育与广大农村现代化关联最为密切、互动最为频繁、贡献特别直接。该院紧靠农业发展前沿,以服务生态振兴为重要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业生态振兴特色专业群,让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该院瞄准湖南农村需求,服务“绿满三湘”。目前该院的园林技术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已经建设成为国家品牌专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以园林技术为核心、林业技术、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及草原资源保护等专业共同组成的农林生态专业群,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给涉农高职院校发展创造的巨大机遇,锁定涉农高职教育的特定服务对象和自身专业优势,在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乡村和生态的教育个性。

课堂讲授是学校向广大同学传授先进思想观念及专业技能的重要渠道。该院在所有涉农专业中都开设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教师在生态文明通识的讲授过程中采用课堂讨论、难点讲授、重点归纳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学习手段,强化同学们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心理认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有意识的渗透进生态文明相关知识,遵循“课堂里—田埂里—林地里—工厂里”“四里一体”的教学理念,使校内教学思路由偏理论化和“满堂灌式”向技能型和实践型的方向改变。现该院已形成以实操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生态文明教育、专业课程讲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育新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为涉农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力助推。

2.2 人才培养:构建人文生态,探寻绿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7]。随着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涉农院校培养继承和发展“袁隆平精神”的新农人,把乡村振兴作为个人终身追求,对农村热爱,对农业认同,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具有更加领先的生态意识。涉农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培育体系[8]。该院在培育农业技术人才中,突出知农爱农意识,着力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新农人,坚持在世界观、价值观中厚植“务农情怀”,引导毕业生学农爱农,立志到农业一线干事创业。

乡村振兴需要各学课、多规格、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各专业、各部门、各地区所需人才也千差万别,因此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注重实施既有利于培养懂生产经营者又有利于培养懂得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动态教学计划。该院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建立“校中校”“厂中校”“村中校”,实行选读、走读、重读制,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场地、教学时间、选修内容,使其成为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多岗位的优秀人才[9]。

涉农高职教育既包含大学生人才培育,也涵盖面向乡镇培训党政干部、农业技术骨干。该院充分发挥在农业技术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摸索出一条农业技术培训特色之路。此外该院还担负着各级乡镇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农业企业管理培训任务。学院结合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清单式”“订单式”专项培养,促使其思想理念转变、协调组织能力提高,为区域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与改善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2.3 文化传承:弘扬校园绿色文化,创新生态文化教育载体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校园文化非常有助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孕育,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该院坐落地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湘江宛如一条玉带从南至北飘然而去,南岳七十二峰如影相随,校内古木成荫,建筑物错落有致,被誉为生态校园。该院利用先天地理优势依山就势把校园打扮成一座“花卉植物园”。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农业专业在校生提供实训基地,又为可广大民众了解植物、体会生态理念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学院还利用专题板报、学校官网、校内广播、动植物图片展等宣传阵地拓展生态文化介绍渠道和空间。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介的传播优势日益凸显。该院采用QQ、微博等媒体平台,创新传统生态文明教育形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更新社会关注的生态环境资讯,并通过微平台及时解答同学们心中的疑问,通过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生态文明素养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学院深度整合生态文明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美丽中国”系列讲座活动、校外生态环境摄影展、“光盘行动”、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等。此外学院还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完成社会服务活动的同时不断增强其生态参与意识,将环保生态观念贯穿到校内外各种场合,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活动参与习惯[10]。

在第30届“世界水日”及第35届“中国水周”到来之时,学院开展以“珍惜地下水、珍惜隐藏的资源”为主题开展节水净水志愿者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倡水循环利用,呼唤生态节水意识,共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志愿者们深入办公楼、食堂、体育馆及学院周边社区安装节水过滤龙头。志愿者们通过网上网下互动,利用网络技术在到梦空间发布“节约用水,全民行动”的信息,邀请朋友们在到梦空间打卡节水行动。该院通过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让每个人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

3 结束语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反映了国家解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涉农高职院校应勇担历史重担,扛起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探索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农人,以增强共建“秀美三湘”的合力。

猜你喜欢
文明院校高职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对不文明说“不”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