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
原诗略
诗意概览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就把我的诗兴引发到蓝天上了。
品读鉴赏
秋风秋雨愁煞人。在古代文人的笔下,伤秋悲秋的诗很多。像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写秋的萧瑟;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秋的肃杀;庾信的“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写秋的阴寒。但诗人刘禹锡却独具慧眼,发现了秋天胜于春日的独特之美。这种美,美在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美在云淡风轻,一片碧霄;美在鹤的凌云而上、一飞冲天。诗人见于斯,感于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豪迈之情弥漫在天地之间!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讴歌了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夜雨寄北
原诗略
诗意概览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品读鉴赏
这是一首思归诗,诗人身居巴蜀,写给他长安的妻子,故称之为“寄”。巴山路途远,雨夜愁绪浓,诗人思归的心逢上一场惹人情思的秋雨,水满秋池,心潮难平,自然想到要写一首诗来抒发这份真情了。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前后内容虚实结合,先实写问答,像是书信往来;后虚写“共剪”的画面和“却话”的场景,令人不难感受到他的情深意远和思绪缠绵。同时,前后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将回忆和憧憬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情真意切的美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广为流传的名句。这是一笔虚写,“何当”表现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共剪”是多么融洽和谐的一幅画面!“却话”今天的情景,让人不由得从心中生发出更多的联想:窗是西窗,山是巴山,雨是夜雨,这样的情景,把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全都细腻地展现了出来。这就是一种朦胧别致的美吧?而这,只是一份美的憧憬,只能“一寄”。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问”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动词,引发了读者诸多思考:谁在问?“君”问,君的称谓,很郑重。问什么?问“归期”,问中自然可见盼望的情态了。问的结果如何?“未有期”,就是现在回不去,什么时候回去又说不好。一问数层意,一问激活几多情!同时,问中含答,“未有期”,令人为之忧虑不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原诗略
诗意概览
我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为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品读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悲壮的交响乐。
“悲”是指诗人的处境之悲,命运之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常在床褥;“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诗人一生热心抗敌,但屡受打击,最后被罢官闲居,年近七十“尚思为国戍轮台”,却依旧报国无门。诗人想象着驰骋沙场,英勇杀敌,在梦里实现自己报国的壮志和理想。“铁马冰河入梦来”既反映了现实的可悲,也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詩歌史上写下了极其厚重的一笔,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以其永恒的魅力影响着后人。
潼关
原诗略
诗意概览
潼关古道虽然一直被团团白云簇拥笼罩着,但猎猎秋风早将历代战争中的马蹄声吹散。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么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品读鉴赏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周围群山重重,黄河横穿其间,气势雄伟,地势险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诗歌一二两句,以“终古高云”“马蹄声”暗喻潼关的历史。潼关海拔高,地势险,很多王朝利用这天然屏障建国兴业,但终究消失在历史的秋风里。三四两句,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抒写黄河的“嫌束”和华山的“不平”——历代王朝以我们为屏障,安心享太平,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这种反抗的心声,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涌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阵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