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容容
摘要: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为目标的科学课程,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乃至提升学生对当前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思考,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改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以期能够为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运用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信息科技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技能知识,同时也应对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素养进行培养。但是,当前我国小学的信息科技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如何结合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特点,综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当今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1.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解释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门类,如果说物理、化学是对社会底层逻辑的诠释,那么信息科技课程就是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基础能力、如同“听、说、读、写”一般的必备技能的学习窗口。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程度很高的时代,对信息科技的掌握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如果信息科技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工作与生存的需求,那么将会导致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被淘汰。
广义上讲,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科技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技能,做到对信息科技的有效应用,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形成科学思维,为融入信息科技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打好基础。狭义上讲,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掌握不同种类的信息知识,形成信息科技基础能力(见图1),比如网络技术,编程语言等,同时了解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先决条件。
事实上,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目标可以大致的分为三类:
(1)知识学习:在学习信息科技课程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认识到信息科技的发展过程,认识到信息科技的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2)能力掌握:通过信息科技课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科技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素质养成: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科技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科技。
2.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校仍比较重视文化课教学,而对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其一方面源于当前“小升初”考核标准带来的课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将信息科技的学习寄托于家庭教育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师生间沟通频率差,教学效率低
小学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阶段,小学生习惯于对教师言听计从,这在减少了教师班级管理的难度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
师生间沟通频率差,不仅会使学生出现消极的心态,在课堂上不够活跃,对信息科技课程有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感觉,学习的效率低下;同时,还会导致教师难以及时察觉学生在学习上的遇到的困难,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进而优化教学过程,久而久之会造成小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上愈加困难,信息素养的培养进入停滞状态。
比如,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上课的时候,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不是无所事事,就是不停地调整显示器上的调屏按钮,或者是敲打键盘、触碰鼠标,原因往往十分简单,即学生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说什么,但出于对沟通的胆怯,又缺乏主动询问的动力,恶性循环之下,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2.信息科技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低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电脑普及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据CNNIC统计,2019年已经有高达89.4%的小学生实现了互联网普及,这也使得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已经是小学生们司空见惯的科技产品,而信息科技知识也成为小学生们生活生活中能够实践运用到的知识内容。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也造成了小学生间信息科技水平参差不齐,从而间接影响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例如,在上课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有一次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过程中,每次从课桌间走过,总是听到学生的窃窃私语,不认真听讲;反复几次后,终于发现了一些“坏学生”,于是郑重批评了一些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作为惩罚,让其将刚才学习过的东西再做一次,结果,他们的表现都很熟练;仔细询问后,一名同学傲然回到:“这个很容易,我们都很熟悉了……”由于家庭背景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学生的信息科技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他们在信息科技知识和操作方面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往往“鞭长莫及”,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2.3.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习欲望低
在当前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在上课时往往更习惯于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比如,怎么上网、怎么玩游戏、如何网络聊天等,而对其他的课堂内容则缺乏兴趣。该现象的本质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想要利用信息科技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缺乏充分的认识;同时,学生对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理解不足,为此学习欲望低,学习效果跟是可想而知。[1]相对而言,一些学生习惯于在信息科技課堂上玩电子游戏,哪怕是教师正站在台上讲解信息科技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仍不为所动,这恰恰反映出了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优化教学模式的良好着力点。
3.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角色,常常上演“独角戏”,这也正是师生间缺乏沟通的症结所在。然而,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程教学,是一门对学生学习实践性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为此,重新定位和优化教师的角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前提与基础。
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学生是信息科技的初学者,如果教师仅仅是单纯地进行口头教学,而不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小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信息科技课程产生越来越大的反感,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更新自我教学理念,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3.2.分层教育,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比于其他学科,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因此在这一课程中,学生之间信息科技水平的差异也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在自由练习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操作在接受程度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对教师而言,统一化的教学显然难以适应不同水平线上的学生需求,而要做到一对一地进行指导,也同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而,教师有必要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操作水平、性格特点等不同之处进行分组,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帮助,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对某些共性问题的处理速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相互间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减负”,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3.寓教于乐,积极引入游戏等情景教学素材
当代社会,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与质量,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共识,也使得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基础要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显得单调、枯燥,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调整教学计划,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寓教于乐,积极引入游戏等情景教学素材,这也正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的一点心得。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冒险、刺激的游戏,也正符合他们的性格。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更容易对网络游戏产生兴趣,一味地阻止对学习而言是低效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性地将某些游戏带到课堂上,从而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让学生在愉悦、和谐并能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中习得知识与技能。[3]
比如,计算机自带的“扑克”“地雷”等,不仅是一款电脑游戏,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对鼠标的掌握的有效途径;与其强行阻止学生娱乐,还不如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让游戏融入学习,在游戏中练习、巩固信息科技知识,让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科技是一门迥异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利用其年龄阶段特点通过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习兴趣,通过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实施分层教育、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吸收信息科技知识,锻炼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信息科技素养,为其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史丰华.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J].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3(03)
[2]李蓉.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J].知识文库. 2022(23):73-75
[3]宋瑶.基于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实践方法[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