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3-11-02 06:29戴文婷
成才之路 2023年3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戴文婷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果。文章以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分析培养过程中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且内容陈旧、教师数量少且队伍建设不合理、人才质量标准低且就业困难、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等问题,指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扩大教师队伍,合理设置培养方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期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0-0001-04

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市场需要更多能够策划展览活动、了解会议现场管理和会展礼仪以及熟悉物流、报关流程的优秀人才。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设置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从而为行业提供专业对口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距离会展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尚有一定差距,有效加强校企合作,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亟待研究的问题,也是会展行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本文对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自会展行业产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合乎行业需求的会展策划和管理人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总结出具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中采用最广泛的模式,其致力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使其在就业浪潮中具备核心竞争力。该模式是由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核心,设计相应的教学课程。“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能最大化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可以到企业深入实践,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操作,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1]。这一模式完全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所有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践训练都为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而服务,较少出现供需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获得了诸多企业的青睐。

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重新分配,即灵活的“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共两年时间,在校外实践一年。一般情况下,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这一期间由合作企业提供会展策划等工作项目,教师根据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实训,熟悉相关业务流程),于第三年直接到岗实习。但随着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缺口的加大,近年来“工学交替”模式也有所改进,部分高职院校会在学生到校后就安排其去企业实习,由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师,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规则,在后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能够理解得更透彻。该模式将企业的“产”和学校的“教”深度联合起来,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每一步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都大有裨益。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学习半天,工作半天,重复交替;学习半年,工作半年,重复交替;学校学习知识2年+企业实习1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2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1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1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1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半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半年。

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模式较为类似,也是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在该模式下,学生要先与合作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再由校企双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签订合同后,企业也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经济补贴,以增强其学习意愿。该模式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彼此信任,更强调企业合作意愿的主动性,若企业愿意采取这一方法,那对人才培养将是一大助力。但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重视企业需求,校方处于被动地位,仍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缺乏方向与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最终的培养效果,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相比,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部分高职院校对此并没有正确的认知,目标定位模糊,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未见成效。就“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本专业缺乏明显的方向和特色,仅是作为现代服务、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衍生而存在,无法成为独立的专业体系。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偏离专业核心目标,最终学生虽学得“全”但不“精”[2]。此外,除了部分一线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办学条件,该专业能较早开设外,其他經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学科体系并不成熟,不仅无法成为会展产业的领路人,甚至只能被动随着行业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本该承担细化专业课程重任、将学科学习和区域经济发展联合起来并为之服务的高职院校,会因定位不清晰,使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2.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有待更新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是课程内容的完善和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但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并不以行业需求为参照,而只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校内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情况来设置,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水平相差较大[3]。“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设置本该根据会展项目的工作流程或任务来设计,再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但现实却是将管理、艺术、旅游专业的课程融合成“大杂烩”,导致课程体系既不完善,也不具备系统性,且这些拼凑的知识较陈旧,重复内容较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在就业时无法应用到工作中,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教师数量不足,队伍建设不合理

教师水平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效。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部分教师是由旅游学科或管理学科转行而来,没有丰富的会展行业经验,专业实践能力偏弱,对会展行业的理论掌握并不牢固,在讲解专业知识时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与教学目标相偏离[4]。此外,受办校层次和其他因素的限制,部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合理,业务能力强、学历高的优秀教师较少,无法对课程设置、前进方向以及实践教学做出有效指导,不能起到相应的领头作用。

4.人才质量标准低,就业困难情况时有出现

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与部分会展业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并且在短期内无法达到会展业发展的人才质量高标准。这样,就会出现人才市场上供求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即教育与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经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屡屡碰壁,人才供给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例如,湖南会展业发展对技能型与服务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其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主要体现在“三高”方面,即对人才的素养要求高、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高以及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高。由此可见,“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需求考察的便是综合素质。但当前庞大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队伍依然存在质量欠佳的问题,直接拉低了会展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5.校企合作浮于表面,融合程度有限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意识到产教融合是培养“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浮于表面:高职院校无法真正使用企业现有的项目资源,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并未真正体现在教学中。高职院校希望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到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但在企业需要时却不能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为其服务,双方都有所保留的表面合作使得产教融合程度十分有限,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确定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立志于培养出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会展行业发展需求,熟练掌握会展专业相关知识,有较强的会展调研、策划、营销能力的人才[5]。“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接受三年教育后,不仅要能胜任基础的会展策划和项目助理工作岗位,更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会结合自媒体和多媒体浪潮做营销、写文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6]。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独立体系,努力将会展专业和旅游、艺术专业区分开,借鉴其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分析会展行业的深层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方向,打造有特色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使学生毕业时仅凭本专业知识就能轻松就业,不必为了就业率而学习与本专业无关的内容。

2.完善课程体系,更新专业内容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尽可能偏向于实践教学,但依然存在着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学生往往在就业时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实操岗位,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因此,从产教融合理念出发,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当多考虑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校内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学生在学习纯理论的知识时会存在一定难度,大段的文字解析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将实操训练融入课程设置体系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模拟或者课堂扮演,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其理解相关知识也变得相对容易[7]。高职院校应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出的学生要满足企业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明确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根据不同的会展任务或工作内容来安排学习内容,使学生对会展策划过程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和具体流程有所了解。高职院校还要厘清“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知识构成体系,将原有的拼凑式课程体系打碎后重建,并增加现阶段会展策划方面的全新内容,进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3.扩大教师队伍,培养优秀双师型教师

部分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队伍建设不合理,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人数较少。因此,高职院校要为教师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在校内开展会展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选聘人才时,高职院校应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对选拔的教师采取专业考核的筛选方式,并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专业评估标准,及时完善教师职称的评定办法,给教师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由于高职院校多与企业进行合作,所以也可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让他们在岗位上学习先进的會展策划知识,积累丰富的会展经验,在讲解专业知识时能用贴近现实的例子来佐证和分解,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8]。此外,针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高层次教师数量少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可根据每一学期的教师绩效考核,为表现优秀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或出国深造机会,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4.合理设置培养方案,推动人才培养连接社会需求

随着会展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与企业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目前,“会展策划与管理”教学仍存在培养方案无法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的问题,所以需制订更为合理的培养计划,以实现高职教育同社会需求相对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仅要夯实“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的理论体系与能力,还要持续提高“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的动手能力[9]。高职院校应合理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强化贴近市场的方案设置,关注学生多重能力训练,推动学生形成综合素养,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强化与社会的协作力度,培训学生的会展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除此之外,行业与企业也应推动会展职业教育与再培训制度的完善,通过开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来提升相关从业者的持续工作能力。

5.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合作力度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虽然校内实训基地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企业若有合适的会展项目,也可请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真正的会展策划流程,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现场感知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他们真正实现从“纸上谈兵”到学以致用的转变。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高职院校也可发挥本校师生的作用,为企业出谋划策,以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重视产教融合,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调整,以充分履行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使学校培养出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能高度匹配会展行业企业的要求。笔者在本文中虽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在后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解决,方能构建出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会展行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洁.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6D”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29(02):5-9.

[2]胡凌霞,肖圣飞.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对策研究———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7(11):63-66.

[3]黄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广应用经验浅谈———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J].科教导刊,2022(28):37-39.

[4]甘慕仪.技术哲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和路径研究———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4(04):83-86.

[5]李薏坤.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6):80-82.

[6]童茜.基于产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国际化会展人才培养路径[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20(04):6-9.

[7]文晓立.会展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1,30(02):41-45+52.

[8]徐明.产教融合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4): 72-76.

[9]蒋丽霞.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職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2020(04):43-45.

Research 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ai Wenting

(Changsha Commerce&Tourism Colleg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takes the exist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such as unclear goals, in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utdated content, small number of teachers and unreasonable team construction, inconsistent number and quality of talents and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superficial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t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larify the goals of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Expanding the teaching staff, setting up reasonable training plans, and building a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ajor; talentcultivation;curriculumsystem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