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琴
摘要: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客户的需求不断增加,产品更新迭代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库存管理中的结构不够合理、数据不准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弊端与问题也逐渐显现,加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形势进入新的动荡期,制造企业面临着更加剧烈的风险与挑战,亟需加以重视库存管理。本文介绍了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库存管理对策。
关键词:制造企业;存货;库存管理
存货是制造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制造企业中,存货通常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因此存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日常工作中,销售部门往往希望库存越多越好,充足的库存能更快的完成订单发货,而财务部门则希望库存越少越好,越少的库存占用资金越少,制造企业如何进行库存管理与控制,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使库存周转效率最高?亟需加以研究。
一、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概述
(一)库存管理的主要内容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商品或产成品、以及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各种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库存管理是企业对持有的产成品、半成品、商品、以及各种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进行计划与控制的统称。其主要功能平衡经营活动中的供需关系,解决用户需求与企业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企业需求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矛盾。企业应结合自身状况及产品特性制定合理的库存计划,在确保不影响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秉持零多余库存的原则,不断优化库存结构,减少库存积压,实现库存管理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二)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降低制造企业的管理成本
在制造企业中,库存积压不但会增加企业的仓储成本,还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也有可能带来存货滞销和跌价的风险。大量的库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如果管理不善,还会增加存货毁损的风险[1]。因此,制造企业应加强库存管理,制定合理的库存管理计划,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法,以最优的存货水平实现产销平衡,进而降低企业库存成本。
2.有助于提高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准确性
制造企业库存物资的收、发、存记录是成本核算数据的基础来源。库存数据的准确性是库存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货流动性大,业务频繁,涉及面广等特点,核算时极易发生差错,因此,加强库存管理能为企业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有助于提升制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制造企业中的库存管理贯穿整个供应链,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金额大,也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少有的同时涉及实物流、单据流、资金流的活动之一[2]。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充分重视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行有效的存货管理相当于控制住了企业管理中的多个环节,对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内控管理水平、资金使用效率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最终有助于企业落实全面控制管理工作。
二、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库存管理意识欠缺
意識是行动的先导。目前,许多公司管理层更多的是关注生产进度,产品产量和质量,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产量高就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对库存管理往往比较简单粗放,只要保证实物没有毁损变质即可。正是由于管理层对企业库存管理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各相关部门对库存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融合,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只要其中一个出现问题,企业都有可能面临企业供应链不通,物流不畅的困境。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扩大,业务量增加,库存需求和呆滞库存也随之增加,届时不光影响企业供应链,资金链也将受到相应影响,导致企业发展面临瓶颈。
(二)库存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许多企业对于库存管理并没有制定详细的制度与操作流程,库存管理全凭以往的经验,或者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制度,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存货种类、组织架构,业务特点等因素,从而导致实施后无法达到管理目标。如果企业在采购、验收、保管、出库和盘点这五大环节中没有相应的制度,库存管理工作将无法有效的开展。比如没有规范的验收入库制度,可能会导致验收程序不规范,验收标准不明确,存货数量不符,单据手续不齐等。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库存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但却没有执行落实,实际工作中往往库位混乱、分类不清、数据不准,账实不符等,也给制造企业的实际经营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三)库存管理方法滞后
制造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和库存量也会随之增加,库存管理方法由于没有及时更新优化,仍停留在小规模阶段,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面临日益繁多的物料种类,及日益频繁的物料进出,仍采用手工登记的方式记录仓库进出数据,不但效率低,且出错率也高。二是订单日益多样化,客户需求也多样化,销售部门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企业现状进行科学预判,导致生产计划不准确,呆滞物料日益增多,而客户需要的产品却不能得到及时满足;三是制造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预算机制实施滞后,既没有制定正确的库存预算进行控制,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四)库存管理部门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库存管理是一项对专业能力及统筹协调能力要求较高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是物料的收发和保管,实质的核心是库存计划和控制,如果库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就很难进行全局统筹规划,也很难发现企业众多管理问题,容易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影响企业发展。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制造企业更注重对生产、销量环节的管控,认为库存管理工作比较简单,导致仓库管理进入门槛低。有些仓库管理人员都是通过一线生产岗位晋升上来的,不仅缺少专业的仓库管理知识,也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库存管理工作仍只停留在物料收发和保管的初级阶段。
(五)库存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也有一些企业虽然了解库存管理信息化的优势,但因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足,无法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些制造企业由于自身业务特性设有多个仓库,因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各仓库之间的信息数据无法有效互联互通,可能会导致重复采购,造成存货积压,浪费企业资源。如果企业存货品种规格繁多,出入库频繁,但信息化水平又不高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库存管理效率低,数据不准确,供销流程繁冗,极易加剧库存积压,造成资金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3]。
(六)库存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不严
库存内部控制是库存管理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目前许多制造企业并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库存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不能为企业效益提供相应保障。另外,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库存管理人员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例如负责采购人员同时负责存货验收及入库、请购人员与审批为同一人、存货保管人员同时负责相关会计记录、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为同一人等,以上岗位如果出现一人多岗,在岗位人员综合素质不过关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职业舞弊等违规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的企业往往是监督部门的不力。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而相应的财务部门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将无法及时发现以公肥私、盗窃挪用等行为,从而导致企业损失严重,损害企业综合效益,甚至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提高库存管理意识
制造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存货管理工作。首先管理层要克服口头上、形式上的重视,从部门领导到管理人员、基层员工都要提高存货管理的理念,培养全体员工的存货管理意识,帮助全体员工树立起存货的“实物与价值管理并重”、“形式与效果相统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意识;其次,要提高库存管理工作的全员参与度,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制造企业还应提高库存管理制度执行力。由于库存管理涉及部门多,各部门间的工作关联性大,因此制造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库存管理体系框架,并加强各部门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力,从而保证库存管理工作能够落实到处,保障库存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建立健全库存管理制度,如盘点制度
一个企业若要想有效运转,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运筹帷幄,而且还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应该加强企业库存管理,制定一套全面、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比如:库存盘点制度,它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存货资产的结存及利用状况,及时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存货资产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为财务核算提供可靠的依据。企业通过制定库存盘点制度能够发挥以下作用:首先,能更清楚的掌握存货的结余数、呆滞数、毁损数、盈亏数等,能更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其次,能充分体现仓库的管理是否规范,制度是否执行到位;然后,能有效约束仓库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行为,为仓库管理提供有效指引;最后,能检验仓库现场环境管理是否合格。因此,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库存管理制度是加强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必要手段。
(三)引入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企业探索出了很多存货管理的方法及模型,也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库存管理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例如日本管理学者提出了JIT库存管理理念,是以追求零库存、零废品、零准备时间的一种管理方式。采用JIT的存货管理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加快存货周转,进而实现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但是这种库存管理方法局限性较大,不但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还需要保持稳定的供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准时制采购。另外,还需要制造企业自身是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而在供应链中属于中小型的企业,则必须通过准确的预测和高效的协同来降低本企业库存。
另外,ABC库存管理法也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ABC管理法的优点是把“关键的少数”与“一般的大多数”区别开来,将企业有限的管理资源放在“关键的少数”上,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节约了成本。这种管理方法适用于存货种类较多的企业,其核心是利用库存量与价值之间的规律,对耗用的库存物资按价值大小分为A、B、C三个类别。其中A类存货价值高非常重要,B类价值中等一般重要,而C类存货价值低不重要,根據重要性大小实施不同的管理[4]。但是,这种管理方法由于分类标准比较单一,没有考虑采购提前期、生产依赖性、供方垄断等因素,容易造成分类不合理的现象。另外这种管理方法是将重心放在A类存货的管理上,往往忽视了对B类和C 类存货的关注。极可能会因为缺少个别B类和C类存货而导致整个装配线的停工待料。制造企业应积极探索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库存管理方法,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做法,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目标实现。
(四)提高库存管理人员素质
现代制造企业库存管理对库存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库存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库存管理知识,还要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特点,才能适应现代库存管理的需要[5]。因此制造企业在招聘库存管理人员时不但要考虑专业水平和管理经验,还需要注重库存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制造企业应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逐步提高库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够适应和支撑企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队伍;其次,制造企业还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一套完善的考评体系不但能促进员工个人成长,还能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提高员工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企业凝聚力,避免库存管理人才流失。
(五)加强库存管理信息化程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一个是信息化的时代。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变革对财务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财务管理会计顺应时代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加强库存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解决了会计信息存在的“孤岛”现象,也促进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成本核算等制度不同层次的更迭。制造企业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可以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会计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六)深化库存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重大意义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制造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制造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切实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审批相互制约等内控制度,有效的将内部控制内嵌于企业流程之中,能更好的促进各环节相互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企业一把手必须亲自领导,各部门广泛参与,并切实落实责任,建立问责机制,为构建严格、规范、全面、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库存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制造企业应不断应强化库存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库存管理制度,夯实库存管理基础,持续深化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存货周转速度,降低企业资金占用成本,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3 (07):43-45.
[2]陶茜.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 (03):93-95.
[3]谢高进.制造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 (15):43-44.
[4]许玲萍.中小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质量与市场,2022 (20):175-177.
[5]张秀侠.制造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 (0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