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平,范华青,黄文彩,张 蕾,张奇志
1.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142;2.东莞市厚街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962;3.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内一科;广东东莞 523142
糖尿病患者若未有效控制血糖,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等,而由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1-2]。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报告显示,2019年有4.63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2030年将上升到5.78亿,且近半数患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3-4]。近年来DPN患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一旦出现神经病变,就极难治疗,此外神经性疼痛还引起患者产生痛觉过敏、疲劳增加和睡眠障碍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6]。由于DPN在病情的初始阶段通常不会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存在诊断延迟的现象。因此寻找能辅助诊断DPN的指标,对临床诊治DPN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血管炎症在糖尿病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作为炎症标志物,其具有血管特异性。凌俊辉等[7]研究发现,Lp-PLA2与糖尿病密切相关。S-100B蛋白是一种钙结合蛋白,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在脑脊液、血液及尿液等体液中表达异常,临床可用于诊断急性脑梗死等多种疾病[8]。有研究显示,Lp-PLA2、S-100B均与糖尿病病情有关,且S-100B可用于诊断DPN,但单独应用的诊断效能不高[7,9]。故本研究通过检测DPN患者血清Lp-PLA2、S-100B水平,将二者联合用于DPN诊断,旨在为临床早期筛查DPN,并采取相应措施干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DPN患者作为神经病变组。诊断标准[10-11]:(1)有糖尿病病史,且确诊时有神经病变;(2)临床诊断为DPN;(3)神经传导速度受损;(4)未合并视网膜和肾脏受累。按照1∶1配对原则选择5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空腹血糖<6.1 mmol/L)。神经病变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5~75岁,平均(59.03±8.02)岁;糖尿病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6岁,平均(58.14±7.75)岁;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3~77岁,平均(56.57±7.38)岁。糖尿病组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10];(2)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2)合并脏器严重功能障碍;(3)合并恶性肿瘤;(4)免疫系统疾病;(5)合并脑部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1A1-0S1)。
1.2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并记录各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舒张压、收缩压、糖尿病病程等基线资料。
1.2.2标本采集及各血清指标水平的测定 采集入组受试者空腹时静脉血5 mL,以3 500 r/min的转速高速离心10 min后取上层血清,保存备用。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血肌酐(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空腹血糖(氧化酶法)水平。采用免疫定量法检测血清Lp-PLA2、S-100B蛋白水平。
1.2.3神经电生理检查 采用Viking Ⅳ型神经电生理诊断系统(Nicollet公司)对患者进行电生理参数测定,包括患者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2.13组临床资料比较 3组性别、年龄、BMI、舒张压、HDL-C、尿素氮、血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收缩压、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空腹血糖、MNCV及SN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神经病变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组临床资料比较[n(%)或
2.23组血清Lp-PLA2、S-100B蛋白水平比较 神经病变组的血清Lp-PLA2、S-100B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的血清Lp-PLA2、S-100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3组血清Lp-PLA2、S-100B蛋白水平比较
2.3Logistic回归分析DPN的影响因素 以DPN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以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MNCV、SNCV、Lp-PLA2、S-100B作为自变量(均为实测值)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MNCV、SNCV是影响DPN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而Lp-PLA2、S-100B是影响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PN发生影响因素
2.4血清Lp-PLA2、S-100B对DPN的诊断价值 血清Lp-PLA2、S-100B单独及联合诊断DPN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47、0.780和0.906,灵敏度分别为72.92%、68.75%和83.33%,特异度分别为88.37%、79.07%和85.02%;二者联合检测价值优于Lp-PLA2、S-100B各自单独预测(P<0.05)。见表4、图1。
表4 血清Lp-PLA2、S-100B对DPN的诊断价值
DPN通常可影响多个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患者早期会出现疼痛、蚁行感、肢体麻木等症状,发展至晚期会出现溃疡、糖尿病足,严重者会导致截肢,具有疾病病程长、治疗费用高、预后较差、致残率高等特点[12]。目前筛查评估DPN的方法包括音叉震动觉检查、腱反射、传统10 g尼龙丝检查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一些神经功能量表提高DPN的检出率、准确率[13],但对具有诊断价值的血清学指标尚未形成共识。
Lp-PLA2来源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由位于染色体6p12-21的PLA2G7基因编码,属于特异性血管炎症因子[14]。研究发现,血清Lp-PLA2水平有作为量化心脏代谢风险、肾损伤和氧化应激炎症标志物的潜力,氧化应激反应刺激机体中促炎细胞因子的累积,加大心脏代谢环境的严峻性[15]。Lp-PLA2也被用于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进展情况。糖尿病的发展进程中会有血管炎症的发生,Lp-PLA2是具有血管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可导致Lp-PLA2水平升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较高的血清Lp-PLA2水平患者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相应升高[16]。本研究结果发现,神经病变组的血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且糖尿病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较对照组高,提示Lp-PLA2可能参与DPN发病。分析原因:Lp-PLA2可能通过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在DPN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p-PLA2是影响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Lp-PLA2水平诊断DPN的AUC为0.847,提示Lp-PLA2对DPN是否发病有一定的诊断作用,与赵俊玲[17]研究中Lp-PLA2对无症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价值较好结果类似。但Lp-PLA2诊断DPN的灵敏度不高,临床中需要联合其他指标进行使用。
S-100B蛋白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和垂体前叶细胞,属于酸性钙结合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被认为是反映神经损伤程度的标志物[18-19]。唐忠等[20]研究发现,S-100B水平随着颅脑损伤程度的加深而升高,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较为客观的指标。付鹏等[21]研究发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100B水平升高,可用于患者早期认知障碍的诊断。柳诗雅等[22]也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S-100B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本研究发现,神经病变组的血清S-100B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且糖尿病组血清S-100B水平较对照组高,提示S-100B可能在DPN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NCV、SNCV是影响DPN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而血清S-100B是影响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除关注MNCV、SNCV外,还应关注S-100B在DPN中的作用。另外,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S-100B用于诊断DPN有一定价值,但诊断灵敏度有待提高。因此,本研究将血清Lp-PLA2、S-100B水平联合绘制ROC曲线,结果发现血清Lp-PLA2、S-100B联合检测对DPN的诊断效能较高,可提高灵敏度。
综上所述,血清Lp-PLA2、S-100B在DPN中表达异常,两指标均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临床应用价值较大。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结果具有局限性,未来需要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所得结论,为血清Lp-PLA2、S-100B联合应用判断DPN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