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坡,伍世平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成为培养高职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高职院校改变以往的思政课单打独斗的育人模式,将思政教学融入学科教学,以“润物细无声”姿态、以有效方法引领学生思想体系的构建,这有助于丰富课程实践价值,促进学生各方面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符合立德树人任务要求。
作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新能源汽车概论”一般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大一是高职生适应大学生活与专业课程学习,建立积极学习观、学习兴趣、职业观的关键阶段,在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对于新入校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为学习中的“乐之者”。
传统的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倾向于“知识本位”,教师往往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学生实践技能、完善学生知识框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该学科的育人价值。将育人活动与课程教学分离开来,使思政教育职能过度集中在思政理论课,不利于推进立德树人,容易影响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课程思政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概论,有效拉近了学科教学与价值塑造、人格培养之间的关系,推进了素养教育,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以及后续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准确把握本我与自我。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要更为注重理性塑造,创造性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有力地回应“为谁培养人”问题,为立德树人构建更为广泛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健全,通过全方位、全过程渗透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使学生各方面素养得到协调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教育应有力承担起基于新历史方位深挖人才蓄水池的职责,为产业升级、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这就要求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改革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体系,将课程思政与学科内容教学目标管理进行统一,从而避免课程思政建设表面化、形式化以及“一窝蜂”现象。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要满足企业、学生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待,通过人格养成、价值塑造、知识积累、技能训练等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情怀,还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技术型人才。例如,高职教师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初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建设目标,并结合学生适应高职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过程对阶段性目标进行微调。站在不同视角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并一定程度保持阶段性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动态变化,可以有效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教学目标的广泛融合。教学实践表明,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思政理论与专业课程相互融通体系,推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相互融合,使新能源汽车概论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更加有利于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协同育人、育人合力的构建,并将其融入教学目标设计。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融入点,推进教学改革
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教师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发展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较早,诞生了很多较为著名的品牌,这些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既丰富了人们的选择,又不可避免地遏制了国产品牌发展。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环境与历程,学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技术,促使他们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成就而自豪,为发展、保持该领域的技术优势而努力。如此就通过课程思政与新能源汽车概论知识教学的有机整合,打通了“育人壁垒”,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
2.以节约环保教育为融入点,推进教学改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轿车在城市和农村都逐渐普及,既为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带来了一系列环保问题。传统家用轿车通过燃油获得动力,大量消耗石油能源的同时,也因为尾气排放造成多种空气污染。例如,燃油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是致癌物质,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状,氮氢化合物可以引发肺气肿、肺炎、气管炎等疾病,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则是造成温室效应、气候异常以及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各类运输需求持续增加的当下,改善环境问题控制大气污染已经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宗旨正是绿色环保,教师可以以节约环保教育为融入点,推进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创新性技术对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促使其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是自己应该尽到的责任。绿色发展观在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中全过程渗透,可以促使学生重视环保问题,树立追求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职业理想,并将环保理念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3.以职业道德为融入点,推进教学改革
在汽车销售、故障诊断排查、检测与维修、加工等工作岗位上,不仅需要优秀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职业道德为融入点推进改革教学,引导学生将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职业道德的过程统一起来。首先,教师要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精神,为其适应岗位工作环境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要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解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培养其形成服务意识、诚信经营、诚实劳动等思想品质,提升其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帮助他们适应汽车类岗位。
1.依托企业参观过程渗透课程思政元素
开展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产教融合”,依托企业参观过程渗透课程思政元素。比例如,学生学习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并邀请一线优秀技术人员为其传授操作经验,讲解操作技巧、企业规章制度,从而将人才培养活动与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衔接。在对本地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基地进行实地参观时,结合零部件加工、企业销售场景,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自主创新道路,及其当前所取得的成就、突破,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坚定其文化、制度、道路、理论自信,强化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
2.依托实际案例渗透课程思政元素
将实际案例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载体,能够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吸引力,促使教学内容真正对学生产生触动。教师要依托实际案例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深入学、乐意听,继而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例如,教学新能源汽车概论时可以将一些时事内容融入课堂,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思政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将专业技能学习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行业发展充分联系起来。蔚来新能源汽车在自动化操作、发动机生产领域获得了多项技术突破,而且销量逐渐增加,在本地汽车销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在教学新能源汽车概论时将蔚来的发展故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和责任意识。此外,笔者还将“大国工匠”“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作为案例使用,促使学生深刻感知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下定决心刻苦学习汽车维修技能,成长为契合时代需求技术型人才。
在实施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将课程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其中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增强其对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作用。一是,教师需要指向立德树人明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为课程思政元素在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渗透、全过程渗透提供指导。二是,教师需要注重对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内容的分析与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合理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育人效果。相关专业的高职生毕业之后,大都会从事汽车销售、维修、生产工作,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其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融入企业资源,通过为学生创造接触对口工作岗位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专业技能水平。三是,教师应注重课程思政元素在不同教学中的个性化渗透,从而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例如,在介绍与汽车销售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将学科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费者保护法相融合,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次认知新能源汽车销售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水准;在教学发动机原理时,要融入真实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际工作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从事维修工作所必需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概论学科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实施主体,其专业发展水平对育人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在推进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身专业发展,结合立德树人的具体需求,加强对思政理论及其教学实践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强化,可以为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渗透、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教师应系统性学习思政知识,凭借丰富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以及优秀的思政素养更为有效地发挥教书育人职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协调发展。首先,教师需要重视言传身教作用,通过学习、应用思政知识不断提升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充分感知人格、审美、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思政知识体系构建、阅历、经验均可成为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质量的加分项,提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培训活动,主动系统性地学习思政知识,是学科教师提升教学魅力、专业水平的必经之路。其次,教师还要积极学习先进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借鉴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通过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准确把握融入思政元素的节点提升教学有效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联系紧密,在改革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学科教师应立足于“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与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过程的统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