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编者按】秋风送爽,硕果盈枝。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并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习近平主席说,十年来,精彩纷呈的文化年、艺术节、博览会、展览会,独具特色的鲁班工坊、“丝路一家亲”“光明行”等人文交流项目,不断深化的民间组织、智库、媒体、青年交流,奏响新时代的丝路乐章。
十年来,中外美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世界各国人民在艺术对话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本期《中国美术报》根据各美术机构工作者的讲述,梳理十年来美术界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举措和成果,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广大美术工作者共同谱写的时代华章和绘就的绚丽画卷。
艺汇丝路 美美与共
十个春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形成了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这十年,文化艺术合作丰富多彩,一个又一个活动成功举办,一个又一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绩单中:中国不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启动实施了“艺汇丝路”品牌活动,与文莱、柬埔寨、希腊、意大利、马来西亚、俄罗斯及东盟等共同举办文化年,与共建国家互办文物展、艺术节等活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与共建国家共同创建合作平台,成立了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美术馆联盟等,成员单位达562家……
“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活动”系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举办的重要文化交流品牌项目,自2009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1届,累计邀请来自20多个阿拉伯国家的近200名艺术家采风、驻留、创作,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形式多样、感情真挚的视觉创作,创作出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与感染力的作品。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家也多次远赴阿拉伯国家采风。
日前,由埃及、刚果(金)、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等国组成“艺汇丝路——第12届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团”一行到景德镇参观交流。在景德镇古窑的传统手工制瓷作坊里,非遗传承人娴熟的拉坯、利坯、绘画、施釉……高超的手工技艺让采风创作团一行惊叹不已。一批又一批的阿拉伯艺术家来到中国,以大美之艺创作更多促进中阿文化交流的艺术作品,分享在中国的经历和感悟。参加此次活动的黎巴嫩教授尼扎尔·达希尔表示,他多次参加“艺汇丝路”采风创作活动,将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创作更多体现阿中友好的艺术佳作,让更多阿拉伯人民感受中国、了解中国,为增进阿中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国美术馆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美术精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之间民心相通。2018年,中国美术馆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通过联盟机制加强与相关国家艺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外事工作的出发点,坚决贯彻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用心思考,细致规划,通过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举办美术展览、拓展国际收藏、雕塑作品海外落户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十年来,我馆举办共建国家和地区相关艺术展览共40余个,收藏有关作品共200余件,向共建国家和地区捐赠雕塑作品共15件,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2023年9月,由中国美术馆、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共同主办的“美在融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全面梳理中国美术馆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美术作品,展示了这些国家的艺术风貌,以美诠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配合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展览,并组织国际文化艺术展览、论坛等交流活动,是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国际展览部副总监郑琰在中展国际展览部工作了13年,多年来,他参与策划组织了许多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项目,比如“蔚蓝丝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特展(马尔代夫)”“茶香雅集——中国当代生活美学体验活动(埃及)”“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蒙古)”等。据他介绍,十年来,中展发挥70年丰富的策划、办展经验,圆满完成了配合重大国事外交活动的重要展览及国际文化艺术展览,“未来,我将与同仁们一起优化和创新展览形式、内容,不断拓展活动品牌,加强与海内外各展览机构的合作,为促进‘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继续努力”。
艺绘丝路 共谱新章
美术是蕴含众多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交流互鉴中,艺术家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图写丝路历史与现状,阐释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中国国家画院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2014年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吸引聚集了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大批优秀艺术家参与。日前,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展”在京举办。展览以近200件美术作品讲述丝路故事,阐释丝路精神。据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介绍,2014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国家画院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该工程历时五年,汇集了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印度、法國、德国、意大利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五年期间,中国国家画院组织艺术家采风写生十余次,还有许多画家单独或结伴进行采风写生,包括沙漠丝路、草原丝路、南方丝路、海上丝路,足迹遍布国内及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收获了大量的一手写生素材和创作资料。经过多轮评审,“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评选出188位艺术家申报创作的197件作品,并由中国国家画院收藏。这些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等多种类型。燕东升说:“‘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集聚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这批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华文脉,弘扬了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意趣,也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交融的见证,在当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近年来为展示中国美术创作的成就,提升中国画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国家画院还多次组织举办了“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精品国际巡展”“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中国水墨国际推广项目”等系列国际品牌活动,将中国水墨带到世界各地。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文化先行,其“五通”中的“民心相通”離不开文化艺术来表现、来促进。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表示,十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交流形式,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广泛的人文外交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陶勤以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为例介绍,“此次双年展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明确呼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策划之初,我们希望通过这届展览,形象体现丝路对人类文明的高度奉献,多多挖掘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其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或者是其他文明彼此之间的影响。记得我们花了很多功夫去走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馆,应该说第七届的组织工作超过了之前任何一届。我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外交官对‘一带一路不了解,而且有些了解得很深刻。为了使中外艺术家更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我们组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同时也组织艺术家赴重要的贸易港口、沿线城市进行采风,实地感受丝路沿线的人文风貌。最终这届参与遴选的评委们看到来稿时都很兴奋,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比比皆是。”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和重要通道,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作为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年)的重大主题创作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宣传部指导,广西文联、广西美术家协会组织实施的“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全面聚焦广西与“一带一路”的深厚渊源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放发展的历史脉络,以视觉艺术形式再现了广西跨越古今、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的奋斗历程。9月15日至10月15日,“筑梦新丝路——‘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在广西美术馆举办。海丝首港合浦古郡的千年风华,海上丝绸之路上“广西通道”的古道风物,北部湾港(钦州港)、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忙碌场景,中马“两国双园”国际园、运营马来西亚关丹港所展现的大国风范,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信息港及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广西日新月异的大发展,一一展现在画家的画笔下、雕塑家的刻刀下。
十年来,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紧紧围绕打造“敦煌画派”,举办了众多论坛学术交流展览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刚介绍,我们从“探源”“守根”“突破”发展布局,承担着敦煌艺术的价值引领。一是多方合力、互学互鉴,持续探讨敦煌艺术“传承”“创新”问题,连续开展了“丝路文化的传与承——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美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天境祁连与人文敦煌大型油画创作工程”等活动。我们提出“敦煌画派”的概念,激发甘肃美术群体主动思考地域文化,以“朝圣敦煌”展览品牌作为成果展示,至今连续举办五届。马刚表示,甘肃美术的文化建构中,对本土文化的深挖掘、与敦煌文化的再对话、对甘肃风情的再描绘,都为甘肃美术走向全国提供比以往更宽的路径。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世界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宁夏书画院(宁夏美术馆)在此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据宁夏书画院院长、宁夏美术馆馆长周一新介绍,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重点选题、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聚焦“一带一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选题,实施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另一方面,我们坚定推进“走出去”工程,应邀参加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法国、毛里求斯、日本、老挝、俄罗斯、斯里兰卡等国际性交流,让当地民众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共同推进两地文化艺术互鉴,为宁夏美术创作注入新思路、新活力。
为探索和弘扬丝路精神,同时鼓励画院画家进一步拓宽创作视野,2023年10月,广西书画院组织院内书画家并特邀部分画院系统书画名家(第一批)赴新疆进行采风写生活动。采风小组分别来到克孜尔石窟、库车大峡谷、苏巴什佛寺遗址等地进行实地采风,收集创作素材。2023年7月,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美术家赴新疆采风创作活动,特别组织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泰国、孟加拉国、尼泊尔、匈牙利等国青年与我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一起走进新疆,相继前往吐鲁番、乌鲁木齐、石河子、乌苏和克拉玛依等地进行参观访问、座谈研讨、采风创作等。活动以中外青年美术家同行的方式,见证新疆的高质量发展,增进“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美术家之间的交流互鉴。
2021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一带一路与中国铁建——第十八届大路画展”汇聚了以全国铁建系统为主的多代画家近年创作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的国画、油画、版画等门类的优秀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从多角度全面表现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主题。
如何用感人的艺术形象讲好新丝路故事,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推敲,画中才有新意。以近几年陆续在各地巡展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中国画作品展”“丝路画语——于文江作品展”等展览为样本,我们看到美术家们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寻访历史遗迹、深入建设现场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着力追求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用心用情用力描绘与“一带一路”的深厚渊源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放发展的崭新气象。
艺绽丝路 共享文明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数千年来留下了诸多璀璨的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外联合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遗迹修复,举办文化艺术展览,让丝路遗产焕发新光彩。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承办的“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近日亮相故宫博物院,展出中外展品84件/套,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弘扬丝路精神。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介绍,该展览是中心再一次承办中外联袂,涉及多国、多省市的国家级综合性文物展览。为深刻反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交融历史以及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考古合作成果及最新考古发现,中心在展览大纲上也下了一番功夫,经历了十余次研讨论证、专家评审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介绍,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联展”“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生命之灵——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等一系列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展览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400多年前,景德镇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抵欧洲。18世纪初,景德镇高岭土加瓷石的配方传到法国,对法国乃至欧洲的制瓷业起到了深远影响。进而,中国陶瓷与景德镇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和符号。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坚持交流互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据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吕品昌介绍,近年来学校坚持从国际人才培养和国际美术交流两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文章,推进“留学陶大”品牌建设;学校持续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领域的合作和文化交流,与土耳其、希腊、泰国、保加利亚、俄罗斯等 11 个沿线国家的艺术类高校及科研机构(组织)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培养了来自伊拉克、老挝、土耳其、阿富汗、蒙古等 16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 72 名留学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和输送了高质量的陶瓷行业人才;2022 年经教育部批复,学校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构建陶瓷高等教育共同体,提升了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二是持续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领域的合作和文化交流,先后主办了“新丝绸之路——中华陶瓷希腊文化之旅”国际陶瓷艺术展、“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建设“唐英瓷坊”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参与“中国—东盟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美丽江西秀天下——景德镇陶瓷的故事”等国际陶瓷文化交流活动;与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共同主持“丝路瓷行”文化项目等等。
弘扬中国精神,共建人类文明。据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介绍,西安美术学院坚持艺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深入实施“五名”战略,从顶层设计出发,在美术强国、文化自信、经济发展等多元维度,通过重大美术展览、重大文化项目、重大题材创作、大型国内国际研讨会等各级各类活动,彰显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气派、弘扬中国精神,打造“丝路艺术桥头堡”西部美术高地。2014年至今,连续承办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2016年,在全国艺术类高校中率先发起《“一带一路”艺术联盟宣言》;2017年,《丝绸之路艺术品中的国家意识》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承担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馆对外区陈设及艺术品配置设计;承担“中国—中亚峰会”設计工作……都是西安美术学院用携手发展、共创繁荣的艺术底色,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举措。
为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广州美术学院于2019年初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通过数年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研究平台。2021年12月,为向外展示广美“海上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广州美术学院举办了“十六至十九世纪中外艺术交流”首届高峰论坛。应邀参会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25场精彩的专题演讲,内容涉及绘画、折扇、漆椅、屏风、瓷器、丝绸以及文学、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
“始于姚秦,成于元魏”的麦积山石窟于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一处石窟寺遗产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不仅见证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的过程,也成就了西域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实例。自麦积山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为了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兼之发掘自身的丝路特色,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倾力打造了“麦积山雕塑论坛”这一学术交流平台。据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表示,在“一带一路”内涵越加深刻的今天,麦积山石窟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佛教艺术的魅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今后,相信中国美术家们将继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将瑰丽多姿的人类文明画卷、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文明、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文化相融合,继续绘写出激荡人心、感人至深的文艺形象,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