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议题与多模态翻译: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英译传播
——以《小蘑菇》为例

2023-11-01 00:43田雪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蘑菇科幻

田雪君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小蘑菇》是作者一十四洲于2019年10月起连载在晋江文学城网站的网络科幻小说,2020年由北京联合出版社以《小蘑菇:审判日》《小蘑菇:默示录》两册本形式纸质出版。故事发生在地磁衰弱导致物种变异的末日背景下,彼时人类已沦为被怪物侵扰和感染的对象,主角之一陆沨是判断和裁决感染者的审判官。获取了人类基因的蘑菇安折为寻找自己的孢子进入人类基地,见证了人类的变异、杀戮与逐渐消亡的过程,最终安折选择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拯救人类。故事以安折与陆沨之间的情感发展与变迁为线索,讲述了人类与异种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小说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银奖,是网络科幻文学创作的又一次重大尝试与突破。

2022年美国Peach Flower House LLC出版公司以LittleMushroom:JudgmentDay和LittleMushroom:Revelations英译两卷本纸质出版。小说在英语世界取得了不俗的传播实绩,在美国亚马逊网站LGBTQ+Science Fiction的销量排行中排名14,上下卷分别收获了94%、88%的五星评率。在图书评论网站Goodreads上分别获得4.61/5.0、4.57/5.0的评分。在Novel Updates网站上取得4.8/5.0(1114次打分)的成绩,而与《小蘑菇》创作周期趋近并已译介为英文的网络科幻小说《第一序列》(TheFirstOrder)和《死在火星上》(DeadOnMars)取得的评价和关注则略逊一筹,分别获得4.0/5.0和2.7/5.0的评分。同在晋江文学城连载、同为末日设定的小说非天夜翔的《二零一三》(2013:DawnoftheWorld)则收获了4.1/5.0(179次打分)的评分①。由此可见,《小蘑菇》在已出海的网络科幻文学中属于传播成绩较为突出的作品。除了实体书在市场和口碑上取得优异表现外,广播剧等其他符号形式也在英语世界产生了相应的衍生需求、引起了一定的粉丝效应。因此,《小蘑菇》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轨迹、传播内容及传播形态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小蘑菇》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语境与传播路径

在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这一命题中,除了传播者和受众这一对传播主体之外,与网络文学文本相关的因素还包括文本的传播媒介渠道研究(in which channel)、文本的内容分析(says what)、文本的编码方式(code)以及对传播效果的考察(with what effect)。此外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传播条件——语境(context),文本的传播语境和接受者的文化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的成功与否。

具体到《小蘑菇》的传播实践过程来看,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它身处怎样的传播语境中。网络科幻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站在了两种文学——科幻文学和网络文学传播的交叉十字路口。从中国科幻文学的外译来看,2015至2020年是科幻文学英译的稳定发展期,自《三体》和《北京折叠》接连斩获雨果奖后,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加快了对中文科幻作品的引进、译介和传播进程,“寂寞的伏兵”不甘蛰伏、厚积薄发。中国科幻文学取得传播佳绩的原因一方面是原作和译作的高质量产出,另一方面,美国科幻读者“渴望摆脱单一文化的束缚,不再满足于美式科幻的传统,对异质文化作品秉持开放态度”[1]。接受方的文化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科幻文学的传播。从网络文学的外译来看,中国网络文学自2000年初开启出海之旅,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出海历史,当下这一阶段传播平台星罗棋布、传播内容五花八门、传播模式提档升级,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格局。根据《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的总结,过去几年网络科幻文学异军突起,科幻题材新作频出,形成创作热潮,而在网络文学出海规模进一步扩大、机制趋于成熟的传播语境下,网络科幻小说也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传播主力②。因此,《小蘑菇》可以说是凭借多股力量占据了传播优势的上风,科幻文艺在文本上的普世性和文类上的通约性,让其具备了在异质文化空间中传播的前提条件,而中国科幻文学和中国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的出海劲势为其奠定了良好的传播基础。此外,当某国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者文学真空(literary vacuums)时,翻译文学会在多元文学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2]。在英语文化语境中,本土的传统科幻文艺相对饱和的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真空,为中国的科幻作品预留了充足的传播空间。

其次,从传播渠道来看,《小蘑菇》是通过英文实体书出版的形式进入英语世界的。雅格布森(Roman Jakobson)将语言符号的转换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用同种语言的其他符号解释语言符号的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用其他语言解释语言符号的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用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的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3]232-239。在中国特殊的互联网语境下,网络文学IP指由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延伸出来的整个文化产业链。根据距离的远近,可将网文IP跨界分为近距跨界(由网文到实体书)、中距跨界(由网文到有声读物、漫画及外文翻译)、以及远距跨界和超远距离跨界(由网文跨界到影视剧/戏剧/动画/游戏等)[4]。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大多数形式是中距的语际翻译。《小蘑菇》的源文本是典型的网络文学,其文本的原发生产空间和传播空间都指向了网络空间。但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却是以实体书出版的纸质形式实现的,先后经历了由中文网文到中文实体书的近距语内翻译、由中文实体书到英文实体书的中距语际翻译。

需注意的是,从屏幕文字到印刷文字的转换需要遵循出版行业的规则,包括题材、内容、文本的质量和影响力等多个层面。《小蘑菇》在中文世界和英语世界的两次纸质出版,所遵循的是两种不同的出版规则,出版的目的与传播的指向也各不相同。网络文学以长篇幅见长,但实体书则要考虑印刷成本。在中文的出版语境中,由网文到实体书的转变意味着原文在作品体量和质量上符合了纸质出版逻辑与要求,既要具备话题度与流行性,也要有成为经典的文本生成潜力,同时要保证价值观层面的取向。中文纸质出版是为原文本增值、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动态化经典的必经之路。在英文出版语境中,关涉的不仅是出版某一部小说的问题,更是文学的引荐和文化的交流的命题。译介的重点是出版方想要在接受者文化语境中达到怎样的出版目的,在目标文化中实现怎样的功能(its functioning in the target culture)[5]49-70。根据出版社网站的介绍,《小蘑菇》的英译本出版社Peach Flower House是全美第一家专注中文原创耽美与LGBTQA+③小说翻译的出版社,同时通过电子书和实体书形式发售。出版社致力于满足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存在的文化需求,这些需求的对象是以传统方法无法获得的有创意的内容(creative content)④。由此可见,《小蘑菇》正是因为符合了该出版社对中文出版物的精准捕捉与定位、满足了其文化需求,才能实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小蘑菇》自身的文本价值不仅在网络文学场域内获得首肯,也蔓延和渗透至主流话语场内,与传统作品一道重构科幻文学的创作格局与评价体系,从网络女性科幻小说这一相对小众化的园地走进中国科幻文学的宏阔视野内,是其出圈的第一程;纸质书出版是晋江文学城一直以来的重要输出传统,经过近距语内翻译和中距语际翻译的两次译介环节后,进入到英语世界读者的视域内,是其出圈的第二站;小说在英语世界内的传播是以多模态形式进行的,除了文字模态的转化以外,还涉及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的模态联动与叠加,形成了多种模态符号的复合传播效果,是其出圈的第三步。《小蘑菇》在英语世界及其他语种的文化环境中的后续IP开发还在持续地探索与进行中,具备很大的传播潜力。

除此之外,《小蘑菇》的文本特殊性还在于它的女性文学属性。中国网络女性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路径,第一种是通过英译网络文学网站的译介,以网络小说的形式在网络空间中传播,主要网站包括Webnovel、Volare Novels、Novel Updates等。第二种则是通过线下签约,以纸质书的形式传播,采取这一传播方式的主要是国内的晋江文学城。这种传播路径的差异与国内网络文学网站的分发方式、发展规划与企业定位等有一定关系。近年来,随着女性创作者所关注的社会议题的变化、女性生存体验的蜕变以及书写欲望对象的转移,中国网络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创作转向,而由于中西文化交流中存在着语言差(language gap)和时间差(time gap),在英语世界传播的网络文学还需要时间和读者的累积,才能体现出创作转型。文学外译需要一定的文化策略和布局,在这一过程中,科幻文学类型由于具备了世界文学基因显然更适合充当文化传播的排头兵,为后续的传播实践奠定基础。

最后还需明确的是对英语世界一词的界定,它是一个混杂多元的空间、地理和语言概念,既指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英语阅读的读者,也指以北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还指英语文学与文学研究的领域。在本文中,它指的是以英语作为译介语言、包含线下的实体书和线上存在于网络空间当中的网络小说文本,得到了以英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的读者、研究者等群体充分且有效的接受与反馈。

二、传播内容的认同基础:《小蘑菇》的叙事向度

在明确了《小蘑菇》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语境及路径后,需要回溯至文本本身,对故事具体讲述了什么内容(says what)进行分析,观察其在文本内部结构层面是如何组织叙事、从而获取了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读者认同的。整体来看,《小蘑菇》摒弃了单一的民族视野及“XX中心论”的孤立论调,文本具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意识和世界性的创作立场。小说对当代共通性社会议题的植入不仅引发了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读者共鸣,也在文本与其侧身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形成了互文关系。而对后人类景观的塑造和想象保证了小说的科幻质感,对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类型元素的楔入又为其附着了通俗文化基因。因此,正是由于叙事向度上的世界性、当代性与流行性,使《小蘑菇》在英语世界获取了传播的认同基础。

(一)作为处境的末日设定:叙事背景触发文本共情

从科幻世界观的建构上来看,《小蘑菇》所搭建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末世设定的基础上的。末日既是小说的背景,也将小说中的人类、怪物、异种与后人类主体抛入了一个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处境当中。萨特将“我的位置”作为处境的重要结构之一,这是“我”眼前的对象的布局和次序,也是世界向“我”表露的方式[6]594。小说向人物表露出的世界由生存背景和生活环境两个部分构成。

从全人类的生存背景来看,早在2020年,地球磁场就开始快速衰弱,直到2030年地磁消失,地球进入沙漠年代(The Desert Age),生物圈功能失调、气候巨变、太阳辐射异常,而后大灾难时代(The Calamity Age)来临,地球物种开始了全面的生物变异。为应对异种入侵和变异感染的情况,人类建立了四大基地。故事中的人类已经进入末世,失去了生物圈中的生存优势,是否感染为异种也成为了基因的随机选择。建立基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然而审判者对个体生命的裁决却没有规则的保障,只能依靠其主观判断,因此保护人类的初衷造成了同胞间残害与屠杀的结果。

从人物的生活环境来看,小说展示了一幅处境剧式的非理性、反人性场景。故事中的北方基地主要由外城和主城组成,主城是科研、军事和政治中心,禁止普通居民进入;外城则有一种《一九八四》式的诡异与秩序感,人类的生活空间被明确分割、日常活动被严格限制,供水供电也都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活在基地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张ID卡,卡上印有类似于身份证号的对应编号,对人的命名与区分是通过卡号实现的。在这里人类变成了原子化的个体,基地的空间政治利用了人类对异种的恐惧,将其转移为对他者的隔膜与猜忌,人际疏离进一步放大了人类的孤独体验,这构成了小说人物的生活环境。

面对这样一种极端的环境和绝望的境地,身处其中的人类要如何做出选择才能实现自由、保证人的主体性?根据小说的背景设置,彼时全世界已不存在国家与种族的划分,代之以四大基地的人类混居形式,传统的地理和政治空间被重新切割与布局,因此末日处境就不再只是某一个国家或群体需要面对的难题,而延伸至关乎全人类的现实困境。这种对现实性的国家、疆域划分做模糊化处理的无国界设定的方式,拓宽和延展了小说受众产生文本共情的可能。小说对人类处于末日当中的恐慌与无助可以引起读者的情绪性共情,而当某个特定的实体构成了群体性和集体性时,末日书写则会使读者在具体情景的描绘下联想到自身的命运,产生利益攸关的恐惧以及身而为人的哀恸,情绪共情就转化成了认知共情。有读者在Goodreads网站上评论道:“我们常常被这样的知识所支撑和安慰:科学总是胜利的,生存是不可避免的,崩溃是发生在遥远地方的其他人身上的事情。而没有人愿意将崩溃视为一种常年存在的情况,没有人愿意去想象自己面对生死时的抉择。”⑤《小蘑菇》迫使读者去想象和选择,作者巧妙地将处境由个体性推及普遍化,充分利用科幻文学的普世性激发不同读者的情感认同。也正是由于有了极限性、逼迫性的处境的存在,个体的位置与规定性、主体与他者的关联与纠葛、人性的本质等问题才在选择中凸显出了意义。

(二)故事内外的生育政治:时代症候的文本影射

在末日设定的前提下,小说提出了一系列后人类时代的生存悖论和困境。其中,为解决人口数量骤减的问题,人类采取了技术手段干预生育进程的方式,然而却造成了繁衍后代的主观意愿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间的背离。在小说的第二卷“玫瑰花”中,通过陆沨的母亲陆夫人之口介绍了末日基地女性的生存现状,彼时基地引入了生育评分系统,得分在60分以上的女性需要与基地签订协议、接受人工授精,从而保证人类的生育率。四大基地的女性已经投票通过了《玫瑰花宣言》(theRoseManifesto),大致内容是女性自愿接受基因实验和生殖手段。但宣言却删去了女性拥有人权的前提,基地的“使女”们遭遇了生育目的的物质化和工具化。尽管已经进入后人类纪,父权制无所不在的统治力仍然辐射在人类社会当中,女性的身体和生育功能则直接沦为了这种权力实践的场域。而这种对人的工具化不仅面向女性,甚至也针对儿童。与生育评分系统的打分制度和模式类似,孩子们也根据生活表现和学科成绩被制定了一套相应的加减分表格,并划分成ABC三类,成绩优越者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继而长大后进入主城的各个机构,而资质较差的儿童则被军方选中继续培养,剩余的则被驱逐出主城、遣送到外城。女性的个人价值被生育职能取代,孩童的个人价值被社会功能所取代。反讽的是,基地的妇女和儿童被变相圈禁在名为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的建筑中,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权,这一在《圣经》中安置人类先祖的乐园,却在小说中成为了一处反乌托邦的存在。

尽管对于繁衍人类的需求如此强烈,但基地的生育制度却排斥自发自然的情感结合,这一反人性的制度设计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小说中的陆夫人与陆沨之间不存在任何母子间的温情与亲密,只有不解、怨恨和无尽的遗憾。当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情感纽带被斩断后,判断人之为人的人性也随之遭遇泯灭,人类的生育实践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商品生产实践,而由于构成社会最小单元的家庭及伴随的亲子关系被抛弃,生育政治所造成的后果就不单是伦理道德的失范,甚至也会引向社会秩序的解组。身为蘑菇的安折尚且懂得养育的责任,而人类却在对纯粹的功利化生育的疯狂追求中丧失了人权的基本前提和立场。

近些年来,代孕等辅助性生殖技术的成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甚嚣尘上的伦理讨论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生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都有干预与渗透的能力,处于生育实践中的女性和孩童都处于权益被悬置的脆弱性地位,在人口意识形态化的控制下无法保障自身。小说对女性生育环境的描绘与其说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不如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影射,而这种对时代症候的文本化显现,使小说具备了讽喻性的艺术意味和记录式的文学功用。

(三)后人类主体与克苏鲁元素:后人类图景的想象性构造

小说通过对后人类主体的刻画和后人类纪的想象塑造了一幅末日背景下的后人类图景。故事主角安折(An Zhe)的本体是一只蘑菇,在意外接触了人类安泽残存的身体后,吸收其基因并获取了身体形态和记忆意识,成为了一个后人类主体。从后人类的类型划分上来看,安折可归于“伴生物种”的范畴之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伴生智慧物种指的是获取了人类智慧、实现兽的人化的动物,而蘑菇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而是独特的真菌类。但如果从伴生物种作为人的生物镜像带给人类思考与启示的角度来看,安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折射人性的一面镜子,“人类通过此‘镜像’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人性与情感,同时借以‘回视’潜藏于自身的‘兽性本源’”[7]。

在人类世界中安折显得格外脆弱,但它能够迅速地发挥生物本能、适应新物种的环境,不但可以与人类和谐相处,还具备难能可贵的共情能力。它将善良温情的一面留给了那些向它示好并伸出援手的人类,将耐心和温柔留给了不被理解的审判者,向一个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的人展示爱的可贵。而最后安折选择用自身去实践人类与怪物共处的融合派(the Fusion Faction)路径,走进辛普森笼(the Simpson cage)用其稳定的频率覆盖全球,从而使得怪物退潮、人类得救。小说以此说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偏颇,只有意识到人类经验的有限性以及建立生物物种的平等意识,并与其他物种达成合作关系,才有可能为自身开辟生存空间。通过建构这样一个既在生物体构造上有异于人,又在本质和本性上无限接近于人乃至超越人的后人类主体,小说为所有人物建立了一面人性的折射镜。

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在其创作的一系列恐怖小说中搭建起了克苏鲁神话体系,标志性的故事元素是怪诞恐怖的怪物形象、陷入对未知生物体的恐惧之中的人类、企图查明真相但如坠入黑暗迷雾的主角,以及最终指向的人类理性意识的崩塌和注定的悲剧性的结局。《小蘑菇》借鉴了在全球范围内颇为流行的克苏鲁元素,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奇异怪诞、阴森恐怖的怪物形象,大至袭击人类的节肢类怪物,小至发动虫潮和污染水源的蚊虫水蛭,它们爆发出的未知力量随时都能将人类逼入绝境。《小蘑菇》充分利用了克苏鲁元素在阅读体验上制造的恐怖、惊悚与紧张情绪,造成了强烈的官能刺激效应,对读者形成了巨大的感官冲击。除此之外,《小蘑菇》在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借鉴中最核心的思想表达仍然在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洛夫克拉夫特将“宇宙恐惧”定义为“心智有限的人类没有能力理解巨大且残酷的宇宙,因而在盲目无知的人类面前,宇宙的真相即是恐怖”[8]。小说中多次强调宇宙的不可知性和科学话语的局限性,强调人类的渺小与无助,以及人的行为的荒谬与无力,人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被证明是徒劳的,人的理性在面对宇宙的无序与混乱时遭遇了价值理念的崩塌,这正契合了克苏鲁神话中的核心主题。

小说在逼真的细节描摹和严谨的结构组织下展现出了驰骋的文学想象力与宏大的世界观建构能力,通过类型融合的方式拓宽了快感机制的来源、加强了复合叙事效果。尽管小说塑造和想象的是一个后人类世界,但作者在文中提及最多、思考最深的却仍然是人性,将“仁慈”作为人类最高贵的品质。作者并非在小说中全然地否定人为生存所做的努力,而是积极尝试建构泛人类话语的叙事可能。

三、《小蘑菇》在英语世界的多模态传播实践

《小蘑菇》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中采取了多模态联动(multimodality)策略,充分调动了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符号。英译本出版方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在对包括封面、封底等图像模态的传播中进行了有所导向的意象缩减与增添,从中文实体书封面(见图1)到英文实体书小说封面的呈现在科幻文学和耽美小说的类型天平两端产生了滑动与移位现象。在广播剧的传播中,粉丝群体充分发挥了网络文学分散性自发译介的传播传统,主动翻译了《小蘑菇》广播剧的英文字幕,在官方力量阙如的环节中进行了及时地补足。

图1 中文实体书的封面

(一)英译本小说封面的意象减略与要素调整

网络小说的封面涉及文字和图像的综合翻译,除了直接对文字信息进行英译以外,还要从图像的跨文化翻译角度考虑选取怎样的封面,考量的标准包括小说的类型、主题以及读者的接受习惯等。封面最主要的使用途径是表明文本的类型、突出其主题内容,起到意义的呈现与交流的作用。《小蘑菇》英译本(见图2)的封面采取了选择性、表层化的图像阐释路径,放大了与原文某一主题相关的文化意象和要素,并根据英语世界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了相应的图像调整。

图2 英译实体书的封面、封底

如图所示,中文实体书的封面是枪与玫瑰的交织,这两个意象是小说中的重要元素,枪指涉的是审判者对人类进行裁决的武器,对应的是小说第一卷“审判日”,玫瑰指向了基地的女性为延续人类后代签订的《玫瑰花宣言》,对应小说的第二卷“玫瑰花”。枪与玫瑰隐喻着杀戮与生育,是末日背景下人类所面对的生存悖论。第一卷的封面中被玫瑰花藤缠绕的陆沨持枪对准安折,而安折则朝向陆沨生发出无数的菌丝。两个人物形象有一对倒影,将图像倾转后可以发现陆沨伸出指间主动迎接安折发送的菌丝。正面图像的对峙姿态说明了人类与异种之间的敌对关系,但倒影图像又暗示了角色之间存在潜在的情感联系。第二卷封面图像中线条勾勒出了地球的轮廓,辛普森笼伫立于地球两极之间。根据小说的描写,辛普森笼捕捉的频率可以用磁场发生器复现从而模拟出地磁,而安折主动进入笼中用自身发射出的绝对稳定的频率覆盖全球、拯救了人类。陆沨与安折立于其中,说明了人类与异种之间的关系从绝对对立走向了融合共存。中文实体书的封面保证了对科幻成分的呈现,同时加强了对角色情感关系的指涉意味,将二者进行了较为平衡的调和。

英译本出版方将小说封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体现在对小说内容的选择性解读和对主题的导向性阐释上。从文字符号来看,英译本译介了中文封面的文字信息并增添了译者的姓名与封底的故事梗概。从图像符号来看,削减了中文小说封面在图像与文本之间形成的隐喻关系,转移了文本内容的叙述重点,将主题进行单一化的处理,根据自身的出版需求放大故事的情感书写面向。从英译两卷本的封面可以发现小说的科幻性被进一步弱化,从封面图像中很难获取与科幻主题直接相关的信息,只有从第二卷的封面中底部位置描绘出的一整片猩红色中,可以推断出是辛普森笼启动后发射出的红色光芒。相反,两位主角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成为了图像的重点表达对象。图像符号从“四度自然”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要素层、图符层、图像文本层以及景观层[9]。英译本封面从要素层这一基础层面对色彩元素进行了强化并充分运用对比度,重点突出文中多次描绘的陆沨的一双绿色眼睛。人物形象通过图幅的调整占据了视觉中心,构成了读者所直接感知到的、携带意义的具体的图符。一系列图符构成了图像文本,而对图像层的解读则需要放置进一定的图像语境中进行连续性阐释。通过将两幅封面进行顺序观察,可以发现人物形象从位置和方向上的相对关系有了改变,从相对而立到俯身相拥的变化预示着两人情感的变迁,这仍然是对情感向度的强化手段。图像建构了小说中的文本世界,以图像景观的形式还原了故事内容,只不过将重点放在了耽美书写上,这与Peach Flower House在英语出版市场上的自我定位有关,他们渴望吸引到的是偏爱耽美文学的英语世界读者,自然会在封面这一小说的第一印象上发力以获取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小蘑菇》本身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注重视觉美感的审美倾向,契合了英语传播者有意识地建构和重组图像符号,以求借由视觉修辞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目的。

中英文小说的封面都是根据文字内容所描绘出的人物形象、场景和道具等像似符(icon),通过还原和整体再现符号对象建构相似性(likeness)关系,但关注和描绘的符号对象有所差异,这种关注度的倾斜与出版方对文本的类型划分、市场地位、出版目的与受众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跨媒介传播背景下的广播剧字幕翻译

与有声书由一个或多个讲述者(storyteller/narrator)采用真人朗读或AI语音播放的形式所不同,广播剧(audio drama)是由配音演员进行声音表演的戏剧形式,它的表演性质更强,角色声音(character voice)根据情节需要传达出准确、饱满的声音情感,除人物对白之外,还有大量的音乐和音响效果共同参与建构音景。尽管朗读和配音的对象仍是视觉文本,但声音符号最显著的特点是用口语进行表达。在电子媒介背景下形成的次生口语文化,保留了口头传统的一大重要特征:移情和参与。文字把人和认识对象分离开来,而口语则破除了这种“客观性”[10]34,用强化听觉感官的方式召唤听众在主观上的参与。因此,广播剧在对网络文学文本的传达上更加具象化、场景化,所能调用的感官媒介更加丰富,传播优势更为明显。

广播剧在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中属于中距的符际翻译,是较难进行IP跨界的一种类型。由文字模态向声音模态的跨文化转换需要源文本具备较强的文化影响力和流行度,例如2020年初猫耳FM推出了由全日本配音演员班底配制的日文版《魔道祖师》广播剧,就属于在相近的文化场域中发挥了声音模态的传播能力的案例。但总体来说,由于语言限制导致受众面较小,能够以英语为母语的配音演员进行配音的作品凤毛麟角。但英语世界的听众凭借对《小蘑菇》的文本偏爱与译介热忱最终还是为广播剧的传播开辟出一条粉丝路径。

《小蘑菇》于2021年初推出了广播剧,海外听众可以在猫耳FM的APP和网站(missevan.com)进行收听,但并未添加英文字幕。尽管在广播剧的传播链中缺少了官方的、有组织的译介力量,但英语世界的粉丝群体自发形成了民间的非盈利粉丝翻译(non-profit fan translation)。Carrd是一个在海外流行的可以为任何内容建立简单、响应迅速的单页网址(one-page sites)的网站,其中也包括为大量的文化文学作品建立站点。《小蘑菇》在Carrd旗下也拥有一个单页网站(https://littlemushroom.Carrd.co),包括了对小说内容梗概(summary)、主要角色(main characters)的介绍,并提供了小说的阅读和购买链接(novel links)以及广播剧的收听渠道。网站提供的广播剧链接导向了粉丝自制的网页(https://mogu-ad.carrd.co/#),以ID为Dimsum为主要译介者,以Ning、Tea、Fern和Vie为协助者组成的粉丝翻译团队自发将中文广播剧的字幕翻译为英文,而译介成果的展现方式则是以互动性与临场性极强的弹幕形式实现的。如果英语世界的听众想要获取英文脚本(English scripts),首先需要在猫耳上购买正版渠道的广播剧并出示证明,继而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获得粉丝翻译的英文剧本,并需保证不会将其作为商用。除了英文以外,网站还提供西班牙语的译本。广播剧的模态组合形式是大部分声音模态+小部分图像模态+小部分文字模态,除了声音模态这一重要符号部件以外,文字模态对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与国内观众观看外译影视剧的经验类似,如果没有字幕组译介文字符号,那么传播只能局限在很小的圈层内进行,无法扩大其文化影响力。粉丝翻译的译本是以电子形式在网络空间中留存与传播的,这种译本形式能够较为顺利地嫁接到其他媒介当中,与声音和图像模态一道完成符号意义的整体性传达。

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进程本身就是由分散性、自发性的粉丝翻译逐渐转向统一化、规模化的官方译介的,包括WuxiaWorld、Volare Novels、Gravity Tales在内的一批早期网络文学英译网站,从建站者、组织者到翻译、编辑等一众传播者首要的身份就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如今在网络文学跨媒介、多模态传播的大背景下,当下所流行的对广播剧和影视剧中的字幕、漫画中的文字信息的翻译以及其他形式的译介工作的展开,说明粉丝群体的传播力量从未消失,仍能够在官方力所不逮的传播环节及时补位。

在多模态联动传播的过程中,每一符号模态都有各自自主的组织结构、运作规则和功能用途,与语言符号之间是互补互通而非依附从属的关系。有读者在亚马逊的《小蘑菇》第一卷网页上评论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我收听了猫耳的有声剧,这是我听过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改编的有声剧。我急切地想读小说的第二卷,以弥补广播剧中没有描述的部分(make up for the parts not described in the audio drama)。”⑥由此可见,符号系统之间各自发挥模态优势,与语言符号相互配合从而共同助力了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

四、结语

《小蘑菇》对人类与异种间细腻柔和的情感书写、对生殖政治和生育制度的严肃讨论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融合性、和谐式的建构思路,都体现出了女性作家簇群体在科幻文学中“抒发女性思考、投射女性情感”[11]77的创作特质。同时,对生存命题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普遍化的境遇书写以及对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又使小说具备了更为深邃多元的文本质感。《小蘑菇》在英语世界从纸书销量、网站评分到读者接受所收获的不俗的传播战绩,也证明了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具备吸引力和影响力。多种符号模态的重叠、附加与交互的IP化的媒介融合倾向是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新形势与策略。小说、广播剧等先导文化产品已经在海外营造了良好的圈粉态势,漫画、有声书、影视剧等后续项目处于亟待开发的状态,《小蘑菇》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潜力仍有进一步激发的空间。

注释:

① 上述数据的检索与统计日期截止于2023年6月15日。

② 《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http://image.chinawriter.com.cn/n1/2023/0412/c404027-32662169.html

③ 指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Queer(酷儿)、Asexual(无性恋)等性少数群体。

④ https://www.peachflowerhouse.com/about。

⑤ 详见评论区chai的评论,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60478042-little-mushroom。

⑥ 详见评论区LALA的评论,https://www.amazon.com/Little-Mushroom-Judgment-Day-Shisi/dp/1736500988。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蘑菇科幻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爆图团
蘑菇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