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蓉 王玉梅
新区科技大楼
从2012 年到2022 年的十年间,航空工业风雷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经济规模从2 亿上升到10 亿,经济效益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职工收入连续十年保持增长,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有效提升。
十年间,风雷初步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智能工厂,顺利实现整体搬迁,8 条机加柔性加工生产单元建成投产,数智热表产线、装配脉动/移动式生产线投入运行,风雷研发及产品交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年产量可达6000 台/套。
2012 年,拥有42 年历史的航空工业风雷步入发展尴尬期。营业收入徘徊在2 亿,利润1500 万元左右,说好不好、说差不差。更令人忧虑的是,多数干部职工在温吞的节奏中习惯了舒适,按部就班、小富即安,对外部变化的感知不再敏锐。面对企业发展现状,风雷新一届领导班子创新求变,提出了“数字化、精益化、模块化”的发展思路,并借机载悬挂发射系统事业部平台,抢抓贵州省三线建设的优惠政策,决定整体搬迁到航空产业园,并以整体搬迁为契机,再造“新风雷”,把风雷打造成“数字化、精益化、模块化”现代企业。2017 年,风雷新园区开工建设,开启风雷“第二次创业”之路;2022 年,新园区生产条件满足后,风雷启动首批搬迁,拉开了边生产、边搬迁的序幕。2022 年10 月底,风雷整体搬迁全面完成,自此,走过50 多年奋斗历程的风雷告别大山,实现了从传统的三线制造企业阔步迈入智能制造企业的蝶变,出了一条老三线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从风雷老厂区到新园区,从机械制造到数字生产、从数字到智能化生产,从2 个亿到10 个亿,风雷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
十年来,风雷军民品逐步形成谱系化发展新格局。军品方面,作为国内唯一火箭发射器专业化企业,风雷完全具备了独立完成三代机到四代机武器悬挂发射系统研制生产的综合能力,500多项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广泛配套陆海空多兵种市场,以强实力为“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做出最佳诠释。2012 年以来,风雷先后为我国歼击机(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和直升机等50 多种机型配套,其中30 余项产品完成定型,300 余种产品供应市场。一批多年来拦在公司前面的难题、想干没干的重大项目相继干成:创造了国内最大运载能力的最新纪录;导弹电子对抗分系统诱饵投放装置成功首飞;多型无人机项目,形成了新的产品谱系……民品方面,医用高低压氧舱领域独占鳌头,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部分民用产品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航空产业技术转化的成功案例。
↑科研团队
十年间,在“数字化、精益化、模块化”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在转型升级蝶变的探索历程中,风雷上下同欲,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践,从转型升级到历史跨越,风雷坚定不移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调整,风雷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经历了一次改革、创新、发展、再造的艰难历程。从风雷老厂区到新园区,从机械制造到数字生产、从数字到智能化生产,从2 个亿到10 个亿,风雷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尤其是进入“十四五”,为了实现智能企业建设、营收翻两番的目标,风雷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创新、改革、精益”三条发展主线,制定了“完善创新体系及创新手段,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流程体系建设为基础,推动精益管理”的具体措施,推进生产模式迭代升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质量推进“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地落实,科研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式增长。
十年来,风雷锚定智能建设目标,对标“数字化、精益化、模块化”现代企业,以问题为导向,找准自身发展短板,并把补齐短板、提升科研生产核心能力作为风雷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作为企业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着力点,锚定目标笃行实干。
加快生产模式转型。对生产运营体系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从批产、新品、维修混线制造向批产、新品、维修分线经营转变,相继成立了新品研制中心、维修中心。加强生产可视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基于模型的需求分析(MBSE)、产品数据管理系(PDM/CAPP)、基于模型的标注定义(MBD)、制造执行系统(MES)、三维工艺加工仿真(DELMIA/VERICUT)、分布式控制系统(DNC/MDC)、信息编码管理系统(ICS)等系统应用,按照“数字化、精益化、模块化”发展路线,分类分族构建8 条精益生产线;根据特种工艺要求,建立了一条国内火、退火、回火“三真空”表面处理自动热处理生产线。其中脉动式装配生产线,年产量将达到6000 台/套,规模达25 亿元。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建立可视化、分层例会、管理者标准作业应用效果评价体系、开展精益管理课题研究、培养精益六西格玛人才等,公司军品业务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生产单元/生产线的精益管理能力提升30%。零件生产准时配套、产品交付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了“2323”均衡目标。
↑靶试现场
加快民品产业发展。风雷创新民品体制机制,激发内部活力,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以高品质的产品重塑品牌形象,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开创民品发展新局面。2015 年成立了民品分公司——风雷氧业科技公司,并实施军民品分线改革。先后推出多款智能型医用高压氧舱、高原保健舱、低氧文物舱、环境模拟设备等民用产品,实现了民品营业收入从200 多万增长到2000 多万元,客户覆盖航空、航天、兵器、航空发动机等多领域。目前,风雷又与军科院卫装所、辽宁陆平公司展开合作,进行了“高原机动医用高压氧救治平台”的研制工作,顺利完成了样机试制、产品性能鉴定和小批试制工作,进一步拓展了车载氧舱在陆装联勤保障领域的运用,为公司车载舱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较好的基础。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科技人才队伍。以聚焦下一代飞机配套、蜂巢发射、战略武器配套,为部队提供现代一流武器装备,开展了“拖曳诱饵布控”“蜂巢发射”、火箭发射器吊耳可调节装置技术研究和恒流源点火技术研究等15 项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振动夹具通用化设计研究、五轴加工技术应用研究等3 项基础技术研究课题,并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揭榜挂帅、攻关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才引进及培养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等为载体,开展前沿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并全力推广MBSE 应用,构建正向设计能力。几年来风雷研发、设计能力大幅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热处理生产线
继续深耕“创新、改革、精益”三大发展主线,加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精益生产管理,全力打造敏捷制造核心能力,打造航空产业城智能化标杆园区,开启风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三次创业。
创新管理提质增效。十年来,对标一流企业,风雷创新管理,推进高效治理。深入推进AOS 管理工作,开展规范化流程管理。对各部门流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优化,建立与战略相匹配现代管理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全面质量提升工程,聚焦六大专项,全面承接集团新时代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总要求,开展技术和工艺创新,逐步解决公司产品技术瓶颈和工艺瓶颈;创新外场服务保障模式,开展质量检验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质量管控能力;精准考核,改善激励机制,制订了以KPI 为核心的业绩考核激励方案,层层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部门、个人绩效考核中,形成考核、监督、激励为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与此配套的薪酬体系的推出,彻底解决公司存在的“岗位职责不清晰、薪酬分配不合理、考核激励效果差、员工上进心不强、所需人才难引进”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构建“长、家、匠”职级晋升体系,建立多条上升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三定”工作压缩管辅人员编制,扩编专业技术人员,以实际行动尊重人才;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深化劳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在全面实施经理层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推行中层干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施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在员工能进能出上实行员工退出“红线机制”,在收入能增能减上强化薪酬与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的联动机制。一系列组合拳,风雷内生动力持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职工的平均学历不断提升,平均年龄不断降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员结构梯次愈发优化,为风雷的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岁月风雨几度秋。十年的时间,风雷坚定转型,勇闯新路,再造了一个新风雷。面向未来,风雷人坚持智能化发展的定位不变、智能化建设的力度不减,抢抓事业部优化重组火力控制与指挥系统成立、安顺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的重大战略机遇,继续深耕“创新、改革、精益”三大发展主线,加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精益生产管理,全力打造敏捷制造核心能力,打造航空产业城智能化标杆园区,开启风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三次创业,向着“实现航空武器装备发展自主创新,全面掌握下一代航空装备技术,支撑集团公司世界一流航空企业集团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和“初步建成智慧企业,成为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效益优秀的国际一流航空悬挂/发射系统‘系统级供应商’”目标勇毅前行,续写风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