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宣讲节目的流程设计和审美构建
——以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州听我说》节目为例

2023-11-01 19:43:11◎刘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类节目福州

◎刘 凌

(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建 福州 350014)

2017 年初,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牵头策划组建“榕城宣讲团”,希望突破传统宣讲方式说教味道较浓的困境,把话筒交给普通群众,让市民了解福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线动态,了解福州每个新变化背后的艰辛,形成加快新福州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此背景下,福州广播电视台策划了大型电视宣讲节目《福州听我说》,每季推出30 位宣讲员,通过电视宣讲比赛的形式选拨出优秀宣讲员,组成“榕城宣讲团”。《福州听我说》甫一推出,就以1.2 左右的收视率,超过2 300 万的网络互动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成为一档名副其实的电视宣讲类“现象级”节目。借此热度,《福州听我说》开始每年推出一季,至2022 年节目已推出六季,成为了一栏常态性栏目。如何在六年时间里,维持、提升一档理论性宣讲节目的收视热度?如何在传统媒体影响力日益下降的今天继续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作为电视宣讲节目《福州听我说》的具体执行者,笔者试从节目流程设计、审美构建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作为电视宣讲节目,《福州听我说》的定位就是用老百姓最接地气的语言、最感人最生动的细节、最平民化的视角,来形成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属于典型的主旋律类宣传节目。硬性直白的宣讲容易给受众造成收视疲劳,如何淡化宣教味道,让节目更具可看性、在视觉呈现上能够更加“吸睛”,《福州听我说》在具体的流程设计上做出了不少大胆的尝试。

一、借鉴选秀类节目流程,为宣讲类节目引入比赛机制

报名、海选、初赛、复赛、决赛,这一个个仿佛只在选秀类节目中出现的词语,对所有参与过《福州听我说》节目的人员来说,却是一个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流程。宣讲不就是拿着一份稿子照本宣科吗?居然还需要报名和“海选”?为了提高节目的可看性,《福州听我说》在策划之初,就借鉴选秀类节目流程,为节目搭建了一个类似选秀比赛的大框架,通过报名、海选、初赛、复赛、决赛这一个个环节的推进,为节目营造出了一种竞争性氛围,让参与节目的选手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种挑战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每一个比赛环节。在宣讲类节目引入比赛机制,从选手主观层面上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增强整个节目的可看性,最终筛选出最优秀的宣讲员,实现节目的预期目标。

此外,在宣讲员的成绩构成上,我们还设计了网络投票的占比部分。除了评委老师和媒体观察员的现场打分之外,我们把评分权利也给予了场外的广大观众,网络投票得分占比达到20%。观众们可以在观看完每场比赛后,通过手机端的网络平台给自己心仪的选手投票。投票时间截止后,后台根据每个选手的得票数折算出各自的网络投票分数,与现场得分相加后即为选手的最终得分。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但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受众和节目之间的互动性。

为了提升节目的可看性,海选环节之后,我们设置了3天的全天候封闭式训练,邀请表演、形体方面的老师以及语言指导、艺术指导等多领域专家对入围选手进行集中培训。表演课程中的解放天性环节,引导选手们勇于突破自己,释放天性,帮助选手在后续比赛中适当嵌入一些表演元素,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形体老师从站姿、走姿等方面对每一个选手的体态进行认真纠正和规范训练,以期在后面的比赛环节中有更好的舞台形象呈现;艺术指导老师从服装搭配、化妆发型等方面给选手们上了示范课;语言指导则帮助选手对宣讲稿件进行完善和提升,让选手突破对“宣讲”的固有印象,用更加口语化、更加平实的表达来呈现宣讲的主题和内容。这种与歌舞选秀类节目类似的集中培训环节,从舞台形象审美、语言审美等角度提升节目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的美感,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宣讲节目的可看性和审美品位。

二、精心设计节目流程,用多种电视手法打造宣讲类节目

观察《福州听我说》节目,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档以语言类为主的电视宣讲节目,其充分应用了电视特有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呈现节目效果。在舞台布置上,每一季的《福州听我说》都利用舞美布景、灯光音效等有效手段,给观众展现出一个与当季节目主题相契合的环境氛围。节目主背景板以大尺寸LED 屏呈现,主视觉元素的设计更是从色调上定下整个节目的基调色。如2022 年度推出的第六季《福州听我说》宣讲节目主题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以红色作为节目的基调色,在主视觉等背景设计上充分营造出一种昂扬喜庆、充满正能量的氛围感。

在节目流程设计上,为了弱化纯语言类节目常有的枯燥乏味感,《福州听我说》规定每位宣讲员的演讲时长不超过5 分钟,同时还为每一个宣讲员设计拍摄了时长约为1 分钟、凸显个人形象的短视频,并安排在宣讲员出场之前播放。快节奏的短视频作为宣讲员出场的引导片,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与正式的宣讲部分交替穿插,也让整个节目在节奏感上松弛有度。这种设计和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受众对语言类节目的收视痛点,借助短视频这种典型的电视手段,打破原本单一冗长的纯语言表达模式。

同时,我们还根据每一位宣讲员的演讲内容,提前制作好相应的视频VCR,宣讲员演讲过程中,配合宣讲员的演讲内容,在其身后的LED 主背景板上同步播放相关的视频内容,让现场效果在视觉感受上更显丰富和多元。而在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更是通过电视剪辑手法,让五分钟的演讲在画面呈现上,既有对舞台的全景展现,又有宣讲员个人的面部表情特写,还有与宣讲内容相对应的视频补充。从单个宣讲员的展示环节来看,五分钟的故事由多种类型的镜头语言互为补充而成,有效避免了语言类电视节目易显枯燥的常见问题。从节目整体来看,更是通过主持人串场、评委点评、现场观众打分等环节设计,有效掌控节目的节奏感,让整个节目按照一个合适的、可控的节奏推进。

三、嵌入电视综艺手段,提升宣讲类节目的视觉审美效果

作为一档以语言类为主的宣讲节目,《福州听我说》从2017 年推出第一季开始,至今已走过了六个年头。为了弱化语言类节目的枯燥感,让节目更有观赏性,每一季的《福州听我说》都坚持推陈出新,把电视综艺的一些表现手法巧妙地嵌入到一个个鲜活的“福州故事”中。

以第三季《福州听我说》为例,“守护传统文化”板块宣讲员林颖作为一位闽剧演员坚守舞台20 多年,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守护传统闽剧,弘扬中国文化。为了能够呈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我们为其设计了在出场后先来几句闽剧选段,再开始正式的宣讲。林颖清亮的嗓子加上悠美独特的闽剧唱腔,瞬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乡村振兴”板块宣讲员朱秋容,年前放弃经营多年的服装生意,扎根罗源县飞竹镇秀岭自然村,带领畲族农村妇女借助网络平台将当地土货打入高端市场,通过开发当地自然资源,让贫困山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因为丈夫名字中有一个“强”字,乡亲们也按照当地的风俗亲切地称呼她“阿强嫂”。在为“阿强嫂”设计宣讲形式时,我们特地让她穿上畲族特有的少数民族服装和头饰、唱着畲族山歌出场,既体现出她与当地少数民族村民的融合度,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州市人社局选送的宣讲员央金曾经是一位藏族孤儿,20 年前,福建省首批援藏干部李振泰在西藏的贫困小山村偶遇四处流浪的央金,心生怜悯之情,李振泰与妻子商量后,把央金带回福州并收为养女。20 多年来央金在李振泰夫妇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幸福成长。当她穿着美丽的藏族服饰、手拿洁白的哈达站在《福州听我说》的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所有的观众都被深深打动。这些综艺元素的巧妙植入,打破了传统语言类宣讲节目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

为了让典型宣讲变得更有意思,甚至还有点潮,我们还根据选手的才艺特长,设计了个人演唱、情景剧等形式,凸显每一个宣讲员的个性特点,通过综艺形式和语言形态的有效互补,让《福州听我说》的舞台更显丰富多彩,更有节奏感。第四季的《福州听我说》决赛,我们在设计入围选手的亮相环节时,特别邀请了几位往季的优秀宣讲员作为领队,每人分别带领一组入围选手,以快板、歌舞等小组队表演的形式出现在决赛现场,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2022 年,在《福州听我说》第六季的展演舞台上,根据宣讲员的演讲主题,我们把入围选手分成每五个人组成一组,并将每个人的演讲内容重新整合,配合上背景VCR 的视频画面,以音诗画的表现形式把宣讲内容呈现给广大观众。在画面和音乐的双重烘托下,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得到了倍数级别的提升,展演现场效果大气磅礴,节目播出后更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四、树立意识形态引导核心,提升宣讲类节目的政治审美水平

所谓政治审美即是对一种政治构架及其制度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属于审美的基本范畴。政治审美之所以成立,乃是基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性特征——在一切实践活动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福州听我说》作为一档宣讲类节目,从节目定位上就明确了它是一个典型的主旋律节目。每一季的《福州听我说》都紧扣当下的宣传重点,确定节目主题。如第二季《福州听我说》于2018 年推出,节目主题定位为“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 加快建设新时代有福之州”;2019 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福州听我说》第三季确定了双主题,分别为“我和我的祖国”和“你好,新时代”;第五季《福州听我说》于2021 年9 月底隆重推出,节目主题为“庆百年华诞 绘发展蓝图”,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上生日祝福;第六季《福州听我说》节目主题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于党的二十大前夕推出,为大会召开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每一季节目主题的核心定位都紧紧围绕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小故事彰显大主题的叙事方式,讲述了福州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背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鲜活感人的故事,经由宣讲员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进一步提升了广大观众对福州城市的认可度和热爱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豪感。通过故事化的传播,让宣讲类节目唤起人们对良好的政治制度的审美情感,《福州听我说》的创新可谓可圈可点。

除了每一季的大主题外,《福州听我说》还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分设了教育民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等主题小板块,让来自广大一线的宣讲员登台,让“一线人讲述一线事”,从多角度多层面,拉近普通群众与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距离。这种宣讲形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党和政府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百姓服务的初心使命传达给了广大观众,让广大人民的政治审美心理诉求得以满足,坚定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节目的意识形态核心,在评委点评环节,我们除了安排语言类专家对选手的舞台表现进行点评之外,还特别邀请社科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结合演讲主题,围绕宣讲内容的立意、内涵进行点评。在每位宣讲员宣讲结束后,理论专家学者们高屋建瓴的点评,既实现了对宣讲主题的总结和提升,也进一步强化了节目所要传达的政治态度和站位意识。《福州听我说》用电视宣讲类节目的方式,实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有效传播,体现政治审美,让理论宣讲达到入眼、入脑、入心的效果。

在媒体融合时代,《福州听我说》更是借助电视、报纸、手机等媒体端进行融合宣推。节目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也在报纸同步开辟专栏,推出节目图文版;网络矩阵联动播出,视频、音频、图文内容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同步推送,方便广大受众随时随地收听好故事。通过多形态播出和多平台展示,加上六季以来不断积攒的人气指数,《福州听我说》已被成功打造成为一档台上台下、线上线下互动的电视宣讲节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以第三季为例,节目宣推期间,福州市属媒体发布新闻报道超百篇(条),人民网、今日头条、新浪网对《福州,听我说》海选、初赛及决赛进行了全面报道,其中,人民网《福州版“超级演说家”回归 第三季初赛落幕》单条阅读量突破 10 万多人次。“学习强国”平台同步发布41 个近220分钟宣讲短视频,微信平台推出52 条推文,抖音等平台推送81 条短视频,网络点击量超千万。

情感化表达、故事化传播,作为一档具有典型宣教色彩的主旋律类节目,《福州听我说》主创者们从单纯的内容生产者思维,转换到内容生产及扩散推广者思维,通过节目流程设计和审美构建,努力打造能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产品。在不断创作推广实践过程中,《福州听我说》实现了每季都有创新,每一季都有新的面孔、新鲜血液注入,为提升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力,重塑主流媒体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具有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类节目福州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00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逐梦福州 只为“她”
海峡姐妹(2018年11期)2018-12-19 05:18:32
“畅”响福州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2:51
寻味福州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8
新闻类节目的采访技巧研究
新闻传播(2016年22期)2016-07-12 10:10:11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