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迪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矩阵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同时媒体平台设置也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受众不仅接收信息的习惯发生了转变,而且对新闻信息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给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应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紧跟时代,积极探索跨界叙事策略,提升新闻信息质量和传播效果,强化自身的竞争力。
传统的电视新闻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叙事模式,在这种叙事模式下,以新闻的重要性、时效性和受众兴趣为依据进行叙事。这种叙事方式的优势是便于新闻写作,能够实现快变快删,但是这种叙事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新闻写作缺乏文采,生机不足。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特征,“倒金字塔”式的叙事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除此之外,线性叙事结构也是传统电视新闻叙事的主要方式,这种叙事结构是指严格按照新闻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叙事。无论是“倒金字塔”式叙事还是线性叙事均存在叙事表达程序化的问题,都不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会给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1]。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频道以及播出时间固定,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效率不高,涉及较长的制作周期,进而会导致新闻难以第一时间播出,影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除此之外,电视新闻具有权威性强的优势,而这一优势有时也会对新闻报道播出造成一定的限制,如电视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传统电视新闻在观点与评论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与局限性。
传统电视新闻报道属于信息的单向传递,缺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在新闻报道中的参与度不高,受众的意见与建议难以快速向媒体进行反馈。即使有的电视台设置了相应的反馈渠道,但是反馈流程烦琐,反馈效率不高,使得媒体难以第一时间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也就不能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及时体现出受众反馈的内容。电视新闻节目与受众之间缺乏高效的互动,会导致受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不利于增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黏性,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逐渐丧失兴趣和关注度,电视新闻受众逐渐被剥离,影响电视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烦琐,需要经过采访、编辑、剪辑、录制等流程,之后才能播出。记者通过采访来获取新闻素材,在此过程中记者扮演着新闻事件记录者的角色。需要记者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做好新闻事件的记录工作,从旁观者的视角还原新闻事件,保证新闻素材的真实性与新闻节目的客观性[2]。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则更加多元,除了新闻记者之外,新闻事件参与者以及当事人等均可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并借助互联网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而在新闻信息发布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新闻事件,这使得新闻报道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并且更加接地气,同时也能使新闻报道更具现场感,进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传统电视新闻主要按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作为叙事时间,这种方式能够完整呈现新闻事件的始末,帮助受众理清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加深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以《求才,莫让才求人》这则新闻报道为例,该报道首先解读了青岛市人才引进政策,然后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向受众呈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与最终取得的效果。这则新闻报道以时间为线索,脉络清晰、逻辑严谨,可以帮助受众清晰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始末。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叙事时间不再局限于单一按照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报道,而是结合受众的需求对叙事时间进行科学编排。倒叙、插叙的叙事方式越来越多,使得电视新闻叙事时间更加多样,进而可以在保证叙事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传统电视新闻叙事空间是通过剪辑技术体现的,通过合理的剪辑,借助多镜头组合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但是受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电视新闻画面相对单一,影响电视新闻的叙事效果,同时也会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产生不利影响[3]。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叙事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剪辑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形成不同的时空内容,并将不同的时空内容穿插到同一新闻素材之中,打造多时空新闻叙事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将数据地图合理穿插在电视新闻中,帮助受众清晰地了解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
传统电视新闻以线性叙事结构为主,所谓线性叙事是指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结构不断解除悬念的叙事方式。条理线索严谨是线性叙事的主要特征,可以避免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歧义和错误解读。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叙事中非线性叙事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谓非线性叙事是指打乱新闻事件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件切割成多个片段,这种叙事结构能够更加全面地呈现新闻事件,有助于强化新闻叙事的完整性。同时,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新闻事件的分割与穿插,可以使电视新闻叙事方式更加丰富,叙事形式更加多样,有助于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使其产生了解新闻事件的兴趣和欲望。
记者、评论员以及主持人是传统电视新闻的叙事主体,叙事主体更加专业。传统电视新闻叙事主体往往会站在客观的角度介绍新闻事件,并做出客观点评。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叙事主体更加多元,社会受众也成为重要的叙事主体之一。社会受众作叙事主体有助于强化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并且通过社会受众讲述新闻事件还能起到激发受众兴趣的作用。如针对东航坠机事件的报道,通过附近居民口述的方式讲述相关新闻事件,这样的电视新闻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
传统电视新闻叙事方式以线性叙事为主,线性叙事的优势在于叙事脉络清晰、叙事结构严谨,可以避免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者错误解读等问题。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非线性叙事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借助非线性叙事方式有助于提升电视新闻叙事的表现力。非结构型、多元非线性化新闻叙事模式对原有的新闻采编、发布和传播受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电视新闻随着与短视频、超链接和超文本等领域要素的融合,展现出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更突出叙事递进、转折和因果等逻辑关系,演变产生了树状叙事结构、颠倒性叙事结构、多因素叙事结构等诸多非线性化的叙事结构,并发展壮大[4],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有的单一线性新闻叙事编排流程。以《河北新闻联播》对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为例,报道过程中转变了以往线性的叙事方式,采用树状叙事结构,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为“树干”,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地点见到的人为“树枝”,并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画面,以点扩面,相互联结,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向受众全面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民族发展等有关工作的全部内容。这种叙事结构不仅能够保障新闻事件的全面性,而且能够使电视新闻叙事方式更加新颖,可以带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在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强化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5]。
受众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性,受众参与度越高,与媒体之间的黏性越强,同时也意味着受众的忠诚度更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受众之间的高效互动,转变以往新闻信息单向传递的模式,通过高效互动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增强电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黏性。交互性叙事是增强电视新闻与受众互动的有效措施,交互式叙事使受众更多地参与到电视新闻报道之中,并为受众的参与提供便利。以《河北新闻联播》对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为例,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同时,借助学习强国、河北新闻联播官网、河北新闻联播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相关新闻信息。多平台发布电视新闻信息,不仅可以拓展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效果,而且也能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同时也能引导大量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进一步强化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以及新闻信息的传播力。网友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互动,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能及时向电视媒体进行反馈,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提供参考依据。在融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单纯的新闻信息被动的接收者,也不再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而是更多地期望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并在参与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意见。同时,受众也扮演着新闻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会通过对相关新闻报道的转发来拓展新闻信息传播范围。在受众的积极参与与活跃转发的推动下,使得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用于浏览新闻和接收新闻信息的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电视新闻应主动迎合受众的需求,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电视新闻叙事表达要凸显碎片化的特点,同时也要注重叙事语言风格的创新,更多地借助生动、活泼、轻松的语言风格叙事,转变以往电视新闻叙事语言刻板、严肃的印象,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认可,才能得到受众更多的关注与肯定。以2021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家口赛区考察冬奥会筹备工作为例,河北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以“一段文字+多张图片”的方式发布了一则《习近平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的短消息。这则短消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新闻信息,做到了短小精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获取相关新闻信息,因此这则短消息一经发布便迅速在朋友圈“刷屏”,得到了大量网友的转发与关注,形成的大范围的传播,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而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新闻报道采用了碎片化叙事方式,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记者、评论员以及主持人是传统电视新闻的叙事主体,叙事主体更加专业。传统电视新闻叙事主体往往会站在客观的角度介绍新闻事件,并做出客观点评。受众则是叙事客体,更多地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制造者、生产者、传播者之间的界线不再清晰,受众参与新闻叙事的渠道更加多元,受众也成为重要的新闻叙事主体。受众参与新闻叙事,使得新闻呈现更加立体、更加全面。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塞罕坝林场这则新闻报道为例,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塞罕坝机械林场驻守望海楼的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的过程中,刘军将总书记细致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拍摄成Vlog,并借助融媒体平台发布,详细讲解了自己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帮助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这样的新闻传播是电视新闻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使得新闻事件呈现得更加生动饱满与立体直观。再比如,2017 年1 月《河北新闻联播》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家口张北县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的新闻[6]。现如今,当地居民借助航拍机记录下德胜村的新面貌,通过村民自己的视角展示了扶贫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相较于专业记者的采访报道,这种由村民自己拍摄记录的素材可以带给受众更真实的感受,受到的冲击也更为强烈,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新闻叙事的全面性。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的需求以及接收信息的习惯也有所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相应的电视新闻叙事方式也要有所转变。应借助融媒体的优势,推动媒体的融合,并积极探索电视新闻跨界叙事策略,强化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力,保障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