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民众生态知识科普需求调查研究

2023-10-30 10:38王伟锋朱子丞杨小波戚春林李东海田璐嘉
热带林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普公园居民

王伟锋,朱子丞,杨小波,戚春林,李东海,田璐嘉

1.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分局,海南白沙 572800;

2.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海南海口 570100

农村科普作为联结科学技术与农民的重要桥梁,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当地农业技术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1]。目前,针对于农村科普形式及效果展开了诸多研究,如赵有彪等[2]的研究指出农村科普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的农民参与度较低、科普缺乏针对性、科普体系不健全、科普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郭少华等[3]认为农村科普存在工作形式传统、科普队伍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农民自身科普意识较低等问题;杨蕊[4]则认为农村科普活动中忽略了农民的主动性,存在重农业轻常识,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而针对于现存问题,石晶[5]认为应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科普活动长效机制和反馈机制,加强基层科普组织建设,大力创新农村科普模式;宋兰芬[6]认为应运用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扩大农村科普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队伍的新媒体素养,提高科普效率及水平;朱洪启[7]认为应该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让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科学,让科学融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在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中, 应进一步关注农民的深层需求。相对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区域,偏远地区的农村更需要相关的科普知识,但目前只有少部分人关注到了这些区域,如王彩虹[8]的研究认为偏远地区的农村存在农民基础教育较差、科普资源匮乏以及科普机制落后等问题。国家公园内部的居民作为国家公园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和直接的利益相关者[9-11],保护区的设立会直接影响到其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收入[12],而当地居民对于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公园建设目标的实现[13-14]。但由于所处区域较为偏远,目前针对于这部分居民的相关研究较少。当前仅有研究表明,国家公园内的居民最为迫切的需求在于经济收入的增加[15]。针对此项诉求,有关部门采取了生态移民、生态补偿[16]、生态岗位[17]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于这部分居民的生态科普需求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海南热带雨林为中国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其不仅是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也是全球重要的种质资源基因库[18],其独特的热带雨林黎苗族文化也是全球独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于2021 年10 月12 日宣布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成立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然而,土地利用的变化明显破坏了自然生境,导致生境破碎化和退化[19]。由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未解决,海南热带雨林近些年来仍旧不断遭受破坏,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砍伐天然林并种植经济林木,旅游开发以及非法开荒导致海南热带雨林景观碎片化,而单一的经济树种种植也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20]。了解当地农村居民对生态科普的需求和科学文化的普及需求,对热带雨林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加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青梅、坡垒等关键植物的种群的保护与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国家公园的建设也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协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与当地居民的发展,如李佳灵等[21]认为应促进保护区合理分区,加强保护区与社区的联系,提高周边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水平;刘奕汝等[22]认为应实行社区共管,实施生态补偿以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耿松涛等[23]认为应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目前对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社区居民的生态科普需求知之甚少,应加强当地居民生态科普需求的相关研究。

1 研究区域、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概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下称国家公园)(18°33′16″N~19°14′16″N,108°44′32″E~110°04′43″E)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东起万宁市南桥镇,西至东方市板桥镇,南起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北至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总面积4269km2[24]。国家公园涉及9 市(县)43 乡镇175 个行政村,其中5 市(县)14 个乡镇约有2.41 万常住人口,黎族和苗族人口占比61.5%。此外,范围内的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黎母山等重点林区还分布着十余个规模不一的森工社区,目前常住人口6825 人。国家公园范围内初步统计有野生维管植物210 科1159属3653 种、陆栖脊椎动物5 纲38 目145 科414 属540 种,属于全球34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25],拥有着全世界、中国和海南独有的动植物种类及种质基因库,是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

1.2 被调查村庄基本概况

被调查区域包含6 个自然村。5 个处于国家公园边缘地区,分别是五指山市毛阳镇毛阳村(方上自然村)、东方市江边乡土眉村(苗、黎自然村)、琼中县黎母山镇握岱村(槟榔根自然村)、昌江县七叉镇大章村和白沙县青松乡打松村(新、老自然村);1 个处于国家公园核心区域:白沙县青松乡青松村(打麦自然村)。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橡胶树、槟榔、甘蔗、粉蕉及水稻等经济作物为主,辅助以养殖家禽、家畜增收致富,少部分依托生态旅游开办农家乐或民宿。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该研究采用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社区民众对国家公园建设的了解程度以及生态知识科普需求等情况,调查全程维持样本的随机性。问卷共设置17 个题目,1~11 题主要从国家公园的基本情况、建设具体内容及相关政策、国家公园建设与自身的利益关系3 个方面测试被调查对象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了解程度;12~15 题主要从生态科普需求及生态科普形式两方面测试被调查者对于生态知识的科普需求;16~17 题测试被调查者对于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意愿。该次共发放问卷244 份,回收244 份,有效问卷215 份,问卷有效率88.11%。

1.3.2 统计与分析方法

收集原始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图像和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当地居民的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群体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男性占比为76.28%,女性占比为23.72%;少数民族占比为98.14%,汉族占比为1.86%;41~60 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57.67%;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达到86.04%,高中及大学学历占比较低,仅分别为6.98%和6.98%。

表1 被调查群体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rveyed Group

2.2 当地居民对国家公园的知情情况分析

2.2.1 对国家公园的了解情况

从图1 可以看出,知道国家公园的人数占比达到64.65%,但对于国家公园建设内容和范围、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了解度较低,仅占到了被调查群体的19.07%和18.14%。

图1 当地居民对于国家公园的知情情况Fig.1 Knowledge of Local Residents about the National Park

2.2.2 对于国家公园建设与自身利益关系的了解情况

从图2 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认为国家公园的建设会改善环境,但不会改变其生产方式以及增加其收入。图3 显示,在对于国家公园建设能够带来的福利的期望上,期望最高的是改善环境,其次是增加收入,而当地居民对于丰富知识和其他的期望较小。

图2 当地居民对于国家公园建设与自身利益的认知情况Fig.2 Local People's Perception about the National Park Development and Their Own Interests

图3 当地居民对于国家公园建设所带来福利的期望Fig.3 Local People's Expectations of the Welfare about the National Park Construction

2.3 当地居民生态知识科普需求分析

2.3.1 对于生态科普内容的需求

从图4 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科普内容的需求前五位依次是保护动物知识、热带雨林知识、种植技术、保护植物知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动植物保护知识的需求最大;其次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的需求也较大;排在后五位的依次是政策知识、文化知识、特色民居、科学知识以及文物古迹。

图4 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科普内容的需求情况Fig.4 Need for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tent by the Local Residents

从图5 来看,除了环境保护知识外,男性更倾向于获取保护动物知识,而女性更倾向于获取养殖技术;在科学文化知识、民族特色文化、政策等方面的需求女性皆较男性更高。

图5 不同性别对于生态科普内容需求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Need for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tent by Different Genders

从图6 来看,无论学历水平如何,环境保护或是动植物保护知识皆处于第一需求。更高学历的群体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政策、科学文化以及法律等科普知识较低学历群体需求更高;较低学历群体对于种植和养殖技术、打工技能等内容需求更大,对于民族文化、政策及科学文化等知识较为忽视。

图6 不同学历水平对于生态科普内容需求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Need for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tent by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从表2 可以看出,无论哪个年龄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动植物保护知识需求都较高,其中41~60 岁群体在种植技术上的需求最为突出。

表2 不同年龄段对生态科普内容的需求(前五位)Tab.2 Need for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tent by Age Groups (Top Five)

2.3.2 对于生态科普形式的需求

从图7 可以看出,在科普形式的选择上,最受欢迎的形式是广播,最不受欢迎的形式是横幅。从性别上看(图8),男性和女性在生态科普宣传形式上皆倾向于广播和电视,而男性倾向于广播,女性倾向于电视。从年龄段上看(图9),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电视的科普需求会增加。

图7 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科普形式的需求情况Fig.7 Need of the Local Residents for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orms

图8 不同性别对于生态科普形式的需求情况Fig.8 Need for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orms by Different Genders

图9 不同年龄段对于生态科普形式的需求情况Fig.9 Need for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orms by Different Age Groups

从图10 可以看出,在科普地点的选择上,有78.14%的人接受在村内进行科普活动。其中,60.93%的人选择在村委会进行科普活动,仅有8.84%的人能接受在该镇范围内的科普活动。

图10 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科普地点的需求情况Fig.10 Need for Ec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ite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2.4 当地居民对于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意愿

被调查群体中68.84%的人对于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持有积极态度,19.07%的人不愿意参与国家建设,12.09%的人可能因不明白自身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从而持盲目跟随态度。从图11 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群体在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意愿上差异不大;学历更高的群体,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更高;41 岁~60 岁群体对于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最高。

图11 不同性别、学历以及年龄段对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意愿情况Fig.11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National Parks by Different Genders,Education Level and Age Groups

3 结论

3.1 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群体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86.04%,比西藏自治区(81.93%)高[26],表明其基础教育整体较差。相关研究表明,基础教育会直接影响个人对于环境保护的意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保护意识越强[27]。在该研究中,无论是在国家公园建设的概况和具体内容的了解上,还是在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意愿上,较高学历群体了解度及积极性都较高。因此,重视基础教育、增强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认知水平以及增进其对于国家公园的了解,可以促进其对于国家公园建设的认同感,培养保护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其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

3.2 加强宣传力度,增进当地居民对于国家公园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国家公园的宣传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大部人对于国家公园的了解仅停留于表面,对于具体细节了解得较少,侧面反映出国家公园在细节宣传上有所欠缺。在国家公园建设与自身的利益相关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当地居民认为建设国家公园对其有利好作用,但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国家公园建设会改变其生产方式并使其收入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在国家公园建设初期,当地居民感受到的福利主要来源于生态补偿机制[28]以及开展生态旅游带来的客流量,而不开展生态旅游或者不在补偿机制范围内的村民短期内感受不到国家公园建设所带来的红利。在对于国家公园建设所带来的福利的期望上,居民期望更大的是改善环境以及增加收入,在丰富知识这一项上占比最少,侧面反映出国家公园的宣传过于单一,过于倾向环境保护宣传以及动植物保护宣传,而缺少了国家公园建设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及教育等关系方面的宣传。相关研究表明,对于国家公园的了解程度会正面促进对于国家公园的保护意愿[29],相关部门应加强国家公园建设具体内容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当地居民真切感受到国家公园建设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密切联系,使其真正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中来。

3.3 针对不同受众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

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依赖自然资源生活和开展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较高,所以其对于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也较强。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栽培经济作物和养殖畜禽,也使得其对种养技术的相关科普知识有较大的需求。41 岁~60岁年龄段群体对于国家公园建设最为支持,其较为突出的科普需求内容是种养技术,针对这部分群体,增加种植知识、相关职业技能、相关政策优惠、法律保障知识以及生态发展知识方面的培训,可以提升其生产技能及生态发展意识[30],在增加其收入的同时提升其发展意识和保护意识,最终有效提升其参与国家公园生态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在科普的形式上,大部分人所接受的科普形式是通过广播或电视进行宣传,而广播则是当地居民的首选。这主要因为广播可以在村域范围内通知消息,最为直接且便捷。相关研究表明农村的大喇叭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村规民约的缔造、基层治理的完善、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和指导意义[31]。在之后的科普过程中,可以结合广播电视这两个主要载体进行。地点上,绝大部多数人都仅能接受在村域范围内的活动,这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距离太远,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大。村委会作为信息集中、发放中心,代表所有村民处理村内的一切事务,是拥有自治权的直接主体[32]。作为村民的首选科普地点,在科普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线下科普的一个集中地点,通过共同收看科普纪录片、开讲座、分享交流会等形式进行科普活动。

3.4 加强科学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

从被调查群体的生态科普内容需求上来看,被调查群体对于科学及文化的学习较为忽视,对于民族文化的特有性、重要性的认知度和传承及保护意识都较低。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和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而被调查群体对于科学和文化知识的忽视,可能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落后[33]。在进行科普时,加强科学和文化知识的普及,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不仅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科学意识和增加文化知识,提高其生产能力与效率,还可以促进其生态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民族文化对于保护区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34],但在民族文化传承上,被调查群体整体的保护及传承意识都较低。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除了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外,更需要本民族成员个人参与,而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35]。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中,如结合国家公园开展的生态旅游,将少数民族文化以歌舞表演、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形式展示[36]。生态旅游带来相关的岗位、产品需求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而这也将调动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将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热情。

4 建议

通过对国家公园内6 个社区的居民进行国家公园知情情况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对国家公园仅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对于具体建设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自身的利益相关了解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基础教育水平较差,导致其对于相关概念及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最终导致科普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当地政府应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以及当地居民的科学文化普及。

当地居民在科普内容方面更倾向于自然保护知识和种养技术知识,对于实用性知识需求较高,而对于法律、科学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等知识较为忽视。相关部门应针对农业种植技术、岗位技能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积极性,培训过程中融入国家公园具体建设内容、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增强当地居民对于国家公园建设与自身利益相关性的了解,从而增加其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依托于生态旅游,将独有的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活动中,产出特色产品,为当地居民增收的同时增强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科普形式上,应以广播及电视为主,公益广告、纪录片、开会等为辅,可以在村道上设立展板、横幅、显示屏滚动播放等形式,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可以采取口头科普、上门科普的形式。在科普地点上,应在村域范围进行科普,可以在村委会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或科普课堂,结合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形式进行科普活动。

猜你喜欢
科普公园居民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在公园里玩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一见如故
你睡得香吗?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