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董 骑,卢喜平
(1.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毗河管理处,成都 610081;2.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72)
龙泉山灌区即都江堰东风渠六期扩灌工程(又称“东灌”工程),位于成都市以东龙泉山东麓川中丘陵区的成都东部新区、简阳市、资阳市雁江区境内。灌区从东风渠总干渠尾取水,引都江堰岷江水源穿过龙泉山,规划终期控灌龙泉山以东,沱江以西,球溪河以北的东部新区、简阳、雁江、资中、仁寿等市县约8万hm2耕地,属典型的“引蓄结合,长藤结瓜”式的大型水利工程[1-2]。目前灌区有效灌面5万hm2,占规划灌面的62.5 %。
2019年11月,根据《龙泉山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方案》及省政府发文同意:龙泉山灌区省管工程由引水总干渠、张家岩水库、充水南干渠、高南干渠、低南干渠、南干渠、简资干渠组成;省水利厅组建省都江堰毗河工程运行保护机构负责龙泉山灌区省管工程的管理,2021年4月,更名为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毗河管理处,为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内设机构。
管养分离改革是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变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主要手段。灌区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由于各地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多种多样、涉及的因素多,致使推行管养分离改革遇到很多阻力。因此,针对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现状,设计灌区体制改革政策方案,提出管养分离的条件、模式和工作措施是非常必要的[3-5]。本着“科学设岗、精干主体”的目标,毗河管理处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22〕201号)、《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建立四川省重大水利工程“3+1”工作推进机制(试行)的通知》(川水函〔2021〕1044号)的明确要求,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创新“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坚持灌区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一体化原则,精简管理机构,促进水网工程专业化、标准化、物业化管理。
(1)明确管养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单位管理制度;
(2)核定工程管理人员职数,明确岗位职责;
(3)根据“管养分离”的管理模式,编制具体管理和考核制度;
(4)招采劳务公司,由劳务公司进行一般辅助性工作。
“管”——管理。以精简管理机构为抓手,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职能上,从事相关统筹、规划、决策、专业性的工作。
“养”——日常管护和维修养护。一是日常管护,以缩减事业支出为主要目的,将日常业务委托给专业的劳务公司进行管护,派遣劳务人员从事水利工程日常运行的辅助性工作和工程日常保洁工作;二是维修养护,通过市场化的招采模式,由专业化的工程公司,公平、公正地参与灌区内的工程维修养护等建设工作。
按照龙泉山省管工程的“管养分离”模式运行,将管理责任、日常业务、养护任务分开,毗河管理处、劳务公司和维修养护公司按相应的责权划分其职责。
毗河管理处履行龙泉山灌区省管工程的行政审批(上报)、工程规划与建设管理、灌区管理、供水管理、水费收取、防洪度汛、水利保护、工程安全运行监督、信息化建设、考核劳务公司等职责。
3.2.1 劳务公司的职责
负责用工人员的招聘,按用人单位要求派遣符合用工需求人员,担负工程日常巡查检查、工程日常观测、水利设施的运行操作、水情雨情收集上报、输水调度报送、防洪度汛协同、水利保护巡查协同监督等工作任务;与用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定期进行安全和技能培训,按照《用工协议》按时发放用工人员工资,按规定为用工人员购买“五险一金”,办理用工人员入职、解聘等事宜。
3.2.2 维修养护公司的职责
主要根据项目设计进行施工,实行合同管理,维养公司按照投标文件和合同约定内容完成工程量,对工程现场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进行管理,完成工程决算,工程完工后提请工程验收申请,由毗河管理处或都发中心成立验收小组对工程按程序进行验收。
管理制度与考核办法主要针对劳务公司与用工人员,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1.1 劳务公司的管理制度
毗河管理处按照政府采购程序,委托中介机构招聘劳务公司,并签订协议,双方遵照执行。每月向公司支付用工费用后,对公司发放人员的工资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况进行监督,出现违法、违规现象,毗河管理处可依法向公司交涉要求纠正并保留诉讼权利。
劳务公司制定《派遣员工管理制度》,制定入职、辞退、劳动纪律、社会保险、考核、档案等管理办法;对用工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劳务公司更换、新增及辞退员工应事前与毗河管理处沟通,经毗河管理处同意后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劳务公司应按毗河管理处提出的用工需求安排合格的工作人员,对未达到用工标准的人员应要求劳务公司进行更换或辞退。督促劳务公司按照《工会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会活动,发放工会福利,切实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
4.1.2 劳务用工人员的管理制度
毗河管理处针对龙泉山灌区内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针对工程劳务公司派遣的日常运行管理养护人员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养护制度。
在工程管理方面,按要求遵循《水闸(枢纽)工程日常管理制度》《水库工程日常管理制度》《渡槽工程日常管理制度》《隧洞日常管理制度》《河(渠)道日常管理制度》;在供水管理方面,按要求遵循《量测水工作日常管理制度》《输水调水日常管理制度》。
此外,劳务用工人员还需要遵循劳务公司的内部管理规定,并按照合同要求遵循《毗河管理处劳务用工人员管理制度(试行)》《劳务人员劳动纪律管理制度》的要求。
根据管养分离的职责制度,毗河管理处主要针对劳务用工人员,每季度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任务考评,权重占比70 %。在劳务用工人员按照管理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后,还需要综合其行为进行考评,权重占比30 %。
综合两方面的考评结果,考评分为90~100分,优秀;80~90分,良好;70~80分,合格;60~70分基本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
对优秀人员予以奖励,连续两次考评结果均为基本合格的,予以谈话教育,并扣除年终绩效的50 %,不合格的则退回劳务公司,要求辞退或更换。
“管养分离”改革后,对于日常辅助性工作,劳务公司用工人员,以合同条款界定职责,考核目标明确,标准清晰;以检查考核为手段,通过劳务公司自检、管理站日常监督和管理处的定期检查等方式,促使各方互相合作、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有效提高了日常辅助性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5.2.1 人员结构优化
以管理处为核心管理,劳务用工进行日常辅助性运行管理,专业化工程公司承接工程建设的“管养分离”模式,毗河管理处需要管理人员35人,劳务派遣日常运行辅助人员32人,就能确保省管工程的正常运行。采用传统灌区的管理方式,龙泉山省管工程需要配置管理人员153人,才能确保灌区的正常运行。同样的灌区,“管养分离”模式优化86人的管理岗位,大大减轻了事业单位的管理负担(见图1)。
图1 管理人员结构优化对比
5.2.2 管理经费减少
“管养分离”模式对人员结构进行了优化,经过管理处多次测算,其管理费用为872.5万元,传统灌区的管理模式下,管理费用成本为2470.9万元。“管养分离”模式下的管理费用减少了1598.4万元,真正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管养分离”管理费用变化情况见图2。
图2 管理费用变化情况对比
5.3.1 优化灌区效能
龙泉山省管灌区的“管养分离”模式,全面建立起“省牵头、市参与、一体化、增质效”的管理运营机制,加快推进灌区“六化”建设,为都江堰灌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全面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6-7]。
5.3.2 推进要素水时代革新
水资源在中国五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保障着农业生产,发挥着命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十四五”以来,四川水利明确“3226”高质量发展思路,把水资源节约集约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制度建设、能力提升、市场机制等方面多点发力,水资源要素的统筹调配能力逐步增强[8]。“管养分离”模式下的灌区管理,进一步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推进水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上台阶”,影响着社会的战略布局、长治久安。
5.3.3 助力“天府粮仓”
50年前,水利东进,“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让龙泉山灌区“因水而兴”;50年后,成都东进,龙泉山灌区位于成渝主轴上,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枢纽桥梁,也是成都东进的主战场和“两区一城”建设的重要协作区。工作中形成“保春灌、稳粮仓,灌区一盘棋”的良好工作氛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实行“管养分离”改革后,大大起到了减员增效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事业单位与劳务用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不均衡,在日常管护工作中存在专业水平不高,及时预判险情和处置险情的能力不足;事业单位与劳务公司的企业文化不一致,劳务用工人员的归属感欠缺,敬业心和忠诚度不高等问题。
针对“管养分离”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对劳务派遣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二是促使劳务用工人员更快熟悉工作环境,不断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劳务公司在派遣用工人员时,充分地了解岗位需求,按需择优派遣用工;三是劳务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员工的忠诚度;四是管理处组织劳务派遣人员对日常管理制度进行熟悉,制定操作手册,提出考核操作要求,在工作中加大对管理处的单位文化宣传,让劳务用工人员拥有自己也是毗河大家庭中的一员的归属感。